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刚出生宝宝发育不正常有什么症状

刚出生宝宝发育不正常有什么症状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后中性粒细胞数下降,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升,到出生后4~6d两者几乎相等,随后淋巴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5%,至4~6岁时两者又相等,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因此美国儿科科学院建议所有新生儿出生时均应1次性肌内注射维生素K1,以防止新生儿期维生素K1缺乏所致出血性疾病。故以较浓乳配方喂新生儿,可导致血尿素氮浓度的增高。新生儿由于肾功能不足,血氯及乳酸含量较高。

1.呼吸 新生儿呼吸次数平均30~50/min,于出生后30s内建立。正常呼吸形式:胸部和腹部平稳地上、下运动。吸气的时间较长,好像必须克服较大的阻力。有时在两次呼吸间会有10~20s短暂的呼吸停止。任何疾病呼吸窘迫的征象,如鼻翼扇动、肋间或剑突回缩、呼气时有咕噜声、呼吸过快等情形,都应注意观察。

2.体温 出生时新生儿体温与母亲相同或稍高,但很快降低至35℃以下,因为热量丧失及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应注意保暖。于出生后4~8h又升至正常31℃。一般是维持在36.4~37.2℃。

3.脉搏 新生儿平均脉搏次数为120~160/min。睡觉时脉搏会减慢,约100/min,啼哭或受惊吓时,脉搏会增加至180/min。最适于测量脉搏处为用手摸颞动脉或用听诊器听心尖部(听诊部位为整个心前区,在腋下及后背肩胛骨下)。

4.血压 平均60~80/40~50mmHg(1mmHg=0.133kPa),2周后血压增至100/50mmHg。

5.循环系统 婴儿出生时,心脏血管系统会发生许多变化,因为这些变化不是立即完成的,故此段时间的循环,常被称为“过渡循环”。

循环的改变使血液流经肺脏,导致心脏及主要的大血管压力的改变,使肺部血流及全身的血量都增加。这种由胎儿循环到新生儿血循环的转变,包括胎儿血液分流的功能关闭如卵圆孔闭锁、动脉导管关闭以及静脉导管关闭。

卵圆孔:出生时功能性闭锁,解剖上的闭锁则在3~4个月时。

动脉导管:位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功能上的关闭约在出生后的第4天,解剖上的闭合则在2~3个月时。

6.血液

(1)血容量:新生儿血容量的多少与脐带结扎的迟早有关,为85~90ml/kg,总共约300ml,占体重的10%~12%。

(2)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0~7.0)×1012/L,血红蛋白量150~220g/L。

(3)白细胞:白细胞计数第1天平均为18×109/L(18 000/mm3),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第5天接近婴儿值。白细胞分类计数,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以后中性粒细胞数下降,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升,到出生后4~6d两者几乎相等,随后淋巴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5%,至4~6岁时两者又相等,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4)生理性凝血酶原过低:凝血酶原时间在出生时正常,第2~5天时延长,由于新生儿肠内缺乏细菌,无法合成维生素K所致,此现象称为生理性凝血酶原过低症,在7~10d之后复原。因此美国儿科科学院建议所有新生儿出生时均应1次性肌内注射维生素K1,以防止新生儿期维生素K1缺乏所致出血性疾病。

7.消化系统

(1)唾液腺:唾液腺尚不成熟,唾液分泌少;到3个月时,唾液腺成熟,而会发生流涎。

(2)咽—食管括约肌:吞咽时不关闭,食管不蠕动,食管下部的括约肌也不关闭,故易发生溢乳。

(3)胃容量:出生时为10~20ml,1周时为30~90ml,2~3周时为75~100ml。1个月时为90~150ml。食物于进食后2~3h离开胃,14~18h通过整个消化道。

