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起搏心电图时的注意事项

分析起搏心电图时的注意事项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感知常见于下列原因,如肌电位、外界电磁信号、自身R波或T波,分析心电图时应予注意。随访时应进行心电图检查,让患者活动患侧肢体,如上肢向胸侧反复运动,此时注意心电图上有无肌电干扰。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AAIR起搏心电图与AAI起搏心电图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一)注意有无误差

如走纸速度、电极位置、有无干扰等,排除由上述因素带来的心电图误差。

(二)分析动态起搏心电图注意事项

在动态起搏心电图检查中,有时可见起搏心率快慢不一,有的起搏周期长,有的起搏周期短,此时应注意排除动态心电图记录盒本身的问题,如电池电量不足、记录盒质量问题等。

(三)分析心室起搏心电图注意事项

1.观察脉冲频率与所程控的起搏频率是否一致,同时注意脉冲出现的位置及时间。

2.脉冲与QRS波群之间的关系。假如脉冲后无起搏QRS波群,提示导线移位、阈值升高、导线故障等,起搏-室内阻滞(S-QRS阻滞)虽较少见,但亦有可能出现。可经程控仪提高输出电压或经X线检查进行鉴别。

3.脉冲若在QRS波群之后或不应发放脉冲的时间提前发放,提示感知不足,可调整感知度解决感知不足。

4.自身心律快于基础频率时,起搏器感知后应自动停止脉冲发放(按需型VVI)。

5.自身心律与起搏脉冲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现产生心室融合波,或出现假融合为正常现象。

6.无自身心律,较长时间又无起搏信号出现,应考虑有无过感知现象,过感知原因较多,应设法排除。

7.在起搏之后400~600ms(QRS波群后)出现P波或联律间期较近的R波,应注意是否为逆行传导伴折返心律。

(四)分析AAI起搏心电图的注意事项

心房起搏并发症较心室起搏多,有低感知、过感知、起搏功能障碍、房室传导延迟等。低感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P波幅度较低或有房性早搏。为了能够稳定地感知P波,起搏器感知灵敏性设置较高,通常设在0.5~1.0mV,但过高的感知灵敏度易产生过感知,特别是使用单极导线时更为常见。此外,心房起搏远期故障发生率也较高,如起搏故障、感知故障及房室传导功能障碍等。所以对于心房起搏患者要定期进行随访,发现并发症及时纠正。在随访时应注意以下情况。

1.脉冲与自身P波之间的关系 假如脉冲与P波无关或不能保持1∶1传导,提示起搏功能障碍。起搏故障原因较多,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导线脱位或起搏阈值升高等。

2.自身P波出现后仍有脉冲信号发放产生竞争心律 提示心房电路感知功能障碍,应进一步检查其原因,但应注意和心房融合波相鉴别。

3.过感知 过感知原因较多,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心房感知度较高时易出现过感知现象。由于检查手段和方法不同,报道的AAI起搏的过感知发生率差异较大。过感知常见于下列原因,如肌电位、外界电磁信号、自身R波或T波,分析心电图时应予注意。在逸搏间期内有无自身P波,如无P波,又无脉冲出现应考虑是否为过感知。起搏周期如有延长,应注意对R波或T波感知而影响起搏周期。在心房起搏中过感知是一种最常见的并发症,过感知可能对依赖起搏器的患者有一定危险,较长时间的过感知将会导致长时间的起搏输出功能抑制,导致心脏停搏引起头晕或晕厥发作。在随诊时应对AAI起搏者询问有无心脏停搏感、头晕、黑矇及晕厥发作。有的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时,如穿衣、刷牙、洗衣服、洗脚等动作易出现肌电干扰。随访时应进行心电图检查,让患者活动患侧肢体,如上肢向胸侧反复运动,此时注意心电图上有无肌电干扰。

