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生姜(切)半斤,吴茱萸二升,大枣(擘)二十五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方解】此于当归四逆汤加温中止呕的吴茱萸、生姜,故治当归四汤证,内有久寒而呕逆者。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出、热不去者,谓发汗大汗出后,而仍发热不去也。发热、四肢痛而恶寒者,为表未解。内拘急、又下利、厥逆者,汗后虚极,转属太阴也,法宜舍表救里,四逆汤主之。
【按】大汗出而又下利,厥逆恶寒,中气沉衰,大有虚脱征象,虽有表候,亦急宜救里,若误与桂枝汤以攻表,则祸变立至。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下利而厥冷者,阴寒下利也,若阴寒下利而大汗者,知为脱汗也,四逆汤主之。
【按】阴寒下利,又复脱汗,病情极其险恶,此时唯有四逆汤温中救里的一策,胃气一振,则汗收利止,津液复,厥冷自解也。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注解】邪上结于胸中,气血受阻,故手足厥冷,而脉乍紧也。病在胸中,下涉及胃,故心下亦满而烦、饥不能食也。邪在上,当吐之,宜瓜蒂散。
【按】厥之为证,原因很多,非阴证所独有,本条所述,为邪结胸中而致厥逆的证治。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注解】《金匮要略》“水停心下,甚者则悸”。今厥而心下悸,知厥由水停心下所作,故先宜茯苓甘草汤以治水,却治其厥,否则,水渍入胃,更必作利也。
【按】此述水饮所致之厥,虽说先治水,实亦治厥,由水渍入胃一语观之,当有小便不利一证甚明,水不得下泄,故上渍入胃也。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注解】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即促而沉迟的脉,为表未解而里虚且寒之应;咽喉不利,吐脓血者为邪热不得外解,而反壅逆于上也;手足厥逆,泄利不止者,津血不足,胃气亦虚也;此乃正虚邪实,表里俱困,已属误下的坏病,救表救里,补虚攻邪,颇难措手,故谓难治,亦只有随证用药,以麻黄升麻汤主之。
【解读】胡老对本条的注解,原认为此为误下所致的坏病,审脉与证,均不宜麻黄剂以发汗,其中必有错简,不释,亦未做方解。但有的笔记作了注解,如上述,供读者参考。
我们试做了方解和方证探讨:从本条的症状看属寒热交错,病位在表、里、半表半里,病性属于阴证。从方药组成看,麻黄升麻汤寒热兼顾,尤其用干姜不用生姜,因此它不同于麻黄汤发汗,而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相类,似属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并试做方解,确否,亦仅供参考,有待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