心室起搏后由于除、复极顺序发生变化,自身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的T波出现倒置,这些变化常出现于与右心室导线刺激部位有关的心电图导联上(Ⅱ、Ⅲ、aVF及V2~5或V1~6导联)(图1-25、图1-26),并且起搏数量越多,即异常除极数量越多,越易出现T波倒置,这一现象称之为电张力调整性T波改变(TWEM)。此种T波改变者发生于术后5h,2周左右达到高峰,停止起搏后可逐渐消失。
图1-25 DDD起搏转为AAI时T波出现电张力调整性改变
图1-26 右心室起搏所致窦性电张力调整性T波改变
患者男性,5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VI起搏器。
图A: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45/min,T波无异常改变。
图B:安装按需右心室起搏后心电图记录,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当窦性频率快于起搏频率时,窦性P波下传时,Ⅱ、Ⅲ、aVF、V4~V6T波倒置,为电张力调整性T波改变。
图C:第5天时倒置最深。
图D:术后第15天T波恢复正常。
其发生的机制为:右心室起搏时与正常心脏除极程序相反,除极先从起搏部位开始,改变了正常心脏的除极程序,由于除极程序的改变伴随而来的复极程序也发生了变化,理应产生“倒置”的T波,但这种倒置的T波常被心室起搏时的继发性T波所掩盖,只有在自主心律时,这种倒置T波方显示出来。T波改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系心室复极改变所引起,可能为病理性;后者表明起搏器对心室除极顺序的影响,是一种正常电生理现象,一般无临床意义。
右心室起搏后由于QRS波群和T波形态的改变,可能部分掩盖了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图形特征,为心电图分析造成困难;因TWEM酷似“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图形,不易与真正的心肌缺血相区别。术前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者(冠状T波),起搏后T波转为低平,貌似供血改善。由此看来起搏后心肌缺血的诊断较为困难。结合临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鉴别方法,供参考。
1.TWEM。起搏患者在自身节律中,与电极刺激相关的导联上(Ⅱ、Ⅲ、aVF导联)出现T波倒置,部分患者也可影响V2~V5或V1~V6导联,这一变化称为T波电张力调整性改变。
2.起搏后心缺血的心电图变化。心肌梗死后心电图改变主要是由于三个向量异常所致。即:①初始0.03~0.04sQRS向量异常;②ST段向量改变;③平均T波向量改变。三个向量改变的投影在心电图的相关导联上为坏死的Q波,ST段抬高和T波高耸。因起搏改变了心脏除极顺序和心电向量,而完全不同于正常人心电图,这些变化会影响对心肌梗死图形的观察。但仔细分析起搏后心肌缺血和梗死的心电图,发现虽然有些心肌缺血和梗死的图形被掩盖,但有些征象依然存在,当心电图出现如下变化时提示心肌缺血或AMI的可能。
(1)在导联位置上的鉴别:TWEM主要出现在非起搏心律时的Ⅱ、Ⅲ、aVF导联上,而心肌缺血的T波改变,除下壁心肌缺血者外,并不局限于这些导联。
(2)T波形态的区别。缺血性T波形态有三个特点:①升支与降支对称;②顶端变为尖耸的箭头状;③T波由直立转为倒置。在心肌急性损伤期T波呈弓背形抬高。而TWEM出现在自身节律,T波形态增宽(部分为巨大倒置T波以致QTc显著延长),T波倒置与同一导联起搏心律的QRS波方向相一致。本组部分患者T波呈前降支长,升支短,两支不对称现象,无弓背形抬高变化。
(3)对T波进行动态观察:心肌缺血者T波倒置出现动态变化,又称为“易变性”,即有时较为明显,而有时很不明显,缺血严重时T波倒置加深,心肌供血改善后T波倒置变浅。而TWEM无动态变化,T波倒置的程度为固定性。T波的动态变化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极有帮助。此外,可将无症状期或有症状期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也可对心肌缺血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3.下壁AMI初始向量指向左上,投影在Ⅱ、Ⅲ、aVF导联轴负侧,出现梗死性Q波或QS波,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心电向量与下壁AMI向量方向一致,下壁心肌坏死时的Q(q)波被淹没。而前间壁或前壁AMI时,初始向量指向左后方,为此在相应的导联上出现起始q波,随后向量再次转向右前产生小r波,最后向左后,心电图形成qrS波。在超急期可记录到QRS波振幅增高变宽,原因系心肌严重损伤除极过程受到阻滞。
4.通过自身心律观察心肌缺血。如患者有胸闷、胸痛症状,起搏心电图上又不易看出心肌缺血的变化,可将起搏频率减慢,显示出自身心律,再观察心肌缺血的变化。
5.心肌酶学变化。在临床症状期,应结合酶学变化判断心肌缺血情况,一旦心肌酶学出现变化,即提示可能有心肌梗死,应仔细分析起搏时心电图,从中找出梗死征象。
6.冠状T波起搏后的变化。术前有冠状T波者,在起搏后T波可由倒置转为低平或直立。右心室起搏后由于除、复极过程的变化,除极与复极发生矛盾现象,出现了TWEM,这些变化可能会使缺血倒置的T波变浅,但并不代表心肌供血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