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应用指征
(1)意识障碍。
(2)呼吸形式严重异常,呼吸频率>35~40/min或<6~8/min,呼吸节律异常,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3)充分氧疗后PaO2<50mmHg;PaC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
1.9.2 无创正压通气(NPPV) NPPV可作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和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参数调节原则:吸气压(IPAP)/呼气压(EPAP)均从较低水平开始,待患者耐受后再逐渐上调,直到达到满意的通气和氧合水平,或调至患者可能耐受的最高水平。应用NPPV 1~2h病情不能改善应转为有创通气。
1.9.3 机械通气的基本模式
(1)分类
①根据吸气向呼气的切换方式不同分为:
定容型通气:容量控制通气(VCV)、容量辅助-控制通气(VACV)、间歇指令通气(IM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等。
定压型通气:有压力控制通气(PCV)、压力辅助控制通气(PACV)、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C-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等。
②根据开始吸气的机制不同分为:
控制通气(CV)。适用于严重呼吸抑制或伴呼吸暂停的患者。
辅助通气(AV)。适用于呼吸中枢驱动稳定的患者。
(2)常见模式
①辅助控制通气。辅助通气和控制通气两种通气模式的结合(A-C)为ICU患者机械通气的常用模式。
②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可以预设容量(容量控制SIMV)或预设压力(压力控制SIMV)的形式来进行。
③压力支持通气,可应用于撤机过程。
④持续气道正压(CPAP),患者完成全部的呼吸功,常用于无创通气,偶尔用于脱机。
⑤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利用从Phigh切换至Plow时功能残气量(FRC)的减少,增加呼出气量,改善肺泡通气。
(3)参数
①潮气量的设定。5~12ml/kg,维持气道压最低时的VT,其压力最高应低于30~35cmH2O。
②呼吸频率的设定。成人通常设定为12~20/min,急/慢性限制性肺疾病时也可根据分钟通气量和目标,PCO2水平,可超过20/min。
③流速调节。成人在40~60L/min。
④吸气时间/I∶E设置。自主呼吸患者通常设置吸气时间为0.8~1.2s或吸呼比为1∶1.5~2。控制通气患者,为抬高平均气道压改善氧合可适当延长吸气时间及吸呼比。
⑤触发灵敏度调节。压力触发常为-0.5~-1.5cmH2O,流速触发常为2~5L/min。
⑥吸入氧浓度(FiO2)。机械通气初始阶段,可给予高FiO2(100%)迅速纠正严重缺氧;后酌情降低FiO2至50%以下,并设法维持SaO2>90%;若不能达上述目标,即可加用PEEP、增加平均气道压。
⑦PEEP的设定。PEEP常应用于以ARDS为代表的I型呼吸衰竭,下限通常在P-V曲线的低拐点(LIP)或LIP之上2cmH2O;外源性PEEP水平大约为PEEPi的80%时不增加总PEEP。
(4)脱机:预测脱机的方法是3min自主呼吸试验,包括3minT-管试验和CPAP5cmH2O/psv试验,3min自主呼吸试验期间医师应在患者床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当患者情况超出下列指标时应终止自主呼吸试验,转为机械通气。
①呼吸频率/潮气量(L)(浅快指数)应<105;
②呼吸频率应>8或<35/min;
③自主呼吸潮气量应>4ml/kg体重;
④心率应<140/min或变化<20%,没有新发的心律失常;
⑤脉氧饱和度应>90%。
脱机常用的筛查标准见表1.9.1。
表1.9.1 脱机常用的筛查标准
(王 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