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种简介】 腰椎间盘突出症(herniat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椎间盘退变及突出是脊柱最常见的疾病,一般发病率在中年最高,且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其中以负重最大且活动最多的腰4、5和腰5骶1为发病的常见部位。病因公认与椎间盘退行性变、负重(尤其是反复弯腰、扭转、承重,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等)、外伤、遗传因素等有关。
(一)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为腰部急性剧痛或慢性隐痛;下肢放射性神经痛,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伴有麻木及感觉异常;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抬高至60以内时,即出现坐骨神经放射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感觉、肌力和腱反射改变,当神经根受压时,受压神经支配的相应部位出现异常或麻木,肌力减退,部分患者表现为膝反射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影像学检查 ①X光片: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椎体有无退行性变和椎间隙有无狭窄。②CT:可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或突出的方向。③MRI:可显示神经及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3.主要并发症 ①术前。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痛、麻木感、马尾神经痛、间歇性跛行。②术后。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伤口感染、椎间隙感染、硬脑膜水肿、神经根水肿。
(二)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理疗、推拿按摩、骨盆牵引、药物治疗,减轻水肿粘连及肌痉挛。
2.手术治疗 根据椎间盘的位置和脊柱的稳定性可选择,椎板切除术和髓核摘除术,椎间盘切除术或脊柱融合术。
【病种环节护理及特色】
(一)预见性护理
1.评估
(1)身体一般情况: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年龄、职业等。
(2)精神状态:有无过度紧张、恐惧,是否影响睡眠等。
(3)病史:有无既往史、外伤史,有无椎管狭窄等并发症出现。
(4)局部症状:患者腰痛或放射性疼痛的部位和范围,局部有无压痛和肿胀,腰部活动情况。
2.判断危险因素 ①术前。焦虑;紧张情绪;排尿排便习惯改变;饮食的改变。②术后。低血容量休克;腹胀;急性腹膜炎;尿潴留。
3.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①减轻疼痛。给予减轻疼痛的措施。②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有焦虑、紧张情绪,为疾病的预后所担忧,应关心体贴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说明手术安全性和必要性,介绍手术的成功病历,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从心理上配合治疗及护理。③训练卧床排尿排便习惯。由护士讲述训练卧床排尿排便的目的、方法及意义,并督促患者练习,同时请有经验的术后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认识到其重要性,主动配合训练。④饮食控制。术前3d开始进半流食(面条、米粥、蛋羹),共2d;术前1d改流食(稀粥、蛋汤、藕粉)以减少粪便,术前12h禁食水,以免术中呕吐、窒息和意外。⑤术前晚灌肠,以减少肠道积气,以免腹胀。
(2)术后: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并准确记录,警惕低血容量性休克。②禁食牛奶豆浆及含糖量高的食物,避免导致或加重腹胀。③每日清洗会阴,术后第1天夹闭尿管,训练膀胱收缩功能,及早拔除尿管,嘱患者自行排尿防止尿路感染避免尿潴留。④功能锻炼。缓解肌肉痉挛,保持适当体位,采取骨盆牵引,进行股四头肌肉和腰背肌锻炼等。
(二)时机护理
1.髓核脱落的观察与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2)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以及程度的改变。
(3)观察排尿排便的情况,尿失禁或排尿困难者进行对症处理。
(4)按医嘱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如心电图、X线片、各种血液检查、大小便标本化验,行备皮、试敏,术前指导并协助医师做好术前定位标志,X线检查。
(5)俯卧位训练,为配合手术顺利进行,术前2~3d行俯卧位训练,每天2~3次,每次40~60min,争取达到一次能俯卧1~2h。
2.术后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1)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医师行切开引流或血肿穿刺,伤口给予加压包扎。
