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简称“斜颈”。是指患儿头向患侧倾斜,颈前倾并旋向健侧,患侧面部软组织萎缩削平的一类变形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病因】 多因胎位不正,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压而血液循行受阻,引起该肌缺血性肌纤维变性;或因分娩时胎位不正,加之产时挤压所致。
【症状】 患儿出生后,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棱形肿物(有的半年后肿物可自行消失),以后患侧的颈部肌肉逐渐挛缩紧张、突出,并可摸到一圆形状或条索状硬结块。头部向患侧偏斜、前倾,颜面偏向健侧,甚至两侧面部不对称,健侧大而患侧小。如长期失治,颈椎可突向健侧,甚至胸椎也有代偿性侧弯,并发生复视。
【治疗】
方一 天门、耳后高骨、大迎、天窗、天宗、风府、风池、大椎、风门、肩井、地仓、颊车、人迎、天柱骨及胸锁乳突肌两端、斜方肌、眼面部。
治法:临证以推拿、捻揉、弹拨、摇抬、旋转、拔伸等手法为主,手法宜轻,均忌生搬硬推强拉,要以“稳、准、深”的拿揉手法为宜。
家长两手托住患儿两肩臂部,取仰卧位,做固定姿势,暴露患处。术者以右手托住患儿“头枕骨”部位,以右手拇、示、中指做对称性揉捻胸锁乳突肌。从耳后交骨乳突部沿胸锁乳突肌揉捻至根部两角处肌腱,30~60次;再以拇、示两指在肿块中央拿捏5~10次;继以两手拇指做弹拨胸锁乳突肌两端肌腱、斜方肌、眼面部及肿块部位60~100次;随即用两手拇指罗纹面推揉天门、头维、地仓、颊车等穴,以安定小儿情绪。再取坐位。以两手拇指揉推天柱骨、大椎、风门、风府、风池、肩井、天宗等穴,3~5分钟。然后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抓住患儿头颈及耳后高骨处,做摇抬动作约100次;继以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下颌部位,向患侧做旋转、拔伸动作3~5次,一般不能超过30°~40°,如患儿呛咳时即应停止;最后以两手拿、揉、抹、顺肩颈部结束。每次推拿时间约10分钟。初期每日1次,中后期隔日1次,或隔2日1次,一般10次为1个疗程。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适用于小儿肌性斜颈。
“按摩可使筋带舒畅,血脉流通,盖按其经络,则郁闭之气可通,瘀结之肿可散也”。
治疗效果:用本法治疗136例,结果痊愈(颈部肿块消失、胸锁乳突肌变软、头部畸形得到矫正、颈部转动自如、前屈后仰及转侧活动功能正常者)112例;明显好转(颈部肿块消失、头颈位置正常、胸锁乳突肌微有粗硬、头颈转动时好时坏、头部畸形明显好转者)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35%,其中痊愈率达82.35%。痊愈病例中,疗程1个月内痊愈者17例;2~3个月治愈者80例;4~5个月治愈者10例;5个月以上治愈者5例。
辅助治疗:肿块特大者,每次手法操作后,局部贴敷半张活血止痛膏,在膏药中间加1克云南白药,以消肿散结、活血止痛。
家庭护理:嘱家长热敷和轻揉局部,并注意头颈位置,如喂奶和睡觉时令患儿向患侧睡,垫高5~6厘米,或用沙袋做一凹形枕垫,保证矫正位置。
方二 肿块处、胸锁乳突肌部。
治法:患儿由家长抱住,取仰卧位(稍大些患儿可取坐位)。一是压痛性捏揉:术者用拇指指腹紧贴肿块一侧,另一侧用示指、中指并列指腹紧贴而后把肿块在三指腹中进行一紧一松上下移动,但不能与表皮摩擦。二是拨筋法:术者用右手拇指指端轻轻地把患侧的胸锁乳突肌拔起,再用示指端或中指端慢慢弹拨肌肉,而后并示指指端或中指指端拔起,用拇指指端弹拨,反复数次,但是严禁过力。三是轮形压揉;术者用一手拇指、示指、中指指腹把患侧胸锁乳突肌捏在三手指中,从耳垂后至锁骨上进行由轻到重、由重到轻的带动皮肉、筋脉,回旋转动约3分钟。
上述手法约需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适用于婴儿先天性斜颈。用本法治疗15例,经按摩0.5~3个疗程后,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消失,头部移动灵活,均获良效。
方三 颈部(患侧)、头部、肩部。
