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信息机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职能的重构
1.各国科技信息机构的组织体系
英国雄厚的科技实力与其发达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不无关系,尽管英国政府实行的是分散化管理的科技信息政策,没有统一的科技信息管理机构,但贸易工业部作为政府科技管理的主管机构,依托大英图书馆、“全球科技观察网”等致力于为科研、产业和技术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其中,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可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范围和领域包括最新资料快报、书目介绍、会议服务、在线影像资料服务、文献复制服务、信息分析与研究服务等,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加工、信息分析研究与信息服务等方面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而“全球科技观察网”则由英国科技部和英国贸易工作部联合创办面向产业的公益性科技信息门户网站,主要是开展公益性科技信息服务和辅助政府管理。
美国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采取的是典型的多元分散式管理体制,广泛整合政府、社会及企业各方面的资源为科技创新服务。首先,在政府体制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联邦科技委员会下设立科技信息委员会具体负责科技信息管理工作,指导各部进行科技报告编目、索引等工作的标准化。政府各部分别设立了有关行业领域的科技信息管理机构,如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NTIS)、国防部下属的国防技术情报中心(Defence Tenical Information Centre,DTIC)、能源部的科技信息办公室等。1985年,成立了美国科技信息项目高级管理者合作委员会(Commerce,Energy,NASA,Defense Information Managers Group,或CEND I),其“使命是通过有效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支持系统,帮助美国联邦政府的各种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提高效率”。[69]2001年,该委员会的12个成员联合成立了“Science. gov联盟”,决定以网站形式将分散在不同政府机构的科技信息以统一入口形式向公众提供,2002年12月该网站正式开通,目前,联邦政府每年96%研发经费所产生的科技成果信息均可通过Science.gov提供给用户,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学技术信息门户。其次,各类科技协会、学会组织在科技信息服务中大显身手,如美国化学学会、生物情报科学服务处和工程师联合会等,通过出版学术期刊、生产只读光盘、进行联机检索和顶替服务等形式主动面向特定用户提供服务。此外,企业信息机构积极参与科技信息服务,有代表性的是洛克希德公司和系统发展公司的科技信息机构及联机情报检索系统。
印度科技信息机构的政府主管部门是国家科技部的下属职能机构——科学与工业研究局,该局最大的综合性科技信息单位是国家科学交流与信息资源研究所。1977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协调管理机构——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统一协调国内各科技信息机构的活动,并通过一系列项目和计划,在印度国内建立了多样化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设施,包括分布在各地的13个国家科技信息中心、9个国际数据库服务国家访问中心,1个国家CD-ROM出版物收藏中心,9个国家专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和6个城市系统图书馆网络。
综观国外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其组织体系及运行具有下列共性:
一是经费来源的广泛性,在以政府扶助为主的前提下,各种基金会、企业和个人往往以项目捐款的形式提供资助,同时,科技信息机构自身也积极开展有偿信息服务,以弥补运转经费的不足。
二是充分认识到科技信息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面向社会,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增值服务,如定题检索服务、最新文献通报、国际联机检索服务、专利内容分析服务、科技发展趋势报告、技术评价与预测、提供技术方案、确定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和商业机会、产业与技术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竞争情报,甚至包括面向公众以及企业的信息素质教育和培训活动等。
三是均把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当做工作的基础环节,注意部门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工作上的协调,广泛搜集整理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科技信息资源主动提供服务,积极建设科技信息数据库,网上信息整合与检索服务功能强。
2.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1956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建立科技情报机构,发展科技情报事业”的要求,当年,国家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现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要从事科技文献收藏与服务、数据库建设、信息分析研究、信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报学人才培养以及媒体出版等业务。195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改称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为全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在此基础上,按照政府垂直系统各部委、各省市县自上而下陆续建立了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机构,“鼎盛时期曾达到400多个,已经基本覆盖我国的大中城市,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70]
按照1984年国家科委颁布的《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的规定,我国的科技信息体系主要由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专业部门科技情报研究所,省、直辖市、自治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地方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包括地市和县级科技情报机构及地方专业情报部门)——厂矿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以及大专院校的科技情报室等纵向构成;1986年,国家科委正式印发的《全国科技情报体制改革座谈会纪要》中指出:“科技情报工作……逐步推行有偿服务,积极开拓情报市场。”1990年,国家科委下发的《关于科技情报研究单位增强经营观念、强化情报服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科技经济活动形式,满足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992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以“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六号”形式颁发,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作为国家公益事业单位的政策性意见。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科技咨询业纳入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原国家科委在《关于推动我国科技咨询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兴科技咨询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并且明确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按市场机制运行,向国际规范靠拢”的总体原则,政策内容的调整意味着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改革的整体推进。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业务范围已由过去的科技管理领域扩展到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服务对象由以往单一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延伸到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手段也从过去的手工操作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管理,在保留传统的复制、检索、代译、信息加工、情报研究、专利申请的代理、查新咨询等项目外,科技信息机构还利用现有的科技信息网、电子信息数据库、电子期刊等积极开展联机检索、网络信息内容定制服务等,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与国民经济建设结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现有的科技信息机构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信息开发与服务策略等都存在一些问题,未能适应时代发展对科技信息服务的新要求。
