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北京医院 曾昭耆
工作在基层的医师常感到自己见的病例少,很少接触先进仪器,也没有及时请教上级医师的条件,觉得这是他们难以提高的原因。不能否认他们确实存在这些客观困难,但如果他们能面对现实,扬长避短,在强化基本功上狠下工夫,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决的方法。
医师的基本功包括:收集病史的技巧、过硬的查体技术、对各种异常所见的合理解释和综合理解。
患者是因为感到不适(疾病症状)、发现异常情况(阳性体征)才来找医师的。医师的任务是弄清患者有什么病(诊断),怎么处理(治疗)。从症状、体征到诊断、治疗,其间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认真审视基层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的方法和思路,不难发现,他们工作中和观念上最常见的误区是:没有仔细收集病史,没有仔细查体,没有认真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体征。往往将某种症状、体征或化验结果简单地等同于某疾病,不习惯全方位的“开放性”思维,没有认真分析不同疾病中类似症状体征之间的细微区别。他们不善于在若干个可能的假设之间比较,而习惯于在稍微了解到一点情况后,就想当然地下单一的结论。由于在结论前缺乏广泛地分析思考的过程,这种做法就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患者那里直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则是医师分析病情的依据,其“精髓”是,认真掌握病情,并对病史和查体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信息都从机制上考虑一下其原因。
询问病史和查体的本领,本来就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对缺乏先进设备的基层医师来说,更应该被看成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对患者的症状、体征,既非常重视,又不是先入为主、想当然地下结论,而是仔细询问情况,认真查体。对病史和体检中发现的各种信息,都反复思考:“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样解释?”从可能引起这些情况的诸多疾病中进行鉴别,逐步排除,从而接近实际。靠病史和查体,解决大部分问题。有些病例虽然也需要用特殊检查,但应该是基于充分的思索分析,心中有数了,才有的放矢地选用。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诊断。
不在初步了解一点情况后就下结论,是因为每个症状或体征都可能由不同疾病引起。应该根据主诉通过思考、追问,弄清有关情况,扩展思路,形成“假设”。
查体是根据掌握的病情寻找客观证据,无论阳性或阴性体征,对诊断都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切合实际的诊断,在切合实际的诊断基础上治疗才更有效。
对于从医院转来的患者,应仔细阅读带来的病历材料,但不拘泥那些材料,应该重新询问病史、查体。这样做,并非不信任别的医师,而是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如果基层医师面对每个患者都能这样做,他的诊断治疗水平必将逐渐提高。这样,人们就会体会到,在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就诊,不仅方便,而且同样能解决问题。也因为这样,当基层医师须要将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时,就能提出根据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诊断意向和转诊目的,甚至明确提出需要做何种特殊检查。可以肯定,患者和家属对这样的基层医师会非常信任;同样,他们也将得到上级医院医师的高度评价。
如果工作在基层的医师按这种要求,踏踏实实地对待所有患者,我国的医疗保健体系才真正有了坚实的基础。“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措施,而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选择。那时,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将不再“门可罗雀”,大医院患者将逐渐减少,专科医师们可以集中精力为一些复杂病例解决问题。
可以说,在实际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做到“切实掌握病情,深入分析思考”,是基层医师提高自己水平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