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阴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它与少阳病是在同一病位上,分别反应阴阳两种相对立的证。病之陷于半表半里,本由于精气不足御邪于外也。少阳病的口苦、咽干,不只热亢,亦并津虚。厥阴病本无热,但虚,虚则引水自救,甚则消渴也。上虚则寒自下乘,故使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迫于下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也。寒在半表半里一般不下利,但若下之,则虚其里,必利不止。
【按】以上所述,虽属厥阴病可见之证,但不是厥阴病必见之证,作为厥阴病的特征是不够完整的。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汇集于此,往往影响不同的脏器发病,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里为病单纯,很难作出简明的概括证候,即如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亦并不完善,本条所述,不过说明厥阴病的一斑耳,至于少阳、厥阴之辨,将于章末另附专题讨论,于此不拟多赘。
【解读】后世对厥阴病争议最多,而厥阴病的提纲更是争论的焦点。胡老对此也历尽心血,其主要观点有二:一者据“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三阴病不应有热,厥阴病理当不该有热,消渴是热证,可能有错简;二者半表半里阳证和阴证不似表、里证候单纯,易于提出简明厄要的提纲,但可用排出法来判定(详见下)。
我们受胡老的启发,通过临床实践,在判断厥阴病上得心应手,认识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厥阴病之一,同时通过应用本方及乌梅丸等体会到,表阴证可从汗从表解,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处,半表半里阴证则无直接出路,故最易寒郁化热,因多呈上热下寒之证,消渴也不是实热的消渴,由“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及下条的“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可知厥阴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消渴,只是上热下寒的形似消渴,及虚则引水自救之虚渴。而厥阴病的概念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一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二为上热下寒。因做如上解。
另外,理解厥阴病和少阳病,还要联系经方的发展史看,即经方的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即以八纲为基础理论,而最先认识病位的是表证,继则为里证,认识表证及里证亦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后来逐渐(大约在汉代)才认识到半表半里病位,因此至汉代《伤寒论》成书时,对半表半里的认识难免不充分,对少阳病及厥阴病认识欠清晰。胡老提出用排除法,正是遵循了经方发展史,正是说明了六经来自于八纲。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注解】脉虽微而见浮,则病有从阴转阳之象,故为欲愈。若但微而不浮,则乃重阴证之候,故为未愈。中风如此,伤寒亦可类推。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注解】厥阴病,渴欲饮水者,胃中干也,可少少与饮之,胃气和则愈。
【按】厥阴之渴与少阴同,均属虚,故引水自救使然,多饮停蓄,当有厥利之变,故虽渴欲饮,亦宜少少与之佳。
本章中只以上4条以厥阴病三字为题首,自此以下便无一冒之以厥阴病者,前后显然不是论述同一主题,《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形第十”,审其内容,亦确是主述四病证和治,想必叔和当日,以为三阴三阳篇后,出此杂病一篇,似属不类,而厥阴病又只了了四条,且无具体证治,可能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不过叔和亦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书命题,留得后人研讨。惜诸家不查,竟把四病的证治均看作是厥阴病,而与上述提纲交相附会,因把厥阴病说得极其怪异,令人无法理解,此又非叔和所意料也。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意,约言之,可有以下三端。
(一)胃者生之本,胃气存则生,胃气亡则死,故治病必须重视胃气,因特取此与胃有关的4种常见病,示人以生死缓急之辨,和其具体的证和治,为三阳三阴篇作一总结。
(二)并亦正告医家,表里阴阳,包括万病,伤寒杂病,辨治无殊,试看桂枝汤、柴胡汤、栀子豉汤、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四逆汤、吴茱萸汤等,均见于三阳三阴篇中的治剂,适证用之,亦治杂病也。
(三)仲景论出《汤液经法》,六经的名称、提纲,以及一些照例法律,当皆《汤液经法》原文,虽有疑问,亦均如实照录,以存其真。厥阴病的提纲,亦其一例,故于论厥中,间有为厥阴补充之文,尤其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条,虽论治厥,但证属厥阴,又不无暗为厥阴证治略示其范也。
【解读】胡老以上注解,正说明仲景书是由《汤液经法》论广而来,与诸多考证相符,六经由八纲发展而来,这样分析认识厥阴就有了大方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胡老认为当归四逆汤属厥阴病,有待进一步探讨。其二,有关六经名及提纲,据杨绍伊考证,六经名《汤液经法》已有,而六经提纲则为张仲景弟子加入,参见《解读伊尹汤液经》。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注解】四肢逆厥,多属虚寒,故不可妄用下药。虚家当然亦不可下。
