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柴胡桂枝汤方剂

柴胡桂枝汤方剂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阴病脉自微涩,但不短而长,知正气不虚,病当自愈。葛根汤条谓为太阳阳明合病,而此则谓太阴病脉浮者,以证有虚实不同耳,其实皆表里合病之意,宜与葛根汤条互参自明。太阴病下利之所以不渴,以其脏虚有寒饮的关系,当服四逆汤辈,以温其里。论中下利诸条,而以四逆辈治之者,当均属太阴病的下利,自在言外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胃虚有寒饮,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虚则无力收摄其水饮,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也。此腹满为虚满,慎勿误为实满而下之,下之,则里益虚,满益甚,必致胸下结硬也。

【按】太阴病即里阴证,它与阳明病相对,前为里实热,而此为里虚寒也。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即其概括的特征,凡病具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可无误也。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注解】太阴中风者,谓太阳中风转属太阴病也。四肢烦痛,为外未解。太阴病脉自微涩,但不短而长,知正气不虚,病当自愈。

【按】太阳病传里,以传阳明为常,然亦间有传太阴病者,本条即示其例也。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此所谓太阴病,当指自下利而言,下利而脉浮者,为欲自表解,宜桂枝汤。

【按】下利脉浮,无非表里合病之属,本条所述脉当浮弱,或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葛根汤,不可与桂枝汤。葛根汤条谓为太阳阳明合病,而此则谓太阴病脉浮者,以证有虚实不同耳,其实皆表里合病之意,宜与葛根汤条互参自明。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注解】凡自下利而不渴者,为里有寒,此属太阴病的下利也。太阴病下利之所以不渴,以其脏虚有寒饮的关系,当服四逆汤辈,以温其里。

【按】四逆辈,即指四逆汤、理中汤、附子汤等而言也。论中下利诸条,而以四逆辈治之者,当均属太阴病的下利,自在言外也。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注解】本条前半见于阳明病,可互参。今就后半解之。

前述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今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者,以胃气强,不容湿浊秽物存在,逐邪于下也,故利必自止,而病亦当自愈。

【按】里证者,为机体欲藉涌吐或下利的机转,自消化道以解除病邪也,但往往限于机体的功能,反致欲吐不能吐,或大便难的里实证;或虽得吐利,但以胃肠功能沉衰,不但病邪不去,而反致吐利不止的里虚证,如本条所述“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正是说明机体抗病机制的胜利,脾家实,可作胃气强解,古人误以脾为消化器官,由于不明生理故也。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注解】本太阳病,医不依法发汗,而反下之,邪陷于里,因使腹满时痛。属太阴者,以腹满时痛的症状言也。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此时痛,亦并非太阴病的寒痛,是阳证而非阴证,以表未解,故以桂枝汤以解外,加量芍药以治腹满痛。若大实痛,宜更加大黄以下之。

【按】此腹满时痛本非太阴证,而谓属太阴者,盖亦另有深意,教人辨证,宜全面细审,片面看问题,往往弄错。太阴病虽有腹满时痛,但腹满时痛者,不一定即属太阴,如前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言外自利而渴者,不但无寒而且有热,当然不属太阴也。不过前者言在明处,而此言在暗处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