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为严重创伤,尤其并发髋关节中心或后脱位,治疗较为困难,复位和内固定常难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甚至伴有骨和软骨的缺损,往往预后差,若早期适应证选择恰当,全髋关节置换术仍应是一个可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复杂严重的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手术机会。掌握好适应证,术中注意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尽量恢复髋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状况,可以减少严重髋臼骨折患者的伤残率,改善肢体和关节的功能。
1.适应证 由于很难保证髋臼假体的稳定性,大多数学者不主张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所以早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该谨慎,必须严格手术指征:①髋臼骨折髋臼负重关节面塌陷>40%,或并发股骨头负重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抑或关节面塌陷>40%。②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或并发股骨颈完全移位骨折,预计内固定效果不佳者。③陈旧复杂髋臼骨折(>3周)。④术前已具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指征(创伤性髋关节炎、骨坏死以及髋臼发育不良等)。⑤病理性髋臼骨折。⑥老年患者严重粉碎性髋臼骨折且估计难以用内置物固定。⑦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髋臼骨折患者而难以用内置物固定。⑧股骨头嵌入骨盆内而闭合复位失败,或复位后股骨头与髋臼对合不良。是否行早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还须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预测术后效果,最后做出谨慎综合判断。
髋臼骨折早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选择更应慎重,尤其是在粉碎性骨折的情况下,如何重建一个能与股骨头相适合的髋臼是难点。
2.术前评价 对适合行早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必须在临床和放射学两个方面作一个全面的评价。
(1)全身状况的评估①包括血常规、白细胞分类、生物化学检测、凝血4项指标及血沉、血液流变学和肺、心、肾功能的实验室辅助检查。还应详细地询问病史及做专科检查,对患者双侧髋关节进行HHS评分。②患者的年龄:年龄的界限虽无法限定,也存在不同意见。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髋臼骨折中,一些严重的髋臼骨折,在手术复位内固定后近、远期效果均不理想,患者因疼痛、跛行,需长期服用镇痛药,有的甚至生活自理也困难。因而这是早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敏感问题。
(2)影像学检查:根据Judet常规摄取前后位X线片、患侧闭孔的45°斜位片、患侧髂骨的45°斜位片,以了解髋臼的基本面貌:骨折的部位、粉碎和移位的程度,髋臼窝是否有缺损、有无髋臼内陷。并通过对髋臼及股骨髓腔形状(有无狭窄、增宽、畸形、陈旧骨折等)的测量,可为合适假体的选择提供参照标准。CT三维重建对了解髋臼骨缺损、内固定、异位骨的大小及部位有决定性作用,更为我们提供一个立体效果及测量骨折块的大小,可立体地、多角度地显现骨骼与其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这些资料可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判定骨折类型,手术入路的选择,实施手术的方法,以达到满意的复位及固定,也利于选择匹配的人工关节。关节造影术及核素显像对一些髋臼骨折术后存在感染者很有帮助。同时必须常规摄取腰椎正侧位X线片、双侧膝关节片。
3.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经受髋臼骨折的患者,本身已受到严重的创伤打击,是否再能承受手术,特别是有严重的并发损伤的情况,通常需在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根据患者全身和局部条件,应在3周之内,超过3周骨痂已开始形成,会增加手术难度和出血量。股骨头脱位必须立即复位,用牵引维持位置和制动,但牵引针不宜在股骨近端及股骨髁上,以免影响以后手术切口的选择。
4.手术入路的选择
(1)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常选用的入路如下。①髂腹股沟入路(33%~35%)。②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13%~22%)。③髂后入路(K-L)(31%~43%)。
(2)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选用的入路如下。①前外侧入路。②外侧入路。③后外侧入路。
髋臼骨折早期全髋手术入路的选择,应仔细分析影像学的资料,包括骨折的类型,有无伴发伤和皮肤条件。任何一个入路都不能处理所有髋臼骨折,但是多数病例,一个切口即可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手术。