4.AAIR起搏伴有过感知时,频率应答起搏频率达不到随运动增加心率的目的 临床上可能出现一种矛盾现象,即在剧烈运动时不是增加心率,反而减慢心率。此外,在部分AAIR起搏者中,起搏频率加快时心房脉冲落于T波或ST段处,患者出现类似起搏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如有这些症状时,可将AAIR起搏程控为AAI起搏方式,再观察这些症状是否消失。

5.起搏故障 心房导线移位率高于心室导线,心房导线移位率为4.6%,而心室导线移位率仅为1.0%。导线移位后必然造成起搏功能障碍或伴有感知功能障碍。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心房导线晚期移位率也较高,我们在随访中观察到2例患者心房导线于1年后出现移位。

6.房室结传导功能障碍 房室传导功能障碍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房室传导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传导障碍程度,轻者只有P-R间期延长,重者可能出现二度Ⅰ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导致晕厥发作。

(五)分析DDD及DDDR起搏心电图的注意事项

DDDR起搏器是一种最为复杂的起搏器,其计时周期较多,工作特性复杂,它可随运动、心律、心率及P-R间期变化,自动进行工作方式转换。此外,自身心律与起搏器交互影响,使心电图变得复杂及多变,分析DDDR起搏心电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DDD起搏器有5种工作方式,随心率、P-R间期的变化在体内自动转换,而DDDR起搏器则有6种工作方式在体内可转换。二者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二者相同之处是均可出现AAI、VDD、OOO、DDI工作模式,不同之处是DDD起搏器只有在自身心率低于基础频率,P-R间期长于A-V间期时出现DDD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的频率固定在基础频率不变。而DDDR起搏器,DDD方式起搏的频率可随运动而变化,它的变化频率波动在基础频率和上限频率之间。

2.分析DDD心电图时应了解术前心律失常的诊断、起搏方式、计时周期、起搏器所设置的功能。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3.因心房感知灵敏度设置较高,DDD起搏器的心房电路易产生过感知,过感知可能会引起介导性心动过速或模式转换,如心室电路有过感知可出现起搏周期延长。在分析这些心电图时应特别注意有无过感知及低感知现象。

4.注意有无安全起搏,若设有心室安全起搏,会出现“非生理性A-V间期”,即A-V缩短,这是正常功能。

5.在双腔起搏中,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如发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应对这种过速心律失常进行诊断分类,其原因不同,解决的方法亦不相同。

6.有无交叉感知,交叉感知虽较少见,可能造成起搏器输出功能抑制。

7.在模式转换(AMS)起搏器中,AMS转换受心房感知度、PVARP设置的影响。在模式转换时应注意有无过感知引起的AMS,或因低感知未能启动AMS。

(六)分析VDD起搏器时的注意事项

1.应了解患者自身窦律情况,注意有无对P波低感知。窦律慢于起搏基础频率或低感知出现时,起搏器可出现VVI起搏,VVI起搏患者会有心悸不适、头晕、头痛、心前区不适感。

2.少数VDD起搏者可能会有不适的临床症状,此时应注意有无VVI起搏,并要观察这些临床症状是否和VVI起搏有关,因VVI起搏频率多时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这种情况时,可将基础频率下调,以保证有较多的VDD工作方式。

3.患者有心悸感时应注意有无过感知现象,过感知可能导致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4.注意有无房性心律失常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可使心室起搏频率加快,应及时纠正。

(七)分析AAIR起搏心电图注意事项

AAIR起搏心电图与AAI起搏心电图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AAIR起搏也呈S(脉冲)-P-QRS-T波群。不同的是具有频率的动态变化,有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但应注意的是,心房率变化对P-R(A-R)间期有影响,如患者有房室传导功能不良或有潜在的传导功能障碍,心率较慢时P-R(A-R)期间基本正常,由于AAIR起搏频率可随运动而增加,在起搏频率较快时,潜在的房室传导功能障碍表现出来,心电图上会出现A-R延长或2∶1阻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