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动脉口位于右心室还是左心室

肺动脉口位于右心室还是左心室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0年Swan-Ganz漂浮导管问世,这是一种顶端带气囊的多腔导管。导管经皮穿刺静脉从右心房、右心室至肺动脉。已被广泛用于心脏重症的监护、心脏手术期间及手术后的监护、老年人手术及任何原因的休克等的监护。还可用于测量右心房压及输液用。

1970年Swan-Ganz漂浮导管问世,这是一种顶端带气囊的多腔导管。导管经皮穿刺静脉从右心房、右心室至肺动脉。可在无X线的条件下,在床旁对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能够准确地测量心排血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和肺毛细血管的压力,并能取血行血氧饱和度的测定,能较准确地判断左、右心室泵功能的状态。已被广泛用于心脏重症的监护、心脏手术期间及手术后的监护、老年人手术及任何原因的休克等的监护。能对危重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评估治疗反应的可靠依据。

【监测方法】目前临床常采用四腔漂浮导管。

1.四腔导管的结构与作用 7F导管是标准的Swan-Ganz导管,导管长110cm,从顶端开始每隔10cm有一黑色环形标记,作为插管深度的指示。Swan-Ganz导管不透X线,每根导管有4个相互隔离的管腔分别开口于导管末端。

2.四腔漂浮导管的测量

(1)球囊注气:球囊管腔(红色)可连接注射器,与顶端球囊相通,向球囊注入1.2ml气体,导管将随血流漂浮至肺小动脉。

(2)肺动脉压(PA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动脉远端管腔(黄色)导管顶端有一肺动脉孔与末端黄色管相通,可测量肺动脉压(PA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3)右房压(RAP)和中心静脉压(CVP):右心房近端管腔(蓝色)距顶端30cm处有一侧孔与蓝色管相通,可测右房压(RAP)和中心静脉压(CVP);当导管远端在肺动脉时,导管近端开口恰好位于右心房,此时导管近端孔传递出的压力是RAP和CVP。

(4)心排除量(CO):热敏电阻(白色)热敏电阻与白色导线相通,距顶端2cm可测定肺动脉血温,利用温度稀释原理测定心排除量(CO)。还可用于测量右心房压及输液用。

【适应证】

1.急性心功能不全 主要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后,伴有心排血量降低或泵功能不全的患者。

2.难治性休克

3.持续肺动脉高压

【禁忌证】

1.凝血异常或出血倾向,在出血倾向纠正之前不应做导管检查。

2.胸壁畸形、胸或颈部外伤,不应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必要时做股静脉穿刺。

【物品准备】 器械包(内有静脉切开器械)、手术衣、无菌手套、Swan-Ganz漂浮导管、测压管、压力转换器、三通管、肝素盐水、急救药物、注射器、心电监护仪等。

【留置方法】

1.置管前准备

(1)配制肝素生理盐水,用5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肝素12 500U。

(2)连接测压导管,测压管上的储液室接压力转换器,2个三通管分别按测压和输液管道。

(3)心电监测:患者胸前贴心电监护电极,连接导线,启动床边心电监护仪,选择清晰的心电波形。

(4)测压输液管插入肝素生理盐水中,排尽管道内空气,将储液室内充满液体,在传感器表面滴入数滴生理盐水,并与储液室紧密相贴。将传感器固定于床头专用支架上,使传感器与右心房同一水平,以保证测压的准确性。

(5)启动导联选择键,选择压力通道并设置0点,振幅速度调至30~60mm/s,扫描速度为12.5mm/s。

2.配合医生插管

(1)血管选择:选择外周较大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或贵要静脉)。

(2)体位:根据选择的静脉,指导患者体位。选用右侧颈部穿刺时,嘱患者仰卧,两肩胛间及穿刺侧肩胛下放入小毛巾卷以垫高穿刺侧,头后仰15°并转向对侧;选用右侧股静脉穿刺时,嘱患者平卧,大腿外展、外旋,膝关节微屈。

(3)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测量穿刺点至胸骨角的长度,并在导管上做好标识。

(4)充气囊并送导管:穿刺成功→在静脉内缓缓推进漂浮导管至45cm→将导管体外端与压力转换器相连监测压力波形(出现右房压波形)→向气囊内注入规定量的气体(约1.2ml)→在压力波形监护下借助气囊漂浮作用继续缓缓推进导管→导管顺血流进入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分支,分别测定;最终嵌入与气囊直径相等的肺动脉血管(此处测得肺动脉楔压)→气囊排气后测到的压力为肺动脉压→采用热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气囊充气时每次不应超过30s,长时间充气可造成肺梗死。

(5)固定导管:固定导管并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72h。

3.压力测定

(1)测压前检查所设置的参数和传感器高度。

(2)测压时,先旋转测压管上的一侧三通开关,使之与大气相通进行校零,然后关闭;再旋转另一侧三通开关使压力管道与压力传感器相通,此时可测得肺动脉压并记录。

(3)向球囊内注入1.2ml气体后,将其开关锁住,此时测得压力为PAWP。

选择CVP监测管道,将测压管移至中心静脉管道上,按测肺动脉压的方法进行测压,即可测得中心静脉压(CVP)或右心房压(RAP)。

(4)测压后应及时将测压管重新连接肺动脉测压管道上,并接通管道冲洗系统,持续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每分钟5~10滴,每小时加压冲管1次,每次2~3ml,防止管腔被血凝块阻塞。

