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论》的科学内涵

《伤寒论》的科学内涵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事引人深思,深感有关《伤寒论》的科学内涵值得探讨。所谓《汤液经法》即是其代表典籍之一。现在人们逐渐明确了,张仲景医学属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经方一派。这就是张仲景依据《汤液经法》,总结其中的八纲辨证,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形成了六经辨证,从而撰成《伤寒》。分析《伤寒》的内容可以明白,六经是完全根据症状来判断的,如太阳病的症状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0世纪初,章太炎曾说过:“近世多信远西医术,以汉医为巫,如其徵效,则汉医反胜”。这种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许多病西医不能治来找中医,中医治好病,却说中医不科学,实在令人费解。究其原因,乃一些人没有弄清中医科学的内涵,着眼点错误,则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近治愈眩晕一例感触颇深:10月17日,82岁老妪患起则头眩,到某大医院急诊,CT、B超、心电图等查未见异常,而静脉输入丹参等药,同时给服多种中成药、西药,花去2000多元,得到的结果是起则扑地,头破血流,无奈找中医诊治,我仅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判定为苓桂术甘汤方证,给服一剂效,三剂愈。此事引人深思,深感有关《伤寒论》的科学内涵值得探讨。

一、《伤寒》是由症状到方证到六经的科学总结

症状,古写为证状,《现代汉语词典》谓:“有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如咳嗽、盗汗、下午发热等是人的肺结核病的症状”。经方家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的六经理论源自于疾病所反应出的症状,因此对症状定义明确:“人若有了病,就常有自觉和他觉的一些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反应出来,对于这种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即称之为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眩晕、呕吐、发热、恶寒、脉浮、脉数、舌苔白、舌苔黄……”即症状包括了患者自身感到的异常及医者所察觉到的异常。中医历来重视症状研究,例如《灵枢·外揣》记载:“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其涵义是: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体内外。《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也记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都在说明,治病要重视观察患病后反应出的症状,因此,症状与中医理论形成、理论特点密不可分。

人类认识大自然、认识自身疾病有各种方式,而我们的祖先,面对大自然先看到的是,有白天黑夜、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这就是用八纲观察研究世界万物的内在变化。中医治病,辨证而不辨病,故形成了辨证施治(论治)理论体系。中医之所以辨证不辨病,这与其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医的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不能借助有如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又没有精良器械的支持,故势不可能犹如近代西医,面向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变实质和致病因素,以求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望、闻、问、切),于患病人体所反应出的症状上,用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探索治病的方法。经过千百年的长久观察和亿万次的人体实践,再实践,不但促进了四诊(望、闻、问、切)的进步、药物的应用和方剂配制的发展,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根据症状变化规律及治疗规律,亦终于总结出来如八纲等一般规律反应的治病经验,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更总结出种种通治常见疾病的验方、方证经验,也即适应治疗各种常见病的规律、验方、方证经验。所谓《汤液经法》即是其代表典籍之一。

现在人们逐渐明确了,张仲景医学属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经方一派。经方派认识疾病,最早是以简单的症状开始的。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与疾病的斗争中,一味药一味药地认识、体验它们治疗什么症状及对人体的影响,渐渐积累了每味药的功能及所适应症状的用药经验。《汉书·艺文志》生动地总结了这段历史:“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便是用八纲指导和总结的药物和症状的经验,其代表著作则是《神农本草经》。后来又积累了二味药、三味药、多味药治病、适应症状的经验,这便是每个方剂与疾病症状所形成的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记载了汉代前中医药经验,主要是众多方证经验(360个)。这里要说明一下方证概念:方药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方证经验的应用、积累,促进了人们认识的提高,更进一步认识到:把方证用八纲归类,可归纳为三阳、三阴六类,这便是六经。这就是张仲景依据《汤液经法》,总结其中的八纲辨证,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形成了六经辨证,从而撰成《伤寒》。简而言之,经方的主要内容方证和六经理论,都是来自于症状、方证的总结,即根据症状总结治病经验、继而总结方证经验,从而集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应当注意的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长期几经亿万人体患病观察、治疗、总结的结果,这种人体实验科学,是通过症状反应总结各种疾病的治疗规律,它不同于西医的动物实验观察,因其辨证论治而无“副作用”等弊。其实西医也通过动物实验的症状反应、观察,探讨病因病理,如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应学说,重视症状反应。不过,中医是通过人体和服药后反应来反复观察总结,因其更具科学性。

二、症状方证是解读六经的主要依据

六经的实质,历来争论不休,原因不一,但以症状、方证入手,可轻易而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认为:八纲、六经皆是人体患病后反应出的症状分类,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在标明病位,这里特别注意,所说病位不是病变所在的病位,而是病邪使人体致病后反应出的症状集中反应的病位,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症状的反应,不过症状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症状的反应才显示出来,故无症状则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症状,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症状反应,同时,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症状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两类不同的症状反应,三个病位六种症状(证、证候),即各种病所反应出的症状的六种基本类型(六经病、证),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

