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是表阴证,它与太阳病是相对立的阴阳两种不同在表的证。太阳病篇已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说明,此仍承前意,重申二者为证之异,即是说,不但无热恶寒,与太阳病有别,而且脉偏微细,并其人但欲寐也。
【按】体质虚弱或年老气衰者,患外感时,往往出现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脉微细亦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是浮中偏于微细也,此和伤寒脉紧、中风脉缓的说法同。由于气血内虚,病虽在表,但脉按之偏于微细,而其人亦困倦少神,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解】欲吐不吐,即俗所谓恶心,里有水饮也。心烦、但欲寐,少阴病未解也。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转属太阴也;太阴下利本不渴,今渴者,属少阴也。少阴病津液本虚,今又以下利则虚益甚,虚则引水自救,故渴。假如为热,则小便当赤,今小便色白,为下焦虚有寒,故知属少阴也。
【按】少阴病里有水饮,最易传里并发自下利的太阴病,本条所述即少阴太阴病的并病。太阴病下利为有寒当不渴,今以少阴转属多虚故渴,此与有热而渴者有别,临证须细辨。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注解】太阳伤寒无汗,则脉阴阳俱紧,今反汗出者,表虚亡阳也,故此属少阴。少阴汗出而脉复紧,热邪盛也,故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按】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为预后言,宜与后之猪肤汤条互参自明。
【解读】胡老对本条注解曾多次修改,其中一次注解谓为:“邪盛津虚,并于半表半里必咽痛,并于里更必吐利也。”即考虑是病由表往里传变。其实,这种传变,临床还是多见的,即原是太阳伤寒表证,由于汗出多而津虚,而成少阴证,或传半表半里而为少阳,或传里为太阴,此即本条之大意。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注解】火气激动里饮,逆于上则咳,迫于下则利。火邪入胃,故谵语。少阴病津液本虚,复以火劫使大汗出,津液枯竭,则小便必难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注解】细数之脉而见于沉,病为热在里而血不足也,故不可发汗。
【按】少阴津液气血本虚,若内传阳明,燥结迅速,最切忌发汗也。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注解】亡阳同无阳,少阴病脉微,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此可与太阳篇桂枝二越婢一条互参);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则里虚血不足,故复不可下之。
【按】由于后文的尺脉涩,可知前文的脉微,当是寸脉微,故解如上。前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与本条的脉微,大有区别,前条是浮中按之微而细,而此为但微而不浮。少阴脉微,绝不可发汗,此于治疗甚关重要,不可不辨。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注解】少阴病脉紧,为邪盛。至七八日传里,因自汗下利,而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胃气实,邪去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按】少阴病传里,并发自下利的太阴证,本为病进,但胃气实者,必自愈。此与前太阴篇所谓脾家实,腐秽当去的道理同,可互参。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注解】少阴病下利者,谓少阴病同时又下利也,实即少阴与太阴的合病。若利自止,虽恶寒而蜷卧,虚寒至甚,但手足不厥而自温者,胃气不衰,故为可治。
【按】精气泄尽则下利止,胃气自复则下利亦止,前者死而后者生,本条所述,即属后者。
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注解】恶寒蜷卧,阴寒甚也,但时自烦,欲去衣被者,为阳气内复,故为可治。
【按】此虽现少阴病极恶寒的外观,而实际是有大热的阳证,即前太阳篇中,所谓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者是也。阴寒证多虚难疗,阳热证多实易治,故谓可治。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注解】脉阳微,即寸脉微,寸以候表,寸脉微为表邪已衰。脉阴浮,即尺脉浮,尺以候里,尺脉浮为里气渐充,此为邪退正复之象,故少阴中风见此脉者,为欲愈。
【按】仲景脉法有以浮沉分阴阳者,亦有以寸尺分阴阳者,本条当指寸尺言。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注解】少阴病,转属太阴,而呕吐下利者,若手足不逆冷,而反发热者,为胃气不衰,故不死。假设脉不至者,可灸少阴太溪二穴各七壮。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注解】少阴病八九日,传入阳明,故一身手足尽热。其人便血,知为热入血室,故谓以热在膀胱也。
【按】阳明病下血,为热入血室的要证,但一身手足尽热,不能肯定为热在膀胱,同时有便血才能肯定热在膀胱,宜读在必便血之后。此可与阳明病篇下血谵语互参自明。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注解】血不充于四末则厥,故少阴病厥者,则无汗。若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四肢本厥于下,今复血竭于上,故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按】此述少阴病而四肢厥者,不可发汗,若强发之,必致下厥上竭难治之证。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注解】少阴病,恶寒身蜷,虚寒已甚,若复转属太阴而下利,是为重虚,手足逆冷者,则胃气已衰,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注解】少阴病不解,转属太阴,则呕吐下利,若躁烦不宁而四肢逆冷者,为胃气已败,生机欲息也,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注解】少阴病,传入太阴而下利,精气泄尽而利止,头眩时时昏冒者,为血虚上竭之证,必死。
【按】头眩时时自冒者,即今所谓脑贫血症。本条所述,为胃气沉衰、精气虚竭所致也。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注解】四逆、恶寒而身蜷者,虚寒至甚也。脉不至者,血不足而气衰也。不烦而躁者,神欲离则乱也,故死。
【按】四逆脉细欲绝者,与当归四逆汤尚可治。但脉不至,不但血不足而心亦大衰,尤其不烦但躁,死在顷刻矣。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注解】少阴病,六七日,病已内传,突然气促息高者,为气脱于上也,此大凶候,主死。
【按】以上两条,前者为血竭,后者为气脱,均为少阴并厥阴的死证。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寐者,死。
【注解】脉微细,但欲卧,为少阴本有的脉和证,由于有水饮,故微细之脉反见之于沉。汗出不烦者,暗示服过麻黄细辛附子汤,汗出而烦热已也。但寒饮未除,故自欲吐,急宜附子汤温中逐饮,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终于传里转属太阴而自下利,若复烦躁无暂安时,而不得寐者,此脏不得胜邪,故死。
【按】少阴病本虚,若里有伏饮,势必转属太阴,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虽汗出不烦,但自欲吐,表明里饮未除已有内传太阴之渐,奈何待至五六日,终至中虚失摄自下利,而成不治死证。此正告医者,要知防微杜渐也。学者宜与后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汤、四逆汤等条互参,而细研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