治法:让患儿仰卧床边,头向术者。术者坐于床前,一手托住患儿颈枕部,使其患侧颈部朝上。另一手拇指或示、中、无名指在患侧颈部按摩3~6分钟。用力由轻到重,反复进行,以促使肿块消散。再轻柔地捏拿挛缩肌肉,并拨筋3~6分钟;再用拇、示指弹拨患处筋腱10~18次,以利肌肉伸长、松弛。
术者用一手托住患儿头部向后仰,另一手扶住患侧肩部牵拉5~6次后,用扶肩之手的掌部外侧面在患侧颈部做快速法,直到皮肤红热为度。
将患儿头部向健侧扳动及旋转,反复8~10次。注意在操作时应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且不可用力过度,使头旋转超出正常活动限度。
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
附记:引自《实用家庭按摩》。适用于小儿肌性斜颈。贵在早防与早治。若发现胎位不正,应及时纠正。平时注意让患儿脸向健侧旋转,睡觉、喂奶时,用枕头垫于患侧,以利矫正畸形。按摩后,患侧颈部可放暖水袋,水温40℃左右为宜。病程较长、按摩无效,或年龄2岁以上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方四 患侧胸锁乳突肌,尤以肿硬处为主。治法:患儿取仰卧位于床头,以软硬适度的枕头垫于肩颈部。头稍出于床头,面转向健侧。助手固定患儿双肩。术者坐于患儿床头椅子上。以与病变同侧的手,拇指在上,示指在下,持于患儿颈部。另一只手持于颞部后,全手均匀握住头部。严禁某一手指过于用力,以免损伤。术者持患儿颈部的手,拇指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上,手不离开皮肤的一指禅推、按、揉,以调和气血,散瘀舒筋,待胸锁乳突肌舒缓后,以便进行矫牵。
弧形纵牵法:本法为矫牵法的主体,每个病侧必须做,术者持患儿颈部的手拇指轻推皮肤,按揉并向下牵引。示指、中指在颈下用力托住颈部,与此同时,持颞部的手沿胸锁乳突肌纵轴呈弧形牵引,使牵引力完全作用于胸锁乳突肌。牵引、推、揉有机结合,反复操作5~6次。
健侧斜扳矫牵法:术者用持患儿颈部的一只手的拇指横推胸锁乳突肌腱2~3次;同时,持头颞部的另一只手向健侧边扳边牵引。
患侧旋转矫牵法:本法对包块较大的重症患儿效果甚佳。术者持颈部手的拇指用力推扳胸锁乳突肌3~4次。同时,持颞部的手将患儿头部向患侧旋转并牵引之。
矫牵后,对局部揉按数次,而后将头轻轻左右摆动2次,操作即告结束。
每日治疗1次,至治愈为止。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按摩疗法》。著名按摩医师栾汝爵老大夫经验。适用于小儿肌性斜颈。
用本法治疗426例(其中病变在左侧者234例,在右侧者192例,颈项短缩者271例,颈项无明显改变者155例。患儿头颈向一侧偏斜15°以内的轻型者169例,头颈偏斜15°以上的重型者257例)。结果治愈(头颈部不偏斜,颈部包块吸收,胸锁乳突肌舒缓而软)405例,治愈率为95.07%。有效(头颈部尚有10°以内偏斜,颈部包块隐约可见,胸锁乳突肌较健侧硬)13例,有效率为3.05%,无效(经治疗2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8例。总有效率为98%。
方五 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处。
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交替使用按、揉、推法约20分钟,捏拿肿块物15~20次。施剥离手法于胸锁乳突肌处自上而下15~20次。术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同时用力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倾斜,逐渐拔伸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进行3~5次。每次20分钟,每日治疗1次。手法时局部皮肤可涂润滑剂(如冬青油、滑石粉、姜汁等)。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适用于小儿肌性斜颈,用本法治疗17例,全部治愈,其中20天治愈4例,40天治愈10例,60天治愈2例,90天治愈1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