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的缓慢、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但上述的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至于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创伤和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即是由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凝固性增高三大因素所致,高危因素主要有高龄、长期卧床、下肢制动,患者有血栓栓塞史,各种范围大的手术,静脉曲张,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大量输入血液制品,在这些复合因素的高危患者中,有报道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总发生率达70%,Schckford等认为卧床超过3周,已处于血栓高危状态,Kudsk报道,卧床超过10d以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可达60%。血液凝固性增高,几乎在创伤后立即发生,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血管壁和组织损伤,启动了外源性、内源性凝固系统,增加了血小板的聚集,黏附性和凝固能力,使血栓形成加快。骨盆骨折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根据国外(主要是西方国家)文献报道为2.3%~5%。而实际上未呈现临床症状,但经系统血管监测证实有静脉血栓者更为多见,称为亚临床型。另有人报道,骨盆骨折并发下肢多发伤中,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60%;较大的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者亦高达30%~50%。而国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尤其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47.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的主要并发症是肺栓塞,其发生率很高,未经治疗的髂股静脉血栓有60%~70%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病死率高达18%,患者恢复后90%出现栓塞后遗症。Crutcher报道在全髋置换后发生率为54%,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的近侧深静脉血栓为26%,致命的肺栓塞的病死率约2%,因而大多学者主张应采取预防措施,但至今虽有不同的治疗计划,但必须要考虑到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重要的是应了解其病理生理学特点,防止出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