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相对较少的并发症,但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普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数量逐年增多,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性和影响力也逐步增加,既可发生在术中,也可发生在围手术期或关节置换术后多年。髋臼假体周围骨折根据所累及的部位不同,其严重程度也不同。骨折可包括耻骨和髋臼内壁骨折,随后导致明显的骨质疏松和骨盆的不完整或骨盆连续性的丧失。
其治疗应根据各种骨折的复杂程度和髋臼假体的稳定性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外科治疗的目的是重建髋臼的稳定性,恢复骨盆的连续性和骨折的稳定性。对骨缺损严重的应植骨恢复骨量。
(一)历史回顾
Miller在1972年报道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4~48个月出现髂耻骨骨折,所有骨折均由于非手术治疗失败,而采用假体清除关节成形术。近些年Peterson报道了1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其中将假体稳定的8例患者分为Ⅰ型,假体不稳定的分为Ⅱ型。随着全髋关节生存率的增加,并发有骨盆骨量减少骨折的病例也不断增多。骨盆骨质疏松使患者出现骨盆结构不完整,并并发有髋臼假体松动。髋臼假体周围骨折根据假体的稳定性,可以分为假体稳定型和假体不稳定型。根据骨折发生的时间分为术中骨折、围手术期骨折和术后骨折。根据骨折的部位分为髋臼前柱骨折,髋臼后柱骨折、髋臼内壁骨折及骨折并发骨盆结构不连续。
(二)临床特征
髋臼假体周围骨折无论何时发生,均与患者骨盆骨量减少及所受外力有密切关系。术中骨折主要与髋臼磨锉位置不当或过度磨锉有关。当前壁过度磨锉时在打入压配型髋臼假体时,易出现髋臼前柱骨折,而当后壁过度磨锉,易出现后柱骨折。内壁过度磨锉,易出现内壁骨折,导致中心性脱位。
围手术期和术后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大多是由于受到一定外力造成,髋臼假体的稳定性是决定是否进行翻修术的重要因素。X线片对明确诊断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正侧位片确定骨折的部位,判断假体的稳定性。假体不稳定主要表现为髋臼假体移位,假体周围有连续的透光线,在X线片确诊有困难或需要更准确地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时可行CT或MRI检查。
(三)治疗
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髋臼假体稳定和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包括卧床6~8周,然后开始保护性负重。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假体松动或骨折移位较大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主要采用髋臼修补环和髋臼支持架来重建髋臼的完整性。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无法采用,要用打压植骨或结构植骨来修复骨缺损(图12-7)。
图12-7 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
患者女,71岁,股骨颈骨折后4周,术中出现骨盆骨折髋臼中心性脱位(图12-6),采用异体骨打压植骨,并用髋臼加强环保护植骨进行髋臼重建
对于髋臼前柱骨折缺损,如骨盆环完整,则用单纯的髋臼修补环修补髋臼前缘,后柱缺损的处理方法与此相同。而髋臼上方骨折缺损如前后壁完整,则髋臼的夹持力仍保持,可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来处理,髋臼外上方可行植骨术。而对于骨盆不完整的,连续性破坏的髋臼周围骨折,则要采用髋臼支持架来修复髋臼,重建骨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无论采用的是髋臼环还是髋臼支持架,均要采用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而髋臼支持架将耻骨和髂骨及坐骨联成一体来恢复髋关节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