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选用药物
经穴贴敷药物的性味、厚薄、归经及药理作用,是贴敷疗法疗效是否确切的重要环节。同内治一样,辨证准确是提高其疗效的重要因素。
但贴敷疗法的药物选择有其特殊性,在应用中应灵活掌握。其特殊性表现在:
1.贴敷药物无论选择何种剂型,其效果除对局部作用外,对全身治疗作用无疑较内服之剂要小得多。
2.贴敷药物禁忌不必拘泥十九畏、十八反,也有为提高疗效,故意违背十九畏、十八反者。
3.对峻猛、有毒药物作用不如内治剂那样必须严格限制,且常无毒副作用发生。
4.贴敷药物中须配伍辛香透达之剂,旨在统率群药,通彻十二经脉,调节全身气血与脏腑功能。另外可佐入透皮吸收剂,如月桂酮等,增加皮肤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皮肤腺体开口,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率。
5.贴敷药物剂量、剂型的选择也影响药物透皮、透穴吸收,提高单位面积药物浓度,而提高药物透穴能力。
(二)辨证选经、选穴
腧穴是感受人体各种刺激并激发经气反应的重要场所,又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汇集之处,不同穴位接受等量药物作用时,药效强度相差很大,故正确选择施治穴位,可提高经穴贴敷治疗的疗效。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病证以循经取穴为主,配以就近取穴。除此以外,多选十四经中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位,如治疗脏腑病中多选用脏腑之俞、募、五脏原穴、六腑下合穴等。另外有研究发现,药物的治疗作用显示一定的归经特点,即同一种药物作用于不同经络,其药效强度呈现很大差别,说明经络的辨证、选择准确,是影响经穴贴敷给药疗效的另一重要因素,当然经络、腧穴密不可分,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辨证选取。
(三)提高药物的透皮、透穴吸收
除加辛香药物及透皮吸收剂外,选择适当的方法增加药物透皮、通穴的能力,也可提高贴敷给药的疗效。
1.采用拔罐、熏灸、热敷、光线照射,甚或梅花针重叩出血等方法引起经皮贴敷部位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汗液积存、湿度增加,皮肤角质层膨胀转化形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渗透。
2.借助一定装置,通过电流刺激增加透皮吸收率,以助药力透达穴位,使药效更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扶正固本、振奋阳气的作用。
3.采用具有方便美观,药物不易脱落散发,同时具有贮藏作用的碟形高分子材料作为经皮贴敷的敷料,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四)注重选择敷药时间和季节
对一些好发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或气候变更时,易反复发作,日久正气渐衰,而“宿根”愈盛、缠绵难愈的顽疾,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及其他肺部疾患。一可依据《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二可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选择三伏酷暑、阳气旺盛之时,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机制,收复耗散之正气,散其“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
(五)运用正确的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酒精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须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