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吼病、喘急、呷咳等描述,至金元时期才以哮喘命名。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无论成年人或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季及气候急骤变化时发病居多。
【病因】 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一遇外感风寒、精神刺激、抑郁或环境骤变、吸入粉尘以及饮食不节等因素,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而诱发本病。发作时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击,阻塞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症状】 突然发作,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间有哮鸣声,喘息不能平卧,多呈阵发性发作,或伴有烦躁、神萎、面色苍白,或青紫、出汗、甚则神志不清等症状。临床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或迁延期)两类。前者病变在肺,证分寒热;后者累及脾肾,三脏皆虚。
【治疗】
方一 ①鼻通、迎香、风池、天突、膻中、大椎、肋间、胸部、腹部。②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命门、腰部、胸部。
(1)初期。取方①以宽胸理气之法。
①双手相对摩擦,待发热后沿鼻翼两侧搓擦,重点是鼻通穴和迎香穴,可配合轻揉法,共做21遍。
②揉捻风池、天突、膻中穴,双拇指揉捻风池穴,中指揉捻天突穴,拇指揉捻膻中穴。每穴各1分钟,应有酸胀感。
③搓擦大椎穴,以示指、中指、无名指搓擦,至发热后,继续操作1分钟。
④平卧床上或半卧位,放松四肢肌肉,双手掌交替沿肋间隙推擦。先由外上推向内下,再由内上推至外下方,10遍左右。或以手指在肋间隙推擦,直线推进或螺旋式推揉均可,共做10遍。
⑤双手挤压胸部,帮助呼气;双手挤压腹部,帮助呼气。每组各1分钟。
⑥按摩胸骨,沿任脉走行,从天突穴开始以手掌推向剑突,或推揉至剑突,反复10遍。
⑦揉按胸大肌,沿胸大肌走行方向揉按,以胸部发热为好。
⑧最后摩胸,结束手法。
(2)后期:取方②,以益气固本扶正之法。
①可应用前期手法。
②摩腹:以中脘、关元、气海穴为重点,逆时针方向摩200次左右,以腹部发热透达深部为好。
③揉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3分钟。
④双手掌摩命门穴,至腰部发热为止。
⑤拍胸:在站立位,弯腰时及转体时双手拍打胸部,各1分钟。
⑥挤压胸部:站立位双手挤压、弯腰时双臂交叉、束胸挤压,卧位时抱膝挤压,各1分钟。每日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按摩疗法》。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病的发作往往来势凶猛,病情较重,在哮喘发作期,症状略轻者,在服药的同时做自我按摩第1套手法,若较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在缓解期,坚持自我按摩第2套手法,配合药物,身体锻炼,可以缩减哮喘治疗过程,防止哮喘复发,延长发作间期,为根治打下良好基础。
方二 膻中、大椎、肺俞、肾俞、风门。治法:推法,患者掌心向上,术者用右手拇指沿其拇指桡侧面由指尖向指根直推1分钟;再俯卧沿其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1分钟。揉法:患者仰卧,术者用右手中指紧按膻中,顺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再俯卧以示、中二指紧按患者肺俞,顺时针方向按揉旋转1分钟,最后用右手拇指指端对大椎、肺俞、风门、肾俞诸穴轻轻按摩,点压各1分钟。治疗一般选择7~9月份,每日按摩1次,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再行下一个疗程,连治3个疗程。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坚持治疗,均可收到较好疗效。证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为宜。
方三 天突、膻中、桥弓、风池、率谷、中府、云门、定喘、风门、肺俞、膏肓俞、膈俞、肾俞、肩井、极泉、曲池、合谷。
(1)患者仰卧,术者坐于患者右侧,以一指禅推以天突穴缓慢推向膻中穴,往返推动2分钟,再以两拇指从膻中穴向两旁分推200~300次。
(2)患者坐位,术者用拇指依次推左右两侧桥弓穴,自上而下20~30次。
(3)自额至下颌往返分推2~3遍。
(4)五指拿头顶五经,由前向后至风池穴后,改为三指拿项部,重复3~5遍。
(5)用扫散法施于率谷至后下方10余次。
(6)以手掌平推胸背,斜擦两胁,均以透热为度。
(7)以拇指或中指按揉中府、云门、定喘、风门、肺俞、膏肓俞、膈俞、肾俞,每穴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8)提拿两侧肩井穴3~5次。
(9)平推,然后提拿上肢,自肩部至腕部,重点在极泉、曲池、合谷穴。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本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法为辅,内外并治,效果尤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