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肺部过敏性疾病,好发于秋冬季,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伴有胸闷、气急、咳嗽、发绀及端坐呼吸。
本病属中医咳嗽、哮证、喘证范畴,以咳、痰、喘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阳虚之体复感寒邪引发伏痰,最终导致气道阻塞所致,多属本虚标实。本病发作期治疗以宣肺、平喘、化痰为先,治其标;缓解期以调理脏腑、扶正固本祛邪为要,治其本。
方1
【穴位】肺俞(图2-10)、心俞(图2-10)、膈俞(图2-10)。
【药物】炙白芥子21克,延胡索21克,甘遂12克,细辛12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以上为1人3次用药量。使用时每次取1/3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并加麝香少许,分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4~6小时,若敷后局部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取下。如果局部只有发痒、发热等感觉,可多贴敷数小时,或等药物干燥后再取下。分别在初伏、中伏及末伏各贴敷1次,1年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敷3年。
【疗效】运用本法治疗289例中,治愈40例,显效98例,好转104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为83.7%。贴敷1、2、3年的疗效比较,愈显率分别为34.4%、46.7%、69.9%。
方2
【穴位】定喘(图2-15)、肺俞(图2-15)、心俞(图2-15)、天突(图2-2)。
图2-15 定喘、心俞
【药物】温肺化痰膏:白芥子50%,甘遂15%,细辛15%,细麻黄20%,麝香0.5%。
【用法】上药除麝香外皆烘干、研末,再加入麝香混匀,装瓶加盖贮存。使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生姜煎水取汁调成膏状,取指甲大小涂于敷料,然后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于每年夏季的初、中、末3个伏天各贴敷1次,每次贴敷2~4小时。穴位贴敷的同时服用桂龙咳喘宁1个月。
方3
【穴位】大椎(图2-16)、肺俞(图2-16)、定喘(图2-16)。
【药物】白芥子、苏子、细辛、麻黄、肉桂、吴茱萸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备用。临用时用鲜姜汁调成饼状,选贴上穴。从伏天开始至伏天结束,每周敷贴3次。
图2-16 大椎、定喘、肺俞
【疗效】76例患者经过2个伏天治疗后,基本痊愈24例,显效17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9%。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自觉胸部气闷感减轻,气紧缓解,呼吸通畅,哮喘随之缓解。
【备注】对本病多主张在夏季伏天贴敷治疗,实际操作时也可不拘于季节时日,根据病情随时施治。同时服用中药“扶正固本汤”:黄芪30克,山药、党参各20克,蛤蚧、五味子、胡桃肉、熟地黄、防风、绞股蓝、川芎各15克。伏天共服用8剂。
方4
【穴位】定喘(图2-17)、肺俞(图2-17)、膈俞(图2-17)、肾俞(图2-17)及华佗夹脊穴(图2-17)。
【药物】白芥子贴: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洋金花,按2∶2∶2∶2∶1比例,研细过120目筛,以鲜姜汁、白酒适量调成泥膏密封备用。
【用法】患者取俯卧位,从上到下按摩定喘、肺俞、膈俞、肾俞及华佗夹脊穴,待背部发热得气后,将药泥摊在3厘米大小的牛皮纸上,贴敷以上穴位,用毛毯覆盖患者腰背,约5分钟后患者自觉贴穴部位发热,渐渐灼热、灼痛,坚持1~2小时取下药饼。多数患者穴位有红斑形成,部分患者局部有大小不等的水泡,2~3天自行吸收。治疗后3天忌冷饮、冲凉;每年三伏天每伏各治疗1次,共3次为1个疗程。
图2-17 华佗夹脊
【备注】注意避风寒,戒烟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起居有节,劳逸适度。
方5
【穴位】膻中(图2-3)、身柱(图2-18)。
【药物】一贴灵:白砒(研极细面备用)30克,白芥子15克,芫花15克,川乌头15克,草乌头15克,丁香15克,铅丹400克,菜籽油1000克。
图2-18 身柱
【制法】将白芥子、芫花、川乌头、草乌头、丁香放入铜锅或瓷锅内以菜籽油浸透(一般3~7日),先用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熬约2~3小时药枯(轻捣即碎,里外皆呈焦黑色)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徐徐下铅丹收膏(注意搅动,防止窝烟),待药膏温度下降后,再边搅边下白砒细面,以搅均匀为好。以上工序宜在室外操作,防火、防中毒。用膏药2~3克摊成直径约3厘米大小的圆形膏药备用。
【用法】取以上局部用温水洗净揩干,外贴一贴灵,3日后揭去,一般3帖为1个疗程。重症患者经3~5日再重复下个疗程。
【疗效】本组100例中,治愈52例,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其中哮喘得到有效控制者时间最短为24小时(即贴穴1次)。
【备注】有的患者在膏药揭去后局部皮肤发红有小疱疹或有痒感,是药力渗透之兆,注意不要弄破皮肤以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皮肤过敏者、孕妇慎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