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脾虚证与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可说是由膜系统结构组成的多分子动态体系。生物膜或称细胞膜,是指由蛋白质和脂类(磷脂、胆固醇)等形成的膜性结构。它构成所有生物细胞,包括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的外周膜(质膜)和完成细胞内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器膜等的膜系统。不同种类的细胞的细胞内膜中脂类与蛋白质等组分的种类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生物膜各有其特殊功能,但它们的基本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功能却有着共同的特征。
(1)膜脂:目前,该部分研究多集中于磷脂组分和胆固醇含量的研究。研究包括单纯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中药防治。研究结果一致,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梁氏等研究发现,脾虚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蛋白及其亚组分胆固醇含量变化和脂蛋白谱异常,总胆固醇含量上升。王氏等研究发现,脾虚痴呆大白鼠脑组织中磷脂组分发生变化。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含量显著降低,神经磷脂(SM)含量显著增多,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无明显变化,SM/PC明显升高。武氏等研究发现,酸枣茶能够明显降低脾虚大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含量及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L-C)的比值。
(2)膜蛋白: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离子通道、受体和膜蛋白变构。离子通道包括钠泵、钙泵和镁泵,它们的活性均降低。受体包括C3b受体和IL-2受体,C3b受体形成率均降低,IL-2受体升高。膜蛋白ConA受体发生变构。该部分研究还不够广泛,尤其是受体种类。黎氏等检测了45例泄泻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发现脾虚组的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低于正常人。刘氏等研究发现,老年脾虚证和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显著降低。章氏等研究发现,脾虚大鼠红细胞C3b受体形成率降低,与MDA呈负相关。王氏等研究发现,麦粒灸可提高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朱氏等研究发现,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2R)水平降低。杨氏等研究发现,脾气虚证小鼠的红细胞膜上ConA受体发生变构,与脾气虚证病人的红细胞膜上ConA受体发生变构是一致的。他也曾发现,脾气虚证病人的红细胞膜蛋白谱带Ⅲ有变化。祁氏等研究发现,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膜Ca2+_Mg2+_ATP酶及Na+_K+_ ATP酶活性降低。王氏等研究发现,脾虚证大鼠Mg2+_ATP酶活性降低。彭氏等研究发现,四君子汤能提高脾虚大鼠Na+_K+_ATP酶活性。
2. 脾虚证与细胞信息传递 细胞信息传递和调控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基础。一切生命现象,实际上都是机体内细胞对胞外信息的转导,并最终在胞内产生特定效应的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和调控的过程。
第二信使是胞外第一信使(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后,被激活的受体通过刺激特定的效应酶或因结构是基因表达的基础。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离子通道,而在胞浆内产生的信使物质。如环核苷酸类——cAMP、cGMP;肌醇磷脂代谢产物IP3和DAG。IP3动员胞内钙储库释放,DAG可激活蛋白激酶C。Ca2+广泛参与体内多种生理效应的调节,尤其在IP3和DAG一起被确认为第二信使联合体。由于Ca2+可反馈调节IP3的生成,而且Ca2+内流所诱发的细胞内储Ca2+释放(CICR)在信号传递和放大中起重要作用。因此,Ca2+又可被视为独立的第二信使。由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的蛋白激酶系统有APK系统(cAMP-PK),GPK系统(cGMP-PK),PKC系统(磷脂/Ca2+-PK),Ca2+/CaM依赖的蛋白激酶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代表着各种信使物质之间的相互调节。目前认为,PKC系统在各信使系统相互作用的蛋白磷酸化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该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酪氨酸激酶PKC系统、cAMP-PK系统和与免疫相关性的研究。其中cAMP-PK系统研究较多,但多集中于探讨cAMP、cGMP的含量及其比值,对于该通路的其他环节,尚未探讨。而PKC系统及蛋白酪氨酸激酶则刚刚起步。钱氏等研究发现脾阴虚和脾气虚组cAMP水平相似,并明显低于正常组。脾阴虚cGMP明显高于其他三组cAMP/cGMP值脾阴虚及脾气虚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魏氏等研究发现脾阴虚组cAMP低于健康人组,但与脾气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GMP高于脾气虚组和正常组;cAMP/cGMP则低于脾气虚组和脾阴虚组。尹氏等研究发现,脾气虚证慢性胃病肠化生的cAMP含量降低。牟氏等观察脾阳虚型患者血浆cGMP、组织cAMP和组织cAMP/cGMP比值均降低。张氏等则认为,脾气虚者cAMP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正常。宋氏等研究发现利血平脾虚证小鼠脾细胞在ConA刺激下的单细胞钙动员能力明显下降,群体钙动员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提示脾虚证T细胞发育增殖率下降与其细胞信息传递功能减低具有一定相关性。细胞钙动员能力明显下降,群体钙动员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提示脾虚证T细胞发育增殖率下降与其细胞信息传递功能减低具有一定相关性。关氏等研究发现,脾虚小鼠脾淋巴细胞浆中及质膜上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刘氏等研究发现脾虚大鼠肝组织中PKC活性明显下降,健脾中药可提高脾阳虚大鼠脾组织PKC活性。
3. 脾虚证与基因 基因是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基因结构是基因表达的基础。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都有调控序列及结构基因两大部分。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最终产生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产物的过程。简单地说,基因表达就是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的产物可以是蛋白质、tRNA和rRNA。基因表达过程体现了中心法则的内容,即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从DNA到蛋白质。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细胞对外在各种因素(包括各种因子)的反应,都以信息传递各种通路进入细胞,信息传递有关的各种因素与细胞凋亡有关,如Ca2+、神经酰胺、蛋白激酶C及cAMP等。脾虚证与基因关系的研究,目前散见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尤其是胃病的研究中。研究较多的是探讨P53基因与胃病的关系,其研究结果一致,而脾虚证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目前报道很少。刘氏等研究发现,脾虚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癌基因P53表达异常。刘氏等研究发现,P53基因突变在胃癌中具有很高的频度,与胃癌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