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的问题 “脾”的现代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近来年一直困扰着诸多学者的一个难题。人们先后从胃肠道激素、胰腺功能、微量元素、小肠吸收功能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研究“脾”的本质,但迄今均未获满意结果。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研究走向了“层层剥笋”的还原主义老路,总想企求通过寻找到几个黄金指征,以彻底解决“脾”本质问题,因之没有关照到“脾”只是机体多层次、多器官生理功能的“合奏”,而没有从系统整体视角对“脾”的功能进行集约式的研究。
近20多年来有关“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脾气虚证与器官组织细胞线粒体的形态或功能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从方法学角度看,脾胃实证与脾胃虚证是脾本质研究的两个侧面,单纯从一个方面进行本质特征的研究不能够全面反映该本质的全部特征,必然会引起脾实质研究结果出现偏颇,难以获得事物本质的全貌;从临床角度来分析,单纯的脾虚证临床并不多见,而是以虚实夹杂或脾胃实证为主。因此,未来对脾胃实证及其变化的机制做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探讨,加强脾胃实证的研究并寻求整体、动态的研究手段,选择能从整体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微观实验研究指标,了解指标间相互作用与联系,使其动态、宏观、整体和综合的特点与中医证候具有的波动性、整体性、时序性、可预测性和标志性相一致,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脾主运化方面,主要是运化水谷精微方面,尚缺乏脾主水湿。其他的脾主功能相对研究较少,深度广度也很不够。与此同时在已有的研究中涉及临床的研究较少,在药探理方面也缺乏深入的研究。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的临床思维过程,借助这一思维程式,以药探理,如通过健脾益气方药的药理研究,可加强脾气虚证的本质认识。应加强以临床研究为主,动物模型、以药探理为辅的三结合的研究模式。
2. 解决的方法 “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研究,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予以阐释,如何有机地融合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已不仅仅是“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也是整个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难题。任何偏废均不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鉴于“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暴露出的问题,为了使“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研究得以深入,现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脾虚证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脾气虚证、脾阴虚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等诸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弄清楚这些基本概念,是深入“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这需要从文献学、临床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发掘和整理。
(2)在继续深入虚证研究的同时,我们应加强对脾胃实证的研究。目前在“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研究中,着重于脾气虚、脾阳虚证、脾阴虚证、脾不统血等脾虚证的研究,对于湿阻脾胃、脾胃湿热等脾胃实证研究较少。以后对于脾胃实证的研究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希望能阴阳并举,虚实并重,齐头并进。
(3)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并举。加强病症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因脾虚证动物模型目前难尽如人意,在此情况下应加强脾虚证临床的前瞻性研究。
(4)广泛开展脾主功能多样化的研究,对脾主功能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脾的本质是相当必要的。
(5)脾虚证治疗方药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深入,应在临床中针对不同系统疾病的脾虚证进行筛选药物,形成专病专方专药,从脾虚角度开发胃动力中药、开发提高运动能力及调节免疫功能中药。
同时,需进行多方面的对照观察,才能确定所选指标能否作为藏象本质研究的特异性指标。
(1)与正常人对照:这是确定所选指标有价值的第1步。
(2)治疗前后的对照:随着病证的改变,所选指标有无相应的改变,这是确定指标有无价值的第2步。
(3)同病异证的对照:目前以临床为基础进行藏象本质研究时,必须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所选指标到底主要反映证还是反应病的本质,必须解决。同病异证的对照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4)同证异病的对照:藏象本质研究与证本质研究紧密联系,中医学对藏象生理功能的认识往往运用病理反推生理的方法。五脏病理发生在临床上属于证的范畴,因此,在研究藏象本质时必须会与证本质研究紧密联系。同证异病的对照,这可进一步论证所选指标是对证而不是对病。目前国内藏象本质研究时最常应用此法。
(5)不同脏腑辨证的对照:中医学的藏象有其明显的整体性,其功能之间往往有些交叉重叠,为了确定此指标为某一脏所特有,必须进行不同藏象的证型对照。如金氏等发现有脾虚证的患者,木糖排泄率多数降低,无脾虚见证的肾阳虚患者则降低不明显。在此还应结合不同脏腑辨证,识别虚实对所选指标的影响。
3. 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运用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的关系,使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中前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研究深度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今后应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从基因多态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脾虚证与正常人(或非脾虚证)之间环控制区的基因序列编码的多态性,从中找出与脾虚有关的基因片段的变异情况,从基因多肽性角度更加深入地阐明脾主运化与线粒体相关性的本质和物质基础,以探明脾主运化的细胞生物学实质,从更深层次揭示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
同时也要进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脾本质属于前瞻性研究,进行临床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动物模型的研究成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动物模型复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研究成果。转基因动物模型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脾虚的病理状态。集中力量研制该模型,将有助于“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
因为线粒体存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影响五脏六腑,反之,五脏六腑之病也可以影响线粒体。线粒体病是一组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的缺陷导致ATP合成障碍,能量产生不足而发病的多系统疾病,最常累及的器官和组织是骨骼肌、脑、心肌、视网膜,其次为肝、肾等。可见,当线粒体本身存在缺陷时,往往累及多系统、多脏器。
脾为五脏六腑之本,脾健则四脏皆健,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脾衰则四脏俱衰,百病丛生。可见,脾与线粒体息息相关,那么从线粒体自身的功能特点探讨中医脾在五脏功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构架五脏相关的桥梁,深化和发展五脏相关学说,也将有助于解释脾与五脏相关的学说。
对未来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意脏腑间的相关性,改进科研设计方案,增设对照组。中医认为,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紧密相连;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虚证是一组反映多系统多功能异常的症候群,某一指标的改变,可能存在于五脏的病理变化之中。因而,在科研设计方案中,不应只与正常组对照,而应设有他脏的对照组。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五脏的对比研究。这样,可揭示指标与五脏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选择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指标。由于中医的证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五脏中的某一脏的病理变化囊括了多系统多功能的变化。因此以西医某一指标反映某一病理变化的观点,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医某一脏虚证的本质,只能从一个局部反映其本质。所以,应选择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群,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其本质。
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留给青年工作者最宝贵的经验财富。“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工作还须继续深入。我们必须牢记:中医药的研究不论是基础还是临床都要依靠中医理论的指导,并且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验与临床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工作与时俱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