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乙肝换肝的最佳治疗方法

乙肝换肝的最佳治疗方法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多种肝炎病毒引起肝脏损害的传染病,简称肝炎。本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对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和谷丙转氨酶升高,其降酶退黄是首要的治疗方法。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异常是多种病毒性肝炎的共有临床病理变化。第3个月用乙肝转阴散2号敷贴肾俞和肝俞,外用伤湿膏固定,每3天1次,以上3个月为1个疗程。

病毒性肝炎是多种肝炎病毒引起肝脏损害的传染病,简称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等。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疲乏、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肝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和发热,无症状性感染亦常见。本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对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和谷丙转氨酶升高,其降酶退黄是首要的治疗方法。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异常是多种病毒性肝炎的共有临床病理变化。有效控制TBIL、ALT是缩短肝炎病程、减轻病情的重要手段,祖国医学认为湿热疫毒侵袭肝胆,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黏膜,渗于尿液而出现黄疸;肝失疏泄、脾被湿困而倦怠乏力。

方1

【穴位】三角肌上缘。

【药物】紫皮大蒜2~3瓣,甜瓜蒂、青黛、冰片、茵陈各2克。

【用法】大蒜捣泥状,纳余药末调糊,置塑料或玻璃器皿内,倒扣于三角肌上缘,用纱布固定。待局部贴敷发泡后(24小时内)取下复方蒜泥,用消毒针具刺破水泡,排除泡内液体,继用甲紫药水涂擦水泡皮肤,消毒纱布覆盖。3~5天结痂,20天贴敷一次,2~3次为宜。

【疗效】治疗380例,显效167例,有效181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91.58%。

【备注】复方蒜泥贴敷经皮透入直清肝胆湿热,降酶退黄,方法简便,患者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方2

【穴位】①脾俞(图2-36)、肝俞(图2-36);②肾俞(图2-36)、肝俞。

【药物】

(1)乙肝转阴散1号:银花100克,虎杖100克,黄连50克,苦参100克,田基黄100克,丹参100克,藿香50克。

(2)乙肝转阴散2号:何首乌100克,五味子50克,当归50克,沙苑子50克,肉桂20克,人参20克,赤芍50克。

【用法】将上两组药分别烘干,研细末,分装备用,使用时取装好的药物,加醋适量,调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饼,前2个月用乙肝转阴散1号,敷贴双侧的脾俞和肝俞穴。第3个月用乙肝转阴散2号敷贴肾俞和肝俞,外用伤湿膏固定,每3天1次,以上3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乙肝大三阳患者60例中,有19例全部转阴,治愈率为31.67%;表面抗原转阴21例,转阴率35.00%;E抗原有37例转阴,转阴率61.67%;表面抗体阳性者为8例,占13.33%;E抗体产生者占26.67%;HBV~DNA转阴者为35例,占53.33%。

图2-36 肝俞、肾俞

【验案】张××,男,48岁,河北省泊头市洼里王,2001年3月20日诊。患者乏力、尿黄、肝区不适,舌苔白、质淡,脉滑,化验检查为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肝功能正常,肝、胆、脾B超未见异常。曾口服治乙肝的中药3个月,静脉输液治疗20天(甘利欣、强力宁),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予以乙肝转阴散1号在脾俞、肝俞治疗2个月,乙肝转阴散2号在肾俞、肝俞治疗1个月,3个月后复查乙肝五项、HBV-DNA全部转阴而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