5.骨折复位 为使髋臼复位、固定可靠,给髋臼假体提供一个理想的髋臼骨床,常需分步进行。伴有骶髂关节脱位或骨折的骶骨骨折,一般需要在处理髋臼骨折之前先行复位与固定。后侧壁骨折包括>40%的髋臼负重区的塌陷,可以用髋臼杯成形术。利用切除的股骨头作自体骨植入的准备,将其修成一弧形的沟,保证后壁稳定性,用3.5mm的拉力螺钉固定至柱基,将少量的骨松质颗粒植入髋臼骨缺损和大块植骨块之间。在髋臼骨折复位固定重建稳定后,用髋臼锉打磨髋臼至软骨下骨。髋臼杯的选择(非骨水泥),要比髋臼锉型号外径大2mm,髋臼杯用2~4个螺丝钉固定,其中植骨块至少利用其中1枚螺钉固定于假体髋臼植骨块上。股骨部分的处理,对年轻无骨质疏松的患者,采用非骨水泥柄假体,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宜采用骨水泥柄假体。
6.髋臼重建 严重的髋臼骨折往往由于复位欠佳、粉碎性骨折或者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导致的髋臼中心性缺损,或是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的发生而给人工全髋关节的置换带来困难,这些情况的存在也会使术后假体的松动率增加。因此在放置髋臼帽前,必须对髋臼进行重建。在重建时应考虑到重建骨盆环以及髋臼的连续性,重建髋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形状和髋关节的旋转中心,确保人工髋臼面有足够骨性覆盖,并尽量增加关节的负重面积。如果假体髋臼与宿主骨接触不完全或不稳定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大块植骨。理论上认为,解剖性结构植骨能更好地耐受力学负荷,对假体能提供结构性支持和恢复缺损处的解剖结构,但随着时间延长其强度将逐渐减弱,它的再血管化和重新塑形可导致被吸收、塌陷和移位,Wilson等认为,单纯采用植骨修补,术后4年20%的髋臼帽会发生移位松动,Zehntner等认为,仅靠植骨块重建的强度是不够的,术后5年内髋臼松动率可达11.4%。因此,在进行大块结构性植骨的同时,还需对植骨块进行坚强内固定,并可以在植骨块周围植入自体碎屑骨,以增加骨融合的可能性。ENDO型假体的两翼及内侧的钩可以使植骨块更好地与宿主骨接合,重建了骨盆环的连续性,并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其金属罩可以分散植骨块、髋臼帽与宿主骨界面所受的应力。植骨时应尽量使骨小梁沿所受应力方向排列,尽量恢复髋臼的完整性。
7.假体选择 手术前选择假体的类型和大小极为重要,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1)髋臼假体的选择:用于修复或重建损伤髋臼的髋臼假体,我们认为应选择非骨水泥髋臼假体为宜。由于骨水泥髋臼假体在使用时需要用压力填充,骨水泥易填充至骨折间隙内,加之骨水泥聚合反应产热,更加剧骨折界面处骨组织的坏死而影响骨折愈合。在用非骨水泥假体前需尽可能地复位骨折块,并可用小的内固定以构成近似正常髋臼的形态,有骨缺损较大的情况下需植骨,以利髋臼稳定的固定。髋臼可选用螺丝钉固定髋臼假体,以达到髋臼假体与修复重建后的髋臼初期稳定的固定。也可选用金属外壳上带有短锐的固定穿钉髋臼假体,并增大金属外壳的周边,将其锤入达到紧压配合,但这不如螺丝钉固定可靠。此外,还可选择金属外壳带螺刃的假体,利用旋转螺刃嵌入髋臼骨松质内。
(2)股骨假体的选择:一般来说,年龄在70岁以上或预期寿命在15年左右者,可采用骨水泥假体固定。对年龄小于60岁或预期寿命在25年以上者,可以考虑非骨水泥固定。但对有严重骨疏松或其他原因影响骨组织生长者,宜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目前有学者认为较为理想的选择是“杂交式”固定,即股骨柄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采用非骨水泥固定。理由是骨水泥固定股骨柄其长远效果令人满意,某些设计合理的非骨水泥固定型髋臼假体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而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长远效果差。
8.术后治疗 ①术后应使用抗生素2~10d。②为防止DVT(深静脉栓塞)等术后并发症,常规使用肝素抗凝治疗6周。③24h内使用皮牵引,以防止关节脱位。④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开始坐位锻炼,进行本体感觉的训练,恢复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和肌肉群的收缩及伸展能力,增强肌肉力量和拉长短缩肌纤维,为恢复正常生理性步态做准备。⑤患肢负重时间应根据假体类型、移植骨种类、大小及稳定性来决定。康复训练中应增强患者自信心和恢复日常生活的协调性。根据个体化循序渐进,全面进行康复治疗程序。开始每个患者借助于助行器或双拐,采用落地步态,一般来说4~6周患肢可部分负重,8~12周可全部负重;若假体不够稳定,全部负重可推迟至术后3~6个月。⑥术后行放疗或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可预防或减少异位骨的发生。
9.术后影像学评价 一般认为髋臼骨折在术后6~12周后愈合,有学者报道髋臼杯在手术后6周可向内侧移位3mm,而在以后的放射检查中,未发现再继续移位。已证实移位的大小与髋臼骨折的类型无任何关系,有些X线片可见髋臼床与髋臼假体之间有裂隙存在,但一般在2年之内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