【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1.右心房压(RAP) 右心房压也代表中心静脉压(CVP),与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相似,对评估右心室功能有价值。正常值为0.1~0.8kPa(1~6mmHg),为3个向上波和与之相对的3个向下波组成的综合波。右心房压(RAP)受血容量、静脉血管张力及右心室功能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右心房压(RAP)常在血容量增加、右心功能不全、三尖瓣病变、限制性心包心肌病变及心脏压塞时升高。

2.右心室压(RVP) 在漂浮导管插入过程中,当导管进入右心室时,出现明显高大的右心室压力波形,是导管推进过程中一个重要定位标志。正常收缩压2.0~3.7kPa(15~28mmHg),舒张压0~0.8kPa(0~6mmHg),舒张末期压力与右心室压(RVP)相等。因测量右心室压(RVP)存在导管尖激惹右心室导管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故一般危重患者不测右心室压(RVP)。

3.肺动脉压(PAP) 肺动脉压其波形包括与体动脉压同样的收缩相、重搏切迹和舒张相三部分,其特点为收缩压陡峭上升,而后缓慢下降至中段出现重搏切迹,然后逐渐降至舒张压水平。正常值为2.0~3.7kPa/0.7~1.9kPa(15~28mmHg/5~14mmHg),平均压为1.3~2.7kPa(10~20mmHg)。当肺动脉压(PAP)>4.0kPa(30mmHg)为轻度肺动脉高压,>8.0kPa(60mmHg)为中度肺动脉高压,>12.0kPa(90mmHg)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瓣正常时,肺动脉与右心室的收缩压相等;当肺动脉瓣狭窄时,肺动脉与右心室之间有一压力阶差。

4.肺动脉楔压(PAWP) 又称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在正常情况下,PAWP可代表左心室舒张末压,对判断心功能,血容量是否充足有重要意义。肺动脉楔压(PAWP)的压力波形类似右心房压(RAP),正常值为1.1~1.6kPa(8~12mmHg)。PAWP<0.7kPa(5mmHg)表示体循环血容量不足,>2.4kPa(18mmHg)为即将出现肺淤血,>4kPa(30mmHg)时为肺水肿(心源性)。在各瓣膜正常的条件下,PAWP相当于左心室充盈末压,反映左心室前负荷。PAWP升高,可见于左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二尖瓣狭窄、左心室顺应性下降或血容量过多。PAWP降低,见于血容量不足。PAWP值与肺充血改变的关系见表10-2。

表10-2 PAWP与肺充血改变的关系

5.心排血量(CO) 心排血量是指每分钟由心脏泵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室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肌收缩力、前后负荷、心率的影响,正常值4~8L/min。与心排血量有关的参数还包括:心指数(CI),即每平方米体表的心排血量,正常值为2.8~4.3L/min;每搏排血量(SI),即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SI=CO/心率。另外心排量监测也可以用无创方法,如多普勒超声法,操作简便易行,重复性强,患者不会有危险,易被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但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6.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SvO2可反映机体氧的供需平衡的总体情况,正常值0.6~0.77。<0.68,提示影响氧输送的因素如血红蛋白、心排血量、动脉血氧含量其中之一有所下降,或组织氧耗量增加;<0.60时,提示氧的供需平衡发生失代偿;<0.5时,出现无氧代谢和酸中毒;<0.4时,意味着机体代偿能力已达到极限;<0.3时,提示患者濒临死亡。

【护理】

1.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穿刺部位每日用碘仿消毒并更换敷料,注意局部皮肤的温度及颜色。

2.保持导管通畅 由于管腔细长易发生管内栓塞,持续用肝素液冲洗(生理盐水500ml+肝素12 500U)3~5ml/h。并准确的记录输入的液体量。固定好管道,防止导管移位、打折。

3.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应严密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体温变化,如术后出现持续高热,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测压时嘱患者平静呼吸,以免影响测压结果。

4.保证数字准确 密切观察监护仪上的心电波形与心脏内各部压力波形的变化,以确定导管尖端在心脏内的位置。注意检查压力传感器是否在零点,导管及传感器内是否有回血、气泡,是否通畅等。

5.测量PCWP 应将气囊缓慢充气(充气时<1.5ml),待出现嵌压图形后,记录数字并放掉气囊内气体。如气囊充气后不出现嵌顿压图形,多因导管退出肺动脉或气囊破裂。将气囊充气后放松注射器,如无弹性回缩说明气囊已破裂,不可再将气囊充气。

6.持续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心律变化,拔除导管时,应在监测心率、心律的条件下进行。拔管后穿刺的局部应压迫止血。

【并发症及其预防】

1.心律失常 导管在置入过程中如远端接触心肌或心瓣膜,会出现各种室性心律紊乱。应持续监测ECG,备用利多卡因及镇静药。

2.气囊破裂 由于导管反复使用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气囊弹性丧失所致。置导管前检查气囊。测量PCWP时不要过度充气,气囊最大充气量应<1.5ml。

3.血栓形成和栓塞 导管表面和穿刺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和肺栓塞。血管栓塞可由血栓脱落引起。也可由气囊破裂注入大量空气所致。管腔内定时冲洗肝素生理盐水,可减少血栓形成。每次测完PCWP后,应将气囊内气体放出。

4.感染 包括局部和全身感染,表现为穿刺局部的静脉炎或脓肿,多于经皮股静脉插管。也可表现为全身脓毒血症,非常少见。主要原因是缺乏严格的无菌操作或导管的体内保留时间过长。因此,置管的局部要保持清洁、干燥,皮肤穿刺处用碘仿消毒,2/d。导管保留时间不宜超过72h。

5.导管折叠、扭曲打结 导管进入右心室超过15cm还未到肺动脉时,导管可能打结折叠,将导管后退,重新插入。必要时做床旁X线胸片检查,确定导管插入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