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种简介】 对不可逆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同种异体肾移植(kidney transplantation)术是已被公认的治疗该病的最理想、最有效方法。至2003年底,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万人次接受了肾移植手术,我国大陆已经累计超过5万例次。临床上移植护理是对肾移植患者提供有效移植护理手段,能配合医师保证移植肾存活,提高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一)适应证
由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炎、高血压性肾硬化、糖尿病性肾炎、狼疮肾炎等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衰竭,年龄在4~65岁的患者,均可接受肾移植手术。
(二)术前准备
1.供者准备
(1)活体供者种类:在不明显损害供者身体及不影响其未来生活的前提下,用手术方法取出自愿捐献的肾脏组织称为活体供者。包括亲属活体供者和非亲属活体供者2种。尸体供者:脑死亡者或无呼吸、心跳的捐献器官死亡者称为尸体供者。
(2)供者选择:①免疫学方面的选择。血型鉴定、组织相容性试验、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等。②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测定、各种传染性疾病检测等。③其他方面的选择。供者年龄应在60岁以下,行全身体格检查,无心血管、肝、肾等疾病,要求无全身性感染和局部化脓性疾病。④排除恶性肿瘤。
(3)供者禁忌证:HIV感染者、肝炎病毒携带者、颈静脉怒张、近期心肌梗死、房性或室性早搏、主动脉狭窄或全身情况欠佳者禁忌作供者。
2.受者准备
(1)禁忌证:HIV感染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有活动性结核、患恶性肿瘤者、近期心肌梗死、顽固性心力衰竭、慢性呼吸功能衰竭、进展性肝脏疾病等。
(2)受者常规检查: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功能,血糖,肝肾功能,尿、粪常规,乙肝、丙肝抗原抗体,巨细胞病毒等。②体格检查。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等。③感染的评估。术后应用免疫抑制药会降低患者的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能力,故移植前需检查患者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如有感染应治愈。
3.病室准备
(1)术前彻底清洁病室,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及各种用物,紫外线空气消毒早晚各1次,30min/次,定时开窗通风。
(2)保持床单位整洁。床单位和患者衣裤、腹带等用物,均要经过消毒灭菌后使用,铺好麻醉床,准备好抢救器材和抢救空间。
【病种环节护理及特色】
(一)预见性护理
1.评估供、受者的一般身体状况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入院方式、行动能力、健康史、精神状态等。评估供、受者是否存在手术禁忌证。
2.判断危险因素 患者术后存在排异反应的危险。
3.预见性护理措施
(1)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存在排异反应的可能性,让患者有一个正确认识疾病的思想。
(2)向患者介绍肾移植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联合社会、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力量来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二)时机护理
1.术前护理
(1)按泌尿外科一般护理及全麻手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卫生整顿,术前1d理发、剪指(趾)甲、沐浴、更衣。
(3)指导患者有效呼吸及咳嗽,床上翻身及排便方法,做好术前宣教。
(4)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由于移植患者病程较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患者对于自身能否耐受移植手术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应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详细的解释指导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术后护理
(1)常规护理:按泌尿外科一般护理及全麻手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2)生命体征观察:术后早期,脉搏增快、血压下降,提示有出血的可能;脉搏增快而血压上升,提示有发生左心衰竭的可能。在后期,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是观察排斥反应和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指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测血压、脉搏、呼吸1h1次,心电监护48h。以后改为每4h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防止血压过高引起心力衰竭,或血压过低因血容量不足而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3)尿量观察:记录每小时液体输入量及尿量。多尿现象可出现在术后24h内,每小时尿量可达800~1 200ml,护理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的观察,输液原则为量出而入,防止输入过多液体。若患者每小时尿量<50ml,应考虑血容量不足,在短期内增加液体输入后,尿量可增加。如液体补充后尿量不增加,血压有上升趋势,应考虑有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需及时报告医师。