【按】从本条以下至章末,《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脉证治第十”,细按条文亦确是泛就以上各病,而论其各种不同证治,《金匮玉函经》的提法可能是对的,不过其中亦有关厥阴病证者,故仍合为一篇而注解之。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注解】胃气沉衰,故手足厥而下利,厥止发热为胃气复,故下利必自止。见厥复利者,胃气复衰也。
【按】厥利发热往复,与少阳病寒热往来,同是正邪分争的形象,只以阴阳为证不同,故为候亦异。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注解】除中,谓除去中气,即胃气衰竭的意思。索饼,即素饼。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下利,阳去入阴也。凡厥利者,为胃虚寒,当不能食,今其反能食,恐为除中,除中者,胃气绝也,可食以素饼,食后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其病必愈,惟恐食后暴热来,出而复去,则为除中,必死也。后三日脉之,乃指厥反九日而利,复发热而利止,后三日而言也。若其热续在者,可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以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合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可期之于旦日夜半愈。但若后三日脉仍数而热不罢者,此为热有余,热过伤荣,故必发痈脓。
【按】此承上条,详申厥热往复,为正邪分争之机,而归重于胃也。此虽论厥,但属厥阴。厥反九日而利,言外此后又复发热而利止也。“凡厥利者”以下,至“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一段,是一倒插笔。“食以索饼”当在厥利时期。后三日脉之,是指“复发热”利止后三日脉之,不是指食索饼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亦是说复发热续在,而不是说食索饼发热续在也。古文简奥,读者须细玩。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注解】伤寒脉迟,为表热里寒。六七日,转属太阴而下利,医不详查,误为太阳与少阳合病的下利,乃与黄芩汤以彻其热,不知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反除其热,则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此述除中死证,亦有误治而致者,正是告戒医者,治病要时时珍视胃气,设有失慎,除中者必死也。六七日后,应有下利二字,未言者,以黄芩汤已详于前,此因略之,读者互参自明。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注解】伤寒先厥后发热者,阳进而阴退也,故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者,此为热有余,而亢于上也。利不止,必便脓血者,此为热有余,而迫于下也。热不上而下,故其喉不痹。
【按】热进寒退,则厥利自止,若热与厥应,乃属顺候,厥利止,而热亦当解,此为欲愈,热不解则为太过,亦非欲愈。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注解】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多为热厥,同时必发热也。前热者后必厥者,谓热为厥之原因,厥为热之结果也,即厥由热致,故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热厥当下其热,若误以发热为在表,而反发汗者,伤津助热,必致口伤烂赤。
【按】形似太阳伤寒,始得之,即厥而发热,不恶寒,乃温热之属,非伤寒也。厥当下之一语,要活看,热实者固宜承气汤下之,但热不实者,宜随证选用适方以除热,亦下之意也,此证多有,宜注意。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注解】先病厥五日,后发热亦五日,设厥热往复,则六日当复厥,若不厥者,正胜邪已也,必自愈。以厥终不过五日,而热亦五日厥热相应,故知自愈。
【按】邪胜正则厥,正胜邪则热,此与少阳病往来寒热,同属正邪分争之证,唯以阴阳为证不同,则为候亦异也,故谓厥热往复者,属厥阴。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注解】此所谓阴阳气,当指静脉与动脉而言,手足为阴阳交会之处,若血液不充于此处,则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即手足逆冷是也。
【按】此论厥之成因,即其形象。厥之为病,原因虽多,但凡厥者,均为血不充于四末,则一也。
338.伤寒脉微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安时者,此为藏厥,非厥也。
厥者,其人当吐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
。
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注解】伤寒脉微而厥者,津虚血少也。至七八日肤冷者,胃气已衰,荣卫气绝于外也。其人躁无暂安时者,虚极欲脱也,此为藏厥,非厥也。
厥者,其人当自吐
,而且病者静,不似藏厥躁无暂安时也。其所以复时烦者,以胃中寒,
被寒迫上入其膈,故烦,但须臾即止。得食而呕又烦者,以
闻食臭出,此其人所以当自吐
也,
厥者,乌梅丸主之。
【按】脏厥者,为脏气衰竭而厥也,多死,故未出方,但本条主述厥证治,此属厥阴甚明。
厥只是脏中有寒,脏气还未至衰竭,故可治。不过此所谓脏,当指胃脏,胃气不振,精气不生,不充于四末,则厥作矣。又治久利,当是方后语,《金匮玉函经》无此四字是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