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最根本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脱离不了这两个原则。人的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处方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腹针处方标准化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并不是一个不能改变的教条,辨证施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处方的加减变化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穴位的加减变化 腹针处方中的选穴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随着疾病病机和症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治疗肩周炎的处方是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只要把这些穴位准确地进行标定,在操作时根据处方中对穴位针刺深度的不同要求依序针之,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患者的症状便可以很快地缓解。当患者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又如,治疗落枕的处方是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把这些穴位准确地定位后,根据中脘深刺、滑肉门中刺、商曲浅刺的原则进行治疗便可很快见效,当患者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患者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由此可见,在主症未变的情况下,随着兼症的不同应该对处方进行加减变化。此外,穴位还应随着患者的体质、病程长短、病位、胖廋、补泻等变化而变化。
临床发现,穴位的加减可能使该处方的功用和适应范围得到改变。由此又可衍生出新的处方。例如,中脘和关元在腹针处方中为天地针,是补肾、补脾的处方,适用于肾虚、脾虚导致的骨关节性疾病。如在这首处方基础上,加下脘就兼有理胃气的作用。下脘针刺深度变浅,则可改善脑部的供血作用,浅刺下脘就可治颈椎病;加气海就可增强补肾的作用,主要用于肾虚较甚的疾病。在气海、关元穴深刺,又可治疗急性腰痛。
2.配伍变化 腹针的穴位配伍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处方的作用,主要穴位的配伍变化了,处方作用和适应证也会改变。腹针治疗时基本处方是固定的,同样的疾病随着临床症状的不同,穴位也应发生变化,以此来解决患者的个体差异问题,这种穴位的随症加减就是“辨证条理化”。如治疗落枕的处方中把患侧商曲穴改为健侧商曲穴,就是治疗肩周炎的基本处方,而用双侧商曲穴则为治颈、肩疼痛的处方。
3.穴位刺激量的改变 腹针处方的加减变化也包括穴位针刺时的刺激量的改变。而影响刺激量的因素包括针刺的深浅,刺激的强弱和穴位多少。因此,穴位刺激量改变时,其处方作用的主次即主穴和辅穴也会发生变化。如针中脘和关元,中脘针刺深一点,大于关元,就以调理脾胃为主;关元深一点则以补肾为主;两穴同样深,但加下脘也以补脾为主,加气海则以补肾穴位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