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的概念 少阳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郁集于此体部,往往涉及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故其为证复杂多变,不似表里为证单纯而易提出概括的特征。篇首虽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的说明,然此只限于少阳病的热盛者,若无热或热微者,便不会口苦、咽干、目眩也,其概括不了少阳病。又热结于里的白虎汤证,亦有口苦、咽干、目眩的证候,而少阳病若少热者,反不定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出现。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少阳病既无概括的特征,又如何以辨少阳病呢?这个问题,当然须于仲景书中求解答,探讨如下:
基于太阳病的论述,太阳病不解,有直传阳明病者,亦有先传少阳病,再从少阳而传阳明病者。阳明病篇,亦有太阳阳明和少阳阳明的说明,可见疾病的传变,是由外而内,故病有少阳传为阳明者,而绝无阳明传为少阳者。唯其如此,则三阳病的排列,当首太阳,次少阳,而后阳明,才符合疾病的发展程序。而反置少阳于最后者,正示人以辨证的要妙也。夫阴阳易知,表里易判,证之为阳者,除在表的太阳和在里的阳明外,则概属半表半里的少阳也。太阳阳明篇中有关少阳的叙述很多,故于少阳病篇特提出“口苦、咽干、目眩”,以示少阳有热与太阳、阳明的反应各殊也,具体证治亦只有小柴胡汤一条,略以示例耳。
治则 法宜和解,汗、吐、下俱当禁用。
【按】如上所述,证之为阳者,除在表的太阳和在里的阳明外,则概属半表半里的少阳也,以是用于阳证的方剂,除治太阳病的发汗剂和治阳明病吐、下与清热结于里的白虎汤剂外,则亦概属少阳的和解剂也,故三阳病以少阳证变化多端,而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
【解读】胡老认为:“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郁集于此体部,往往涉及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故其为证复杂多变”,“而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所指是根据临床观察,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临床所见以少阳方证为多,治用方药以少阳为多,而不是仅指仲景书中出现的方证。
由三阳病的排列顺序可知,在经方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是先认识到表证和里证治,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证治(参见导读第6章),更说明《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黄帝内经》的六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