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口腔护理活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的需要,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早在公元前14世纪,我国商朝武丁时代(公元前1324—1266年)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口腔疾病的文字记载,如“口疾”“齿疾”“舌疾”等。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时期《礼记·内则》中记载:“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当时已有早起漱口的卫生习惯。公元前500年简帛医书《养身方》中曾记载:“朝夕啄齿不龋”,“鸡鸣时叩齿30下,长行无齿虫,令人齿坚”,“叩齿百遍,咽唾3次,常数行子,用齿不痛,发不白”,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按摩保健、维护口腔功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元前215年汉代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得之风,食而不漱”,指出发病的根本原因是不注意口腔卫生。公元25年《金丹全书》记载:“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洗刷,则污垢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此时的古人已初步认识到,早晚刷牙,可使牙齿洁白、坚固,不生牙病。公元317年东晋释法显撰《佛国记》中有拿杨枝当牙刷的记载。公元900年的晚唐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中的《揩齿图》,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方面的绘图。公元916年我国出现了牙刷的雏形;1953年出土的辽驸马卫国的墓中陪葬品里,发现了两把骨制的牙刷柄,其形状和现代牙刷极为相似。到了宋代,使用牙签洁齿已较为普遍。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一书中,记载了口腔和牙齿疾病治疗及护理、对面部诸骨的外伤骨折进行护理等口腔护理内容。18世纪末,欧洲已出现受过系统医学教育而从事牙医专业的人员,同时,口腔预防、口腔护理等方面也有了初步发展。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始创办牙医教育。20世纪初,牙医学传入我国,他们相继在我国开办牙医诊所和牙医学校,开始培养高级牙医学人才,同时也有了牙医专科护士。此后,有关专著相继问世。
但由于我国长期遭受封建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束缚,口腔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口腔护理学的发展几乎停滞。口腔医学书刊偶带护理内容,口腔护理专门书刊几乎没有。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仅有5所牙医学校,从事口腔护理及预防保健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口腔医学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经过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医学院校成立了口腔医学系,195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口腔专业教材。同时,口腔护理及预防医学专科护士开始出现。1982年由铙立本、熊志忠主编的《口腔护理》首次出版,填补了国内口腔护理的空白。1990年,中华护理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口腔护理高职、中职班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等院校已经开设,并培养了一批口腔护理专业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