①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分散了有限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如前所述,我国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是按照行业系统和行政层级体系逐级划分的,类似于半官方的中心化的等级制政府机构,使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纵向交流多,横向交流少,有限的科技信息资源被这种部门所有制分割,从而信息共享程度低,业务协作欠缺。而且各行业系统纷纷追求体系建设的“大而全”,导致信息设备、项目的重复建设。
②人员队伍结构难以适应需要。情报研究应具备交叉性和融合性,但以往从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人员往往是按照学科进行大致分工,从资料查阅到研究报告均由个人完成,知识结构和工作视野单一,难以胜任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信息服务要求。此外,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4年7月开展的全国科技信息行业教育培训需求情况调查,目前,我国科技信息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35岁以下占26.4%,36~60岁年龄段人数将近占总人数的3/4;从学历层次来看,大专以下占57.6%,本科占40.9%,硕士以上人员仅占2.1%,整体学历层次不高[71],信息深加工能力欠缺。
③创新科技信息服务动力不强。一方面,一些科技信息机构的服务视野仍局限在本系统行业内的政府行政部门与科研人员,工作内容以资料编译和文献汇编多,提供信息面狭窄,深层次信息挖掘少,创造性成果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科技信息机构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上级政府拨款,工作任务也由上级指派,部门领导任命以及工作考核等均由上级政府拍板。这种管理体制固然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国家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完成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突击性信息服务任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日常业务量不足,国家投入有限,信息服务供求结合不紧,信息产品转化现实生产力难,低水平运作等。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约只有15%~20%,而发达国家约为60%~80%,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信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薄弱。此外,事业化管理体制的另一后果就是科技信息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社会的主动式科技信息服务动力缺乏。
3.科技信息机构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贸委下属10个局所管辖的242个科研机构率先转制为企业和科研中介机构,2000年5月,这242个科研机构全部完成工商注册[72],标志着我国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改革拉开了序幕。那么,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的改革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是完全市场化,将科技机构推向市场,通过科技信息服务的商品化来谋求发展,还是继续因循政府集中式管理,面向系统内自我循环发展?
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具体组织模式,而在于人们对科技信息服务属性的认识。与公共信息资源经济属性划分一样,科技信息资源的划分也十分复杂,从总体上讲,科技信息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应由国家财政支持,这也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量投资科技信息行业的原因。但同时,信息体验型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科技信息服务都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点,除基础理论学科外,许多学科领域的科技信息服务成果都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气象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只是一般性生活知晓性信息,并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但对于农业、航空、交通等部门,上述信息的有效运用则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因而,有许多科技信息服务属于准公共服务范畴,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用户对象面前,应有所区别。在这个问题上,万方数据(集团)公司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的做法值得借鉴。1997年,万方数据(集团)公司开始以企业化形式运作,但由于和中信所系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事企不分、体制不顺,产权不清,企业核算制度不完善,初始运行并未收到预期收益。1998年年底,中信所开始对万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将以往的行政隶属关系转换成资产所有者(中信所)与资产经营者(万方公司)的关系,通过合同委托的资源外包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科技信息机构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
另外,现代意义上的科技信息服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文献搜集加工,而是要在网络环境下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组织,并根据用户需求特点进行深层次加工,以便获取和利用,这项工作本身不仅凝结了信息的运用和知识的创造,而且这种创造性劳动还是一种个性化定制劳动,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也各不相同,完全免费提供对公众及用户群体而言也并不公平。因此,科技信息机构的改革应根据科技信息资源的属性特点,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有选择地进行调整。
①准确定位,分类管理。首先应将科技信息机构定位于公益性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与业务指导、财政扶持。其次,在具体的体制划分上可针对不同性质的科技信息机构,如基础研究性、公益性、市场开发性、中介咨询服务性等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应鼓励科技信息机构与企业、高校等不同部门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寻求科技信息业的发展与创新。
②整合信息资源、构筑开放式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目前,西方国家纷纷采用科技信息机构的网络中枢模式(Network Centric),就是以网络环境为科技信息服务的中心,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会有相应的科技信息机构随之延伸到那里。根据麦特卡菲定律(Metcalfe’s law),一个网络的力量与网络中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不同节点之间的信息密集的相互作用就是网络力量的源泉。为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开放式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应将各自为政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联合起来,将分散的人员、技术、信息资源等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中枢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③研究用户需求特征,树立科技信息服务的品牌意识和市场理念。科技信息机构的信息优势与专业优势决定了其服务活动应建立在专业化信息服务基础之上,不断拓展科技信息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将信息提供与科学研究、咨询服务、行业预测以及企业经营等相互交叉,力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最适宜的人,进而实现科技信息服务的整体效益,不断培育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并以良好的服务品牌增加科技信息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整体实力,最终实现科技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整体进步。
【注释】
[1]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3).
[2]T.Levitt.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Amacom,1973.
[3]B.Hopkins.Charity under Siege.Wiley,1980.
[4]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宋世明等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6]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8]樊晓峰,崔旭.从文书削减法看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得与失.图书馆学研究,2006(12).
