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主要通过被动弥散作用进入胃肠黏膜。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 min血浆水平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 h血药浓度达峰值。因此如果需要快速的抗血小板作用,应将肠溶阿司匹林嚼碎咽下。吸收后迅速被水解为水杨酸,因此阿司匹林血浆浓度低,血浆半衰期约为0.38 h,平均驻留时间为3.9 h。因此,阿司匹林的药动学与药效学是完全分离的。
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主要通过被动弥散作用进入胃肠黏膜。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 min血浆水平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 h血药浓度达峰值。因此如果需要快速的抗血小板作用,应将肠溶阿司匹林嚼碎咽下。
普通阿司匹林片剂(素片)的生物利用度为40%~50%,肠溶片和缓释胶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略低。吸收后迅速被水解为水杨酸,因此阿司匹林血浆浓度低,血浆半衰期约为0.38 h,平均驻留时间为3.9 h。水解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迅速分布至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并可通过胎盘。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达80%~90%。水杨酸经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小部分为龙胆酸。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出。尿液pH对排泄速率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
尽管阿司匹林很快从循环中清除,但由于其不可逆抑制血小板关键酶(COX-1),其抗血小板作用持续于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直至新的血小板产生。因此,阿司匹林的药动学与药效学是完全分离的(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5, 72: 3073-30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