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武阳丰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 893-901)于2003年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发现基线年龄、性别、血压、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和糖尿病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事件发病有互相独立的显著关联,并据此制定了适合我国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量表(图10)。临床简易评价方法如下。男性:年龄>40岁伴有2项或以上危险因素、年龄>50岁伴有1项或以上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岁伴有2项或以上危险因素、年龄>60岁伴有1项危险因素,其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多在6%~10%以上,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和冠心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年龄<55岁冠心病史),适用于年龄35~59岁的尚未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2003年,安贞医院赵冬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 902-908)基于对我国11个省市35~64 岁队列人群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1992~2002年心血管病事件发生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基线年龄、性别、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和是否吸烟与心脑血管病事件(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对立相关,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可通过患者的危险因素水平查表明确其
图 10 缺血性心血管病( ICVD)10 年发病危险度评估量表
A.男性;B.女性
10年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适用于35~64岁人群(图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