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心房颤动,最常见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出现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min,其形态、振幅及间距互不相同;QRS波群的间距绝对不整。
(1)病因:70%左右的心房颤动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约30%的心房颤动无任何可发现的病因,称为孤立性心房颤动或特发性心房颤动。
①可逆病因。过量饮酒、发热、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急性肺疾病、手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②全身疾病。高血压、肥胖、糖尿病。
③心脏疾病。瓣膜性心脏病(尤其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④遗传因素和老龄。
(2)分类:①初发心房颤动;②阵发性心房颤动;③持续性心房颤动;④永久性心房颤动。
(3)处理原则:复律,控制心室率+抗凝。
3.4.2 心房扑动不成比例下传 有时很难与心房颤动鉴别。
(1)心电图诊断:在Ⅱ、Ⅲ、aVF导联及V1导联寻找扑动波。可通过减慢房室传导以暴露扑动波,如腺苷、维拉帕米或颈静脉窦按摩。
(2)治疗原则:同心房颤动,复律、心室率控制+抗凝。
3.4.3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病因:多灶性房性起搏,最常见原因是肺部疾病,其次是代谢或电解质紊乱和由洋地黄过量所致。
(2)心电图诊断:特点是P波形态多变(3种或3种以上)、频率不一、节律不整,有时不易与心房扑动鉴别。
(3)治疗原则:一般针对原发的肺部疾病和(或)纠正电解质紊乱。慢性期治疗可以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而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治疗等均无效。
3.4.4 频发房性期前收缩 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给予β受体阻滞药。
(张 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