分析《伤寒》的内容可以明白,六经是完全根据症状来判断的,如太阳病的症状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意义是:人体受外邪侵袭,正气、津液较旺,正邪相争于体表,呈现证在表的阳热证,凡出现这类症状者则称之为太阳病。太阳病常见方证有:桂枝汤证、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加葛根汤方证……麻黄汤方证、麻黄加术汤方证……分析这些方证,其共同特点是:常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病位皆属表,而症状病情皆属于阳证,其病证实质为表阳证。又如阳明病的特点是:“胃家实是也”,“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其意义是:邪入于里,而呈里实热证,凡出现这类症状者则称之为阳明病,阳明病常见方证有:白虎汤方证、瓜蒂散方证、大承气汤方证、泻心汤方证……分析这些方证,共同特点是:胃家实、身热、汗出不恶寒。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病位皆属里,而症状病情皆属于阳证,其病证实质为里阳证。如少阳病的症状特点是:“口苦,咽干,目眩也”,“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须喜呕”。其意义是由于人体气血津液虚,邪入于半表半里,而呈半表半里阳证。凡出现这类症状者则称为少阳病。少阳病常见方证有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方证、黄芩汤方证、四逆散方证……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常见口苦,咽干,目眩,或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病位皆属半表半里,而症状病情皆属阳,其病证实质为半表半里阳证。又如少阴病的特点是:“脉微细,但欲寐也”,“无热恶寒者”,其意义是凡出现这类症状者则称为少阴病。少阴病常见方证有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白通汤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常见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与太阳病阴阳相对皆属表,而症状病情皆属阴,其病证实质为表阴证。又如太阴病的特点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其意义是凡出现这类症状即可判定为太阴病。太阴病常见方证有四逆汤方证、理中汤方证、当归芍药散方证、吴茱萸汤方证……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用八纲分析,这些方证皆属里,而症状病情皆属阴,其病证实质为里阴证。又如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意义是依据这类症状可以判定为厥阴病。厥阴病常见方证有乌梅丸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消渴(口干),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上热下寒,寒多热少,或微有热。用八纲分析,这类方证皆属半表半里,而症状病情皆属阴,其病证实质为半表半里阴证(有关厥阴、少阴病的探讨详参《中国汤液经方》)。因此,可以说,经方的六经实质,是疾病所反应出的六类症状,用症状分析六经,其实质则显而易见。

三、方证是中医治病取效的最主要依据

由以上可知,中医的理论主要来自于症状总结,是实践科学的总结,诚如岳美中所说:“准当前之象征(症状),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故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症状与用药的内在联系即方证,方证不是在实验室几小时、几天、几个月、几年所能得到的,是千百年来临床反复观察才总结出的规律,这些规律又都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故中医治病历来重视症状、方证,经方大师胡希恕指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有是证,用是方”,已成中医经典用语。这一科学总结,不但医学中应用,而且深入于日常生活,甚至治理国家,如“办事有方”,“治国有方”……可见其科学性深入人心。张仲景即是根据症状特点、变化规律、治疗规律撰成了《伤寒》,其方证经验,后世用之多验,无论是经方派、时方派、还是温病派皆用其方,皆疗效显著,国内外诚服。在治疗上,章太炎先生亦曾盛赞之。本文所治眩晕即是根据《伤寒》的方证经验、理论治疗取效的,类似这种临床报道数不胜数,从而说明方证在中医理论、治疗中的科学价值。

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理论,不但能治疗慢性病,也能治疗急性病、传染病,近代多有报道用经方治疗的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皆取得满意疗效。

应当注意的是,当前尚有不重视症状、方证的倾向,尤其凡病先西医检查诊断,用西医诊断主导中医治疗,按诊断病名给很多种“专治药”“专科药”“专病药”,如前举眩晕一案,因药不对证而使病情加重。现代的医学检查无可厚非,有的甚至还必不可缺,但中医发展史说明,中药治病主要根据症状特点、中医理论,治疗时必须重视方证,必须方药对证。日本的“小柴胡汤副作用事件”是很好的教训: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药株式会社,于1972年生产了小柴胡汤颗粒剂,日本近畿大学东洋医学研究所有地滋教授,以西医的模式固定处方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通过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有效,实验室观察未见毒副作用,科研报告在和汉医学会议上发表后,很快形成小柴胡汤热,一时风靡日本,而临床应用只根据慢性肝炎诊断,而忽略症状、方证,不论有无小柴胡汤方证即给服小柴胡汤,结果10年后,发生了188例肺间质性肺炎,死亡22人。这些血的教训,从反面证实,中医由症状总结的方证经验及六经理论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伤寒》的主要核心科学内涵,当是六经、八纲及方证所形成的辨证理论体系(其中还有痰饮、瘀血、水毒、七情、六淫等致病因素,这里从略),应用于临床百试百验,国内外称奇,显示了其科学性。主要是因经方以疾病反应出的症状和用药反应规律,总结治病经验,这些在汉代以前道家医学就积累了丰富资料,张仲景的伟大功绩是,“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方证名但以某药名之,更突出的是弃五行理念,而只用八纲来总结症状、方证经验,从而使方证更能反应疾病的实质和标准化,使其理论更具科学性。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伤寒》的六经、方证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来自长期人体实验科学,它不同于西医的动物、实验室科学。各种科学皆有其优缺点,评价其优缺点当于实践中求证自明。

一些人认为中医是哲学医,或认为是经验医,无科学性可谈,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中医的科学内涵认识不清。不过持这种看法者毕竟是少数,近年来,中医走向世界,出现中医热,是因为其确有科学性。少数持怀疑者,如进一步了解中医、接近中医,相信都会认识到中医的科学内涵。(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1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