(4)伤口与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术中放置在移植肾周围的引流管,需根据引流情况决定放置时间。如拔除过早,引流液聚集会成为感染的诱因;如引流时间过长,细菌逆行侵入,同样可诱发感染。①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及分泌物,保持敷料干燥,渗出多时及时换药,预防感染,对有出血情况者应及时处理。②观察各引流管引流液的色、质、量。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防止滑脱、扭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时更换引流袋。③准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5)防止术后并发症护理:①肾移植患者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回病房后神志清醒,可床上翻身活动,护士应鼓励患者活动四肢,协助翻身,保持舒适卧位,以放松全身肌肉,促进肠蠕动的恢复,防止下肢血栓的形成。②雾化吸入2/d,协助患者叩背排痰,防止肺部感染。③做好晨晚间护理,每日早晚刷牙,三餐后用漱口液含漱2~3min,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④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无渣,防止压疮形成。⑤女患者会阴冲洗、男患者清洁尿道口周围分泌物1/d,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6)饮食护理:①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即可饮水、进半流质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因移植患者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热量消耗大,蛋白质分解加强,患者食欲好,但消化功能差,应进食含高糖类、高维生素,适当增加蛋白质的饮食。②术后早期、康复期(除多尿期外)应限制食盐摄入量,每天3~4g,无高血压、水肿、尿少可给予正常食盐量,每天6~8g。③移植患者术后应用激素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和糖尿病,故早期应禁食酸性、高糖食物,防止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继发性糖尿病的发生,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禁烟酒。④移植患者应用免疫抑制药,全身抵抗力下降,为防止肠道感染,各种食物需经煮沸消毒,带皮的蔬菜、水果需清洗、去皮后方可食用。⑤禁食增加免疫力的滋补品,如人参或人参制品等,食用补品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促进机体识别外源性移植肾,可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故绝对禁止服用补品。
(三)特色护理
1.排斥反应观察与护理
(1)症状: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器官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根据病理、发病机制、发生时间及临床进展的不同,可分为超急性、加速性、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4种类型。临床以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常见,表现为移植术后3~5d突然出现尿量减少,体温升高,血压升高;移植肾区胀痛、压痛,B超显示肾脏体积增大;肾脏功能减退,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肌酐指标上升,尿肌酐清除率下降。
(2)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压的变化,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如尿量减少至原来的1/3,应警惕排斥反应的发生。倾听患者主诉,鉴别排斥反应与头痛、发热、流涕等感冒症状的区别。如确认排斥反应发生,应尽早报告医师,以免延误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恢复的指标,体温下降,尿量增加,移植肾区肿胀消退,压痛消失,血尿素氮、肌酐指标下降。
2.免疫抑制药不良反应观察护理
(1)消化道出血:各种免疫抑制药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用药后多有恶心、食欲缺乏及腹泻、腹胀等症状,大剂量应用时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甚至引起穿孔、出血,护士应重视患者的主诉,仔细观察患者表现,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2)精神异常:长期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的应用可引起头痛、精神异常、谵妄和幻觉等。这些症状的发生一方面与该类药物对神经系统的直接毒性有关;另一方面与肝、肾功能障碍及电解质失衡有关。因此除需调整用药剂量外,还应注意做好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检测。
(3)造血系统异常:个别免疫抑制药可引起患者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感染或出血,过量使用导致骨髓抑制严重者,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应定期检测血象,根据白细胞计数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
(4)其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可引起体形外观改变,如库欣综合征面容、痤疮、汗毛增多、齿龈肥厚、脱发等,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四)健康教育
1.科室应建立移植患者管理档案 做好随访记录、药物浓度监测数据登记等。
2.用药指导 部分移植患者害怕免疫抑制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且药物费用过高,擅自减药或停药,护士应告知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的重要性,不可随意减药,以免发生排斥反应。
3.自我保健
(1)提醒患者注意保护表浅的移植肾,防止外来损伤。
(2)每天测量血压、体温、体重并记录,观察有无异常变化。
(3)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口罩,预防感染。
4.心理指导
(1)器官移植患者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有些人认为移植后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有些人则会产生惧怕心理而过度小心。应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保持愉快心情。
(2)服用免疫抑制药的患者易激怒,要告知家属体贴、理解、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共同战胜病魔。
5.运动 术后可从事正常社交及其他业余活动,可重新恢复工作,但不宜从事重体力工作。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可改善情绪、提高身体素质,对延长移植肾的存活非常有利。
6.定期门诊随访 如术后恢复顺利,一般3个月内每星期随访1次,3~6个月后每月随访1次,1年后1~3个月复查1次。如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与医师联系,病情较急时立即就诊,以免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