(2)观察“马鞍区”的感觉情况,出现麻木立即报告医师,得以及时处理。
(3)保持患者平卧位6h,压迫止血。
(4)遵医嘱给予抗炎补液治疗,促进血肿吸收,防止切口感染。
(5)1/2h按摩受压皮肤,保持皮肤完好。
3.脑脊液漏的观察与护理
(1)发现伤口有淡黄色渗出时,立即报告医师加强换药,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加压包扎。
(2)嘱患者保持平卧位。
(3)抬高床尾30°预防低颅压性头痛。
(4)给予抗炎补液治疗,防止颅内感染。
4.脊神经损伤观察与护理 术后24h内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及双下肢肌力,如发现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较术前减弱或出现障碍应及时报告医师。
5.切口引流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患者有留置导管,包括留置尿管及切口引流管,要保证固定牢靠、位置正确、引流通畅,详细记录各引流管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一旦发现堵塞、脱落等现象,特别是大量渗出,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三)特色护理
1.行走功能恢复指导与护理
(1)坐起式:侧卧位,屈膝屈髋,使小腿置于床边,协助坐起,两小腿垂于床下。
(2)蹲站式:坐起数分钟无不适后,协助渐渐由床边下滑,双足着地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位,然后慢慢下蹲,保持腰部伸直位,再慢慢恢复站立位,重复数次。
(3)扶床行走:下床活动的第2天用腰围保护,在他人的协助下扶床缓慢行走,3~4/d,每次数分钟。
(4)扶床行走适应后,可在室内由他人看护独立缓慢行走,挺胸直腰,双手叉腰扶住两侧髋部,以增加腰部稳定性,室内行走2d后,可到室外缓步行走,逐渐改为自然行走、倒步行走与快步行走,行走距离逐渐加大,坚持每天锻炼。
2.疼痛护理
(1)休息:急性期患者绝对卧硬板床休息,3周后病情允许,可下床活动。
(2)体位:患者仰卧,膝关节可保持一定的屈曲,双膝下可垫一软枕,可使腰椎前凸变平,并可避免下肢肌肉牵拉。垫便盆时,腰背部垫软枕,以免引起强迫体位致牵拉性疼痛。
(3)骨盆牵引:做好牵引患者护理,保持牵引有效。
(4)药物止痛:根据医嘱给患者应用消炎镇痛药。
(5)下床指导:先将身体侧卧,两侧膝关节半屈曲,用肘关节将上身支起后用力坐起,用臂力使身体离床,缓慢站立,防止过度腰部活动,以减轻疼痛。
3.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原则: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运动量酌情递增。
(1)扩胸,深呼吸,促进换气,预防肺部感染。
(2)踝关节背伸,膝关节屈伸运动:避免影响下地行走。
(3)术后第1天协助患者做被动的直腿抬高练习,初次由30°开始,逐日增加抬腿幅度。3/d,两腿交替进行,坚持抬高半分钟再放下。
(4)术后第2天做主动直腿抬高练习,即由患者自己进行。方法同被动直腿抬高练习。逐渐增加抬腿幅度,锻炼股四头肌,防止神经根粘连。
(5)术后第7日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抱大腿、踢小腿。
(6)术后第10日(拆线后)进行船行锻炼(小燕飞姿势),使头、上肢及背部、腰部后伸,逐渐过渡到整个身体后伸,以锻炼腰背肌肉。
(7)术后麻醉恢复前做被动双下肢腓肠肌向心性按摩,2/d,每次30min;术后麻醉恢复后开始股四头肌静止收缩练习,足趾踝关节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8)吹气球练习,2组/d,每组20次,增加肺活量;术后1周内不宜叩背,防止植骨块脱落,固定钢板松动。
(9)腰背肌锻炼在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如挺胸、俯卧、背伸法(小燕飞)等。
(10)下床活动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佩戴支具或腰围,穿平底鞋。
(四)健康教育
1.出院后需注意休息,卧硬板床,3个月内活动时带腰围,同时加强腰背肌锻炼,增强对腰椎的支持和保护,否则长期无原则带腰围会使腰背肌发生失用性萎缩及关节僵直,加重病情。3个月后可恢复正常工作,不能做重体力劳动,避免搬、拖重物。
2.出现症状应卧硬板床休息,以消除负重和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放松腰部肌肉,缓解症状。
3.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腰部脊柱屈曲或旋转扭曲。捡东西或系鞋带时,膝关节弯曲缓慢下蹲,然后挺直胸腰将物品捡起,半年之内不能弯腰。
(2)避免长时间坐或站立。处于坐位时,应尽量保持上身平直,使用有靠背的椅子,坐具应高矮合适。站立时膝关节微屈,缩紧腹部肌肉,尽量使下背部平直,长时间站立时可使两腿交替活动,以减少脊柱的负重。
(3)穿平底鞋,上下楼梯活动,尤其是下楼梯时重心后倾,对脊柱有保护作用。
4.坚持康复锻炼。
(1)卧床期间坚持每日活动四肢,活动踝关节和膝关节,做扩胸、深呼吸增加肺活量。
(2)仰卧平躺在地板或床上,收缩腹部和臀部肌,骨盆向前倾斜,使背部平贴在地板上,保持3s,重复数次。
(3)背部躺在硬垫上,将脚向地板或床面方向压,收缩腹部肌肉,上身曲离开地板或床面,保持3s,重复数次。
5.3个月后到医院复查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