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芍与赤芍

白芍与赤芍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计68.6%的方剂使用了白芍或赤芍。现代常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等病症。白芍:在不同的肝胆病证中,用量没有显著差别,均以10~15g为主;少数作者使用20g;个别作者使用30g。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肝胆病属于以上证型,或者兼有以上症状者,皆可考虑赤白芍配伍入药。施老习惯以炒赤芍、炒白芍伍用,善入阴分,一补一泻,以达相辅相成之功效。

【常见程度】在治疗肝胆病的方剂中,“芍药”使用率极高,多数方剂非“白”即“赤”,必有芍药,部分作者则以赤白芍配伍入药。总计68.6%的方剂使用了白芍或赤芍。这一比例接近七成,意味着本药在实际的临床使用中很少受到病证的分型限制。

【性味功效】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功效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平抑肝阳。本品有养肝阴,调肝气,平肝阳,缓急止痛之效。治肝郁胁肋疼痛,常配当归、白术、柴胡等,如逍遥散。现代常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等病症。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本品味苦性寒,入肝经,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止血、散瘀消斑,常与牡丹皮等药配伍;赤芍长于活血,消肿祛痰止痛之力较强,用治癥瘕积聚(包括肝硬化等病症),常与桂枝、茯苓同用。

白芍与赤芍:性味均苦寒,同具清热、止痛之功。但赤芍苦泄力大,善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且能清泄肝火。而白芍味兼酸甘,善养血调经,平肝止痛;又能敛阴止汗。

【用法用量】

赤芍:治疗肝炎用量以30g居多;也有不少作者用量更大,尤其在治疗黄疸时,常用到50~60g,个别作者甚至用到80~90g;少数作者用量相对较小,用15~20g。在治疗脂肪肝时,普遍用量相对较小,以15~20g为主;部分作者使用10g;少数作者使用30g。在治疗肝硬化时,多数作者使用15~20g;部分作者使用30g;部分作者使用10g;另有作者建议在瘀滞较重的情况下,可重用至60g。在治疗胆囊炎与胆结石中,多数作者使用20~30g。

白芍:在不同的肝胆病证中,用量没有显著差别,均以10~15g为主;少数作者使用20g;个别作者使用30g。

《中药学》建议:白芍煎服10~15g,重用可15~30g;欲其平肝、敛阴多生用;用以养血调经多炒用或酒炒用;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赤芍煎服6~15g;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名医经验】

(1)施今墨经验,赤芍、白芍配伍

赤芍又名赤芍药、红芍药;白芍又名白芍药;有的作者在处方中直书“芍药”,这种情况通常被视为白芍;若二者配伍使用,有些作者处方写作“赤白芍”,比如“赤白芍10g”,意思是赤芍与白芍各10克。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泻。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清热退热,养血敛阴,散瘀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血分有热,低热久久不退者;阴虚津亏,口干舌燥,目赤而痛,而有余热未清者;胸胁疼痛,腹痛坚积诸症。肝胆病属于以上证型,或者兼有以上症状者,皆可考虑赤白芍配伍入药。施老习惯以炒赤芍、炒白芍伍用,善入阴分,一补一泻,以达相辅相成之功效。若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络道不畅,肢体疼痛者,可与柴胡、桂枝伍用,其效更佳。

(2)陈伯咸经验,白芍、柴胡、茵陈配伍

柴胡醋炒后苦、酸、辛兼备,径直入达肝经,独有复苏肝主疏泄之特性。然辛可耗散,久用恐有劫肝阴之虑,故伍以苦、酸性寒之白芍,善养阴和血,柔肝止痛,又可弥补柴胡之不足。茵陈苦能胜湿,寒能清热,其气清芳,苦平疏利,专利肝胆,清化脾胃蕴湿积热。凡慢性肝病多病程久远,肝郁血亏、湿邪留恋是基本病机。治当疏养并举,清化结合,故以三药相须为用,疏中有柔,补中有清,疏柔清利,相辅相成,降酶保肝,是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极佳药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