(4)肠道:新生儿的肠管有相当大的吸收面积及丰富的腺体以利于消化,但其管壁的肌肉不发达(平滑肌较薄),故肠管易扩张而引起腹胀。

(5)胎儿4个月大时,即会吞入羊水,形成胎便。一般于出生后8~24h排出,约4d即可排完。胎便:呈墨绿色、黏稠、无味,含有胎毛、胆色素、黏液,但不含细菌。过渡便:新生儿喂奶后,会产生黄绿色的过渡便,是由胎便与奶便混合组成的,黏稠性比胎便小,且有奶块,1~2d的时间。奶便:新生儿出生7d后,因吃母奶或牛奶而有不同的大便。喂母奶者,大便呈糊状,颜色金黄、味酸,次数较多;喂牛奶者称为牛奶性大便,多呈硬条状,颜色淡黄或淡棕色,味臭,次数较少。

(6)消化酶:出生时,新生儿即具有多数的消化酶,但缺少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及胰脂酶,故新生儿对蛋白质及糖类(单糖类、双糖类)吸收较好,而对脂肪及分子较复杂的淀粉类较难吸收。

8.代谢 按体重计算,新生儿代谢较成人高,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能维持正氮平衡。血糖平均值为3.08~3.36mmol/L,在出生后4~6h往往下降,至第6天时才恢复。早产、低体温、低体重儿及母亲患有糖尿病者,易造成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血钾也较高,但不出现症状。血钙在出生后头2d较低,人工喂养者可因血磷过高而更降低。

9.泌尿生殖系统 胎儿出生时肾已具有与成人数量相同的肾单位,但组织学上还不成熟,滤过面积不足,肾小管容积更不足,因此肾功能仅能适应正常的代谢,潜力有限。

胎儿的肾在妊娠4个月即有排尿功能。出生后12~24h新生儿即应第1次排尿。出生后1~2d,每天排尿30~60ml,1周后则达200~225ml。当尿量达15ml时,膀胱会不自主地排空,导致1天排尿次数达20次之多。若新生儿液体量摄取不足,易致尿液呈深红色,同时尿布上可能会有红色的尿酸沉淀。

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仅为成人的1/4~1/2,其后随血压的上升,肾血管阻力的降低,滤过面积的增大和基膜通透性的改善,滤过率逐渐提高,到1周岁可达成人水平,肾排出过剩钠的能力也低,含钠溶液输入稍多可致水肿。肾浓缩功能相对不足,最大浓缩能力为500~700mmol/L。故以较浓乳配方喂新生儿,可导致血尿素氮浓度的增高。肾稀释功能尚可,尿中溶质最低浓度可达50mmol/L,在负荷增加的情况下酸化尿的功能有限。

新生儿由于肾功能不足,血氯及乳酸含量较高。人工喂养者血磷、尿磷均高,易引起钙磷平衡失调,产生低钙血症。

10.神经系统

正常反射:有一些特别的反射动作可用来评估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其反射动作可分为局部性反射及全身性反射,见表1-1,表1-2。

表1-1 新生儿正常局部性反射

表1-2 新生儿正常全身反射

11.内分泌 出生后腺垂体已具有功能,神经垂体分泌稍不足。甲状腺功能良好,甲状旁腺常有暂时性功能不足。

肾上腺在胚胎第6周开始形成,其后皮质分化为胎儿带(近髓质)和成人带(被膜下),后者到胎儿出生时占皮质的20%。出生后胎儿带开始退行性变,到4~35d成人带则增宽到皮质的50%,到1周岁前胎儿带完全消失。出生时皮质醇较高,此可能是通过胎盘从母体得来,也可能是婴儿自身对分娩的应激反应。肾上腺髓质分泌和存储的激素,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

12.免疫 新生儿及最初数月的婴儿,对多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IgG。巨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功能不足及反应不及时,也是新生儿特异性免疫反应不活跃的因素之一。由于IgM、某些补体及备解素的缺少,粒细胞对革兰阴性菌的吞噬作用有限。新生儿血液又缺乏一种蛋白调理因子,它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菌所必需,故肝、脾从血流中清除细菌的能力不足,此外,新生儿血中溶菌酶和白细胞对真菌的杀灭力也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