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了腹水则标志着肝硬化已经发展到晚期,腹水的存在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临床见肚腹胀大,腹水征阳性,尿少,尿量每24小时少于400毫升或持续每小时17毫升以下。
肝硬化形成的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为中医四大难证之一。腹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停聚腹中,本证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在出现大量腹水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先行攻逐水饮、消除腹水。
方1
【穴位】神阙穴(图2-4)。
【药物】田螺(取肉烘干)30克,麝香1克,牛黄1克,甘遂10克。
【用法】取上药按比例制成粉末,每次取中药粉末25克、葱白2根捣烂,蜜糖与红花酒精按2∶1的比例溶解,使药调制成膏状,用5厘米×5厘米胶布制成膏贴备用。
【用法】用时现用现配放入40℃温箱内加温10分钟,外敷神阙穴,每日1贴,每次12小时,夜敷昼停,3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疗效】腹水消退总有效率88%。
【备注】要求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做到生活有节;并且必须严格遵循低盐饮食,忌坚硬、粗糙、肥甘厚腻、辛辣之品,禁烟酒,防止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方2
【穴位】神阙穴(图2-4)。
【药物】十膨取水膏:大戟、甘遂、麻黄、乌梅、葫芦巴、葶苈子、芫花、黑丑、细辛、防己、槟榔、陈皮、海蛤、桑白皮各等份。
【制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以食醋洗脐,取药末6~9克,用生姜汁、葱白少许,捣碎,和药为泥,纳脐、敷盖固定即可,每次贴敷3小时,隔日或3天1次,视病情而定。
【疗效】38例患者中,痊愈12例(占31.58%),良效23例(占60.53%),无效3例(占7.89%),总有效率92.11%。
【验案】朱×,男,43岁,1994年8月10日入院。患脾功能亢进9年,2年来腹水出现3次,本次入院主因腹胀大,纳差、尿少、黑粪(黑便)3天。23日患者黑粪消失,但余症不减,近3日24小时尿量15~30毫升,常用呋塞米(速尿)120毫升/次静注,无明显利尿效果。查体:肝病征阳性,腹水征,腹围102厘米,质硬,脉弦缓,舌紫黯苔厚腻,肝功能基本正常,仅球白倒置。B超提示:巨脾,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即日下午7点取十臌取水膏6克,葱白一寸,姜二片,捣碎合药为泥,食醋洗脐后,纳药敷盖。至晚上8∶10患者开始排尿500毫升,9∶30再次排尿350毫升,10将脐部药移去,至翌日早上7∶00,12小时排尿1750毫升,24小时排尿2800毫升,后隔3日敷脐1次,5次后B超复查,腹水消失,腹围恢复至90厘米,体重减少至52千克。
方3
【穴位】神阙穴(图2-4)。
【药物】甘遂、牵牛子、肉桂、车前子、独头蒜。
【用法】在肝硬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把甘遂、牵牛子、肉桂、车前子按1∶2∶3∶4的比例共研细末,每次取10克与独头蒜3枚共捣成泥状,调匀,摊在纱布上,敷在脐部,用绷带固定,昼用夜取,每日一换,不用其他利尿药。30天观察疗效,随访3个月以上。
【疗效】消水贴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腹水消退Ⅱ级以上病例有28例,占总数的93.33%。
【备注】本药能通过腹壁吸收,起到利尿和致泻作用,作用较内服药缓和,副作用远远低于内服药。既能达到攻逐腹水的目的,又不会伤人正气,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与西药利尿剂比较,消除腹水的作用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4
【穴位】期门(图2-37)、章门(图2-37)、神阙穴(图2-4)、肝脏局部、脾脏局部。
【药物】
(1)逐水消臌散:甘遂、大戟、三棱、莪术、土鳖虫、木香、玄参、地龙各10克,白芷、白花蛇舌草、生大黄各30克,蜈蚣5条,天南星、全瓜蒌各15克。
(2)随证加减:水肿甚,腹大如膨而坚满者,加泽漆30克,蟾蜍皮10克;腹胀明显而腹水较少者,加枳实、青皮、陈皮各2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装入10厘米见方的布袋中,以食醋和匀,放入专用容器内加热,贴敷于穴位。每次贴敷30分钟,每日2次。若药粉冷却可再次加温,7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停敷2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腹水消失后停用。
【备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软肝缩脾汤内服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方5
【穴位】神阙穴(图2-4)、涌泉(图2-8)。
【药物】甘遂10克,明矾20克。
【用法】以上诸药各研细末,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神阙穴内。明矾末与热米饭和匀贴于两侧足底涌泉穴。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本组30例,显效(腹水完全消失持续3周以上)5例,有效(腹水明显减少持续3周以上)23例,无效(腹水较前无减少或增多)2例,总有效率(显效加有效)为93.3%。
图2-37 期门、章门
【备注】治疗期间可予支持治疗,如输注清蛋白(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