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穿刺是指用心包穿刺针经体表穿入心包腔内,从而得到一定量的心包积液,并对后者进行化验,以明确疾病的性质;或对急、慢性心脏压塞的患者进行穿刺抽液,以缓解压塞症状;或对慢性化脓性心包炎进行治疗,抽出脓液,注入抗生素等。
【适应证】
1.对各种原因不明的心包积液需明确诊断者。
2.有心脏压塞症状者。
3.需加速心包积液消失者。
4.需在心包腔内注药治疗者。
【禁忌证】
1.近期接受抗凝治疗,血小板<50~109/L或有出血倾向者;烦躁不安配合不良者可视为禁忌证或暂缓穿刺。
2.原有心肺功能减退,年龄>50岁的患者,应待心肺功能改善后再行穿刺(紧急情况例外)。
【穿刺前准备】
1.物品准备
(1)治疗盘内备有棉签、胶布、注射器、局麻药、皮肤消毒液、无菌手套。
(2)心包穿刺包内含穿刺针、50ml注射器、小纱布、试管、洞巾。
(3)抢救药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
2.相关检查 穿刺前常规做ECG及血象、出凝血时间测定。术前心脏超声波定位,确定液平面大小及穿刺部位,一般选液平面最大、距体表最近点作为穿刺点,并做好标记。
3.患者准备 测量基础血压,必要时心电监护、给氧,精神紧张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如穿刺前给予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为了防治迷走反射,可给予阿托品1mg肌内注射。穿刺前应询问患者是否咳嗽,必要时给予可待因0.03g镇咳治疗。
【操作方法与配合】
1.准备好心包穿刺包的物品,携至床旁,并做适当解释工作,穿刺时不可咳嗽及深呼吸,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并嘱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应尽快告知医护人员。
2.建立静脉通道,以备抢救之用。
3.选取合适的卧位。如穿刺点在心尖部者(一般在左侧第5肋间或第6肋间心浊音界内2.0cm左右),可取坐位或半卧位;如穿刺点在剑突与左肋弓缘夹角处者,则可取半卧位,上半身抬高30°~40°。前者适用于大量心包积液及原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者,优点是操作方便,耐受性好、成功率高、安全性大、不易撕裂左心室壁及损伤冠状动脉。缺点是针头经胸腔刺入,可并发气胸及增加胸膜腔肺部感染的机会;而后者穿刺部位的优点是穿刺针不进入胸膜腔,不使感染扩散,不易损伤冠状动脉,易抽得积液。缺点是操作难度较大,穿刺角度与深度不易撑握,且心外膜不易麻醉,有撕裂右心房、右心室的危险。
4.消毒穿刺局部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洞巾,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全层浸润麻醉达心包壁层,并进入心包腔,吸取少量积液以探明穿刺针进入的角度和深度。
5.穿刺者持针穿刺,助手以血管钳夹持与其连接的导液橡皮管。在心尖部进针时,应使针自下而上,向脊柱方向缓慢刺入;剑突下进针时,应使针尖与腹壁成30°~40°,向上、后并稍向左刺入心包后下部。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已穿过心包壁层,同时感到心脏搏动,此时应稍退针,以免划伤心脏。助手立即用血管钳夹住针体固定深度,术者将注射器接于橡皮管上,放松橡皮管上的止血钳,缓慢抽吸,记录液量,留标本送验。
6.术毕拔出针后,覆盖无菌纱布,压迫5~10min,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穿刺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心包胸膜反应、心律失常、心脏损伤、心源性休克等异常情况,严重者可出现猝死。故对每一位心包积液穿刺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小心谨慎,掌握适应证,并进行完善的麻醉,并发症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2.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考虑抽液量,第1次不宜超过200~300ml,以后再逐渐增加到400~500ml,尤其是年龄大体质弱的患者。同时抽液速度要慢,以免回心血量急剧增多而导致肺水肿;另外应注意穿刺抽吸法,动作应轻柔缓慢,切忌过快过猛。
3.如抽出鲜血,应立即停止抽吸,并严密观察有无心脏压塞出现。
4.取下针筒前应夹闭橡皮管,以防空气进入。
5.穿刺过程中还需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血压、脉搏等指标的变化。
【护理】
1.穿刺后2h内应密切观察ECG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呼吸、血压、脉搏每30分钟1次,共4次,并进行对比记录,注意有无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
2.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如有面色苍白则应提高警惕,谨防休克的发生。
3.心包穿刺后2h内须绝对卧床休息,严禁起床排尿。
4.观察是否存在胸闷气急,以防气胸的发生,尤其是采取心尖部为穿刺点时更应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