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空洞(cavity)是由于肺内病变(实变、梗死、结节、肿块等)组织坏死液化并由引流的支气管排出,继而空气进入形成的异常含气影像。空腔(air-containing space)与空洞不同,是正常的气腔病理性扩张所致,空腔壁由薄层纤维组织或支气管黏膜上皮和纤维组织构成,如含气囊肿(air space)、肺大疱(bulla)、囊状支气管扩张(cystic bronchiectasis)以及创伤手术残存的空腔等。
一、影像学表现
1.部位 结核性空洞好发于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肺脓肿多见于右肺基底段,创伤性肺囊肿好发于胸膜下,阿米巴肺脓肿几乎都位于右下肺基底段,肺梗死多见于左下肺,真菌病多发生于中下肺野,肺隔离症多见于左下肺后基底段。
2.形态
(1)虫蚀样空洞(worm-eaten cavity):①又称无壁空洞;②大片坏死组织内较小的、形态各异的透光区,呈裂隙状;③常为多发的。
(2)厚壁空洞(thick-walled cavity):①洞壁厚度在3mm以上,可呈偏心性;②常见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淋巴瘤及大多数转移瘤;③肺脓肿好发于上叶后段、下叶背段与基底段,急性空洞壁厚,边缘模糊,内有液平,周围有炎性浸润;④肺结核常见于上叶后段、下叶背段,一般为单发,也可多发,急性肺结核空洞多为厚壁,边缘模糊、内缘不规则。慢性空洞壁较薄,洞壁内外光整清楚,周围有卫星灶;⑤肺癌:空洞常为单发,直径多为4~5cm,通常为厚壁空洞,可见壁结节,呈分叶状,肿瘤侵犯支气管,造成支气管狭窄或截断,肺野内可见转移病灶,同侧肺门或纵隔可见肿大淋巴结。
(3)薄壁病变(thin-walled cavity):①壁厚度小于3mm。②多为良性病变,包括肺大疱、肺气囊、肺淋巴管肌瘤病、囊状支气管扩张、肺包虫囊肿、慢性肺结核空洞及肺肿瘤。③肺大疱为圆形或椭圆形薄壁含气空腔,直径大于1cm,壁厚小于1mm,肺尖多见,可位于胸膜下或肺内,可缓慢增大。④肺气囊常见于肺炎,特别是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肺炎,肺孢子菌肺炎有增多趋势,也可伴随胸部气压伤、钝挫伤、穿通伤而产生,创伤性肺气囊形成在肺实质撕裂区,多发生在肺外周。实变型支气管肺泡癌也可见肺气囊。⑤肺淋巴管肌瘤病仅发生在女性,特别是生育期妇女,CT示双肺弥漫均匀分布、大小不等的薄壁囊状影,直径多在2~20mm,高分辨CT可清晰显示囊壁,无明显间质纤维化或结节影,可见气胸。⑥囊状支气管扩张通常表现为囊腔从肺门到肺外周排成一行,或多个囊腔聚集成一簇,合并感染时可见液平。
3.内容物
(1)液平:可见于急性肺脓肿、原发肺肿瘤,而结核性空洞和转移性空洞少见。
(2)含气新月征:多见于空洞或空腔内真菌感染形成真菌球,随患者体位改变可移动。
(3)水上浮莲征(water lily sign):包虫囊肿破裂,子囊漂浮在空洞中,形成水上浮莲征。
4.数量 癌性空洞、肺结核、肺脓肿单发多见,肺囊肿与肺大疱可单发也可多发,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血行迁徙性肺脓肿、真菌感染和韦格纳肉芽肿常为多发。
5.边缘
(1)边缘光滑:常见有脓肿、肺大疱、肺癌、肉芽肿病变(如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真菌感染)、转移瘤等。
(2)边缘毛糙:常见有脓肿、支气管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真菌感染、肺梗死、感染的肺气囊、肺隔离症、急性肺结核空洞等。
二、肺部空洞和空腔性病变诊断入径
厚壁空洞多见于肺癌、脓肿;薄壁空洞多见于良性病变;感染性空洞多发生于上叶后段、下叶背段和基底段;空洞周围有卫星灶多见于良性病变,如结核;单发空洞多见于肺癌、脓肿、结核。
(张 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