[9]Dagmar Vránová.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as a Source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n the Czech Republic.http://www.Ida.brandenburg.de/media/2628/Vranova-070515.pdf.
[10]Jim Wretham,Helen Westhall,Adrian Brazier.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Unlocking commercial Potential.http://www.Ida.brandenburg.de/media/2628/vranova-070515.pdf.
[11]Balkin,Jack M.Digital Speech and Democratic Culture:A Theory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http://ssrn.com/abstract=470842.
[1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姜锡山.专家谈公益性信息服务问题.数码世界,2004(1).
[14]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OCLC,2005,question505.
[16]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7]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8]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演讲.世界电信,2004(1).
[19]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王芬,杨书宏.公益性信息服务的转型及其发展策略.中国信息导报,2007(4).
[21]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2]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3).
[23][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8版).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4]谭详金.公共图书馆的社区信息服务.图书馆论坛,2001(4).
[25]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Public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scal Year1998.//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
[26]甘利人.信息物品产权分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7]林嘉.文献传递模式比较与启示.图书馆,2003,(5):21.
[28]杨济萍.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经营.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6).
[29]章燕华,徐浩宇.国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现状及特点分析.浙江档案,2006(2).
[30]李安.国外几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
[31]林涛.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及其免费信息调查研究:游客视角.旅游学刊,2007(4).
[32]胡小明.谈中国数据库产业的发展问题(二).网络与信息,2002(1).
[33]http://www.gatesfoundain.com.
[34]陈能华,龚蛟腾,肖冬梅.市场机制架构下的信息资源共享.图书与情报,2007(2).
[35]吴刚华,李光健.公益性信息服务的价格机制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1).
[36]王芬,杨书宏.公益性信息服务的转型及其发展策略.中国信息导报,2007(4).
[37]廖钢煊.中国现代咨询和咨询服务市场结构剖析.情报学报,1994(4).
[38]逄立艳,王松俊,刁天喜.国内外医药信息咨询机构状况及分析讨论.医学情报工作,2004(3).
[39][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0]Ordnance Survey of UK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collection//dissemination and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s geospatial information,May,1996,http://globalchange gov/policies/uk-info-policy.html.
[41]于良芝,李晓欣,王德恒.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4.
[42]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等.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43]王海泉.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4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年).
[45]杨志敏.现代图书馆服务效率与平等协调发展研究.科教文汇,2006(2).
[46]Re:Source.Building on Success:An action plan for public libraries.The Council for Museums,Archives and Libraries,2001.
[47]LISU.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atistic Tables.LISU,2002.
[48]李名腾,刘远航.图书馆有偿服务的创新.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4).
[49]熊伟.公共产品视野下图书馆产品生产与供给问题研究.图书馆杂志,2005(4).
[50]Butterworth Margaret.The Entrepreneurial Public Library:The Policy and PracticeofFee-basedServices,ProceedingsofALIA2000.http://conference.alia.org.au/alia2000/proceedings.
[51]胡述兆.为图书馆建构一个新的定义.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台湾),2001(66).
[52]蒋伟明.国外图书馆有偿服务的立法与实践.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2).
[53]于秀云.论信息有偿服务内容的界定及其遵循的原则.图书馆学研究,1999(2).
[54]KinnucanM T,FergusonM R,Estabrook L.Public opinion toward user fees in public libraries,Library Quarterly,1998,68(2).
[55]Aalto,Knight.Cited in Margaret B,The Entrepreneurial Public Library: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Fee-based Services,Proceedings of ALIA2000.http://conferences.alia.org.au/alia2000/proceedings.
[56]向涛,杨立文.纯粹理性化:“信息共享”理念的误区.图书情报工作,2000(5).
[57]陈耀盛.国内外现行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比较.情报资料工作,2002(5).
[58]黄宗中.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关于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筹建的评价与对策.图书情报知识,2005(5).
[59]田国良.公益性服务还是市场化运作——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选择.情报资料工作,2005(1).
[60]杨祖逵.数字图书馆公司化运作模式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6(10).
[61]张云瑾.公共图书馆电子文献有偿服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62]Frank Rose.The Economics,Concept,and Design of 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A Theoretic Approach.Springer Verlag.1998.
[63]李雪梅.论信息中介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分配.情报资料工作,2004(2).
[64]陆国樑.信息协会在推进城市信息化中的作用.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4).
[65]赖坤志.坚持“三为主”方针推广天府农业信息网,四川通信报,2004-10-16.
[66]中国信息协会简介.中国信息界,2006(4).
[67]裘涵,田丽君.政府信息中心变革动向的研究.中国信息导报,2005(1).
[68]张晓楠.“十一五”民政信息中心要走转型之路.http://www.zdnet.com.cn/news/biz/story/0,3800057784,39440397,00.htm[2006-03-11].
[69]刘娅.美国联邦政府部门科技信息建设工作及借鉴.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1).
[70]刘雅轩.关于专业科技信息机构未来发展之我见.中国信息导报,2004(2).
[71]郝婷.全国科技信息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信息导报,2005(2).
[72]符彩霞,何发﹒产业化经营: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未来发展之路﹒中国信息导报,200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