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生活,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人多和拥挤了。无论是每天上下班高峰中的“公交族”,还是特卖场、超市的“血拼族”,以及节日挤火车的“返乡族”,拥挤的同时带来了“拥挤综合征”。所谓“拥挤综合征”,其实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疾病,但它又比许多真正的疾病表现形式更复杂多样,并且涉及社会、心理和生物等致病因素的各个方面。
1.症状与危害
“拥挤综合征”突出的表现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高度紧张,使人感到头昏脑涨、全身酸痛、口干舌燥、食欲缺乏、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还会引起精神和身体上的疲劳。处在拥挤状态下的城里人感染性疾病和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以及其他精神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大高于生活在幽静宽敞的郊区的人,除显著高于相对宽松、平静、自然的农村人群。可见,“拥挤综合征”是一个较为复杂且又隐蔽性强的城市人群中的隐患,绝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预防。
2.病因
(1)从社会致病因素来看,拥挤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和交通不畅等,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使人头脑发胀、性情急躁,也容易造成疲劳、心悸、胸闷,甚至呼吸不畅等。
(2)从心理致病因素来看,长期处于拥挤环境下生活的人们,由于高度紧张与焦虑不安,容易导致心理状态失衡。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为什么有人在拥挤的车上火气大,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其实,这正是由于拥挤使人们大脑皮质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异常兴奋感的结果,若有不顺便一触即发。
(3)从生物致病因素来看,拥挤时人多而杂,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等废气增多,空气中难免混杂着各种细菌与病毒;再者人体的热量积聚而不易发散,造成环境温度升高,导致细菌与病毒的活力增强。特别是传染病患者,会给拥挤的环境带来大量的病菌,造成疾病的传播与流行。
3.防治对策
对待“拥挤综合征”,关键在于防,方法和形式可多样化。
(1)要加强城市建设、改善交通、住宅和公共场所、文化娱乐场所的设施状况。
(2)城市居民尽可能错开高峰时间乘车外出,避免在拥挤的环境中逗留,更不要凑热闹、看稀罕。
(3)在拥挤的环境中城市居民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养成谦让、礼貌的文明习惯,培养沉着冷静的态度,以减少拥挤对心理的影响和负面作用。
(4)经常到郊外走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远离闹市区的郊区居住,以呼吸新鲜空气、松弛绷紧了的大脑神经,使失衡的心理恢复平衡。
(5)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不胡乱抛掷各种废弃物品,保持城市街道及公共场所的良好卫生。
提示:为你支招防拥挤
(1)高峰期人多拥挤,车厢空气流通不够,可能出现闷热晕车,乘客上车后可脱去围巾、手套,以免冷热温差导致身体不适。
(2)车门附近一般最拥挤,路远乘客应尽量往车厢中部站。站在门口时要主动让路,注意先下后上,减少不必要的碰撞。
(3)调整出行时间。出门时间适当提前,下班时间稍作延迟,避开拥挤的高峰时段。
(4)老年人外出尽量不去拥挤的地方,有疾病的老人外出,身边要带一些必备的药物及联系方式,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发生。
(5)逛商场之前,最好把要买的东西列个清单,按计划购买,免得在商场里停留时间过长。
(6)如有晕车症状者可先服用晕车药。不要在晃动的车厢内看书,可听些轻柔的音乐分散注意力。
(7)在拥挤的列车上要养成礼貌、谦让的文明习惯。
(8)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心脏病、贫血的人以及孕妇、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在喧闹密闭的场所过多停留。拥挤的场所是流感传染的危险地段,身体较差、呼吸道系统易感染的人最好戴上口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