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腔溃疡多久黏膜愈合

口腔溃疡多久黏膜愈合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症患者可伴有眼、生殖器、肛门等多个腔孔器官的黏膜损害。揭皮试验阳性;探针试验阳性;尼氏征阳性。口腔黏膜糜烂难以治愈,病情严重者,口内难以找到正常黏膜。糜烂面易感染,若继发感染则病情加重,疼痛亦加重。病损区黏膜可正常或充血、糜烂、溃疡、萎缩和水疱等为特征,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其形态和病损位置多变,故又称为游走性舌炎。损害“游走”后,原损害区恢复正常。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繁多的疾病总称。

重点提示

口腔黏膜病损特点:①更迭与重叠性。②部位的差异性。③病损的共存性,即共存现象。

(一)口腔单纯性疱疹

1.病因 由单纯疱疹病毒通过飞沫、唾液、疱疹液接触感染所致。

2.临床表现 该病有自限性,整个病程为10d左右。分为两类。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本病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幼儿更多见。有接触疱疹患者史,4~7d潜伏期。发病前多有发热、头痛、疲乏,甚至咽喉肿痛等前驱症状,下颌下及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1~2d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包括牙龈、上腭和口唇周围可出现成簇针头大小的小水疱,疱破后融合成为大片表浅溃疡,甚至引起大面积糜烂,唇和口周形成痂壳。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成年人多见。全身反应较轻,但唇缘及皮肤仍可出现典型的成簇小水疱,常位于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区域。

(二)急性念珠菌性口炎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又称“鹅口疮”或“雪口病”。

1.病因 常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可经产道、喂奶用具或母亲乳头传染婴儿。滥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引起成年人口腔念珠菌感染。

2.临床表现 新生婴儿最多见。好发于颊、舌、软腭、唇及口底部,充血的黏膜面上形成白色丝绒状斑片,用力可擦去,暴露的黏膜面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可有轻度发热。成年人患者可伴有口干、灼痛,全身反应一般较轻。

(三)多形性红斑

1.病因 发病和过敏体质有关,如进食鱼虾、接触花粉、应用某些药物等均可作为过敏源而引发此病。但临床上有些病例并不一定能找出明确的发病诱因或过敏源。

2.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发病前多有头痛、发热、疲乏等前驱症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大面积糜烂、渗出,假膜形成,易出血,疼痛剧烈,唇红部形成血痂或脓血痂。皮肤损害多为虹膜状红斑或靶状红斑,且多见于手掌和足底。重症患者可伴有眼、生殖器、肛门等多个腔孔器官的黏膜损害。有自限性和复发性。

(四)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1.病因 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损害具有“红、黄、凹、痛”特征,即溃疡中央凹陷,基底不硬,周围有充血红晕带,表面覆有浅白黄色假膜,疼痛明显。

(1)轻型阿弗他溃疡:最常见,约占80%。溃疡不大,一般2~4mm,圆形或椭圆形,周界清晰,孤立散在,数目不多,每次1~5个。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黏膜上。溃疡愈合后一般不留瘢痕。发作期一般1~2周,具有自限性。间歇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2)重型阿弗他溃疡:溃疡多为单个,较大而深,直径可达10~30mm,深及黏膜下层直至肌层。边缘隆起,整齐而清晰,基底较硬。好发于口腔后部,如咽旁、腭垂等。溃疡愈合后遗留瘢痕,甚至造成腭垂缺损。发作期可长达月余甚至数月,也有自限性。

(3)疱疹样阿弗他溃疡(满天星):溃疡较小,直径仅数毫米,数十个以上,舌腹口底亦可出现,疼痛剧烈。唾液分泌增加,可伴有头痛、低热、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作规律同轻型,溃疡愈合后不留瘢痕。

(五)寻常型天疱疮

1.病因 病因不明,现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临床表现 口腔是早期出现病损的部位。在起疱前,常先有口干、咽干或吞咽时感到刺痛,有1~2个或广泛发生的大小不等薄而透明的水疱。水疱易破,出现不规则的糜烂面及残留的疱壁,并向四周退缩。揭皮试验阳性;探针试验阳性;尼氏征阳性。这些都是棘层松解的现象。口腔黏膜糜烂难以治愈,病情严重者,口内难以找到正常黏膜。糜烂面易感染,若继发感染则病情加重,疼痛亦加重。长期的糜烂使患者咀嚼、吞咽,甚至说话均有困难,伴有非特异性口臭,局部淋巴结肿大,唾液分泌增多并带有血迹。皮肤水疱好发于躯干,愈合后可留下较深的色素。可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六)扁平苔藓

1.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精神-心理因素,全身因素如糖尿病、肝脏疾病、更年期综合征,自身免疫有关。

2.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为糜烂型和非糜烂型。以口腔黏膜出现由小丘疹连成的线状白色、灰白色花纹为特征(属角化异常病损、多种形状、多样病损)。病损区黏膜可正常或充血、糜烂、溃疡、萎缩和水疱等为特征,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大多左右对称,有粗糙感,可有刺激痛。皮肤病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呈紫红或暗红色,或有浅白网纹,左右对称,奇痒,愈后色素沉着或减少。病程迁延数月至数十年,较易复发,部分损害可能会癌变。

(七)口腔白斑病

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1.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长期刺激以及某些全身因素有关。如:吸烟、饮酒、食过烫或酸辣食物等理化刺激,念珠菌感染,微量元素、微循环障碍、易感的遗传体质等。

2.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好发于颊黏膜咬合线区、舌、唇部。粗涩感、局部发硬、溃烂时刺痛。一般分为:均质型(斑块状、皱纹纸状)与非均质型(颗粒状、疣状及溃疡状)。①斑块状:白或灰白色均质型斑块,可皲裂。界清,柔软,略粗糙,周围黏膜多正常、无症状。②颗粒状:亦称颗粒—结节状白斑,突起,颊黏膜病损间黏膜充血,可伴刺痛及白念感染。③皱纹纸状:见于口底及舌腹,灰白或白色,界清,粗糙,柔软,周围黏膜正常。④疣状:乳白色,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质稍硬。⑤溃疡状:白斑上有糜烂或溃疡。

(八)游走性舌炎

游走性舌炎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病损形态类似于地图,故又称地图舌。其形态和病损位置多变,故又称为游走性舌炎。

1.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因素(情绪波动、失眠、劳累)、内分泌因素(如月经周期)、局部因素(如乳牙萌出)、营养不良、全身因素(银屑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病灶)有关。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儿童,病损好发于舌尖、舌背、舌缘。损害区中央为丝状乳头萎缩,黏膜充血、发红、微凹。外围呈黄色或白色条带状或弧线状分布,宽2~3mm。但菌状乳头正常。病损初起为小点状,逐渐扩大为地图样。损害“游走”后,原损害区恢复正常。一般症状不明显,但继发感染者,有烧灼样疼痛或钝痛。

(徐流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