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颅内血肿由于部位特殊,缺乏明确的定位体征,临床定位诊断困难,称为特殊部位血肿。临床观察认为额极血肿、颞极血肿、脑桥小脑血肿、横窦区硬膜外血肿及幕上幕下骑跨血肿均属于该类血肿。近年由于CT的普及应用,对此类血肿易早期诊断,易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充分重视,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现将此类血肿分述于下:
一、额极部位的血肿
【伤因及分型】
此类血肿主要指发生于或累及额叶底面的血肿,发生率较高,根据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内血肿。根据受伤的暴力点,颅骨骨折和血肿发生的部位,同时分析受伤机制。头部在运动中撞击石块、水泥地或墙壁所致的减速性损伤最多见。着力点位于额部的形成血肿少见,而着力点位于枕部者血肿发生率最高,额部冲击伤亦可形成血肿。根据血肿的数目可分为单发型和多发型两大类。根据发生时间,又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大类。
【病理生理】
血肿的部位决定于出血的来源,这是一般血肿的形成规律。硬膜外血肿多数为硬脑膜前动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出血所致,其次为颅骨板障静脉或硬膜静脉。蛛网膜出血,血肿形成较缓慢,急性脑受压症状不典型,极个别血肿形成迅速者可导致脑疝。顶枕部对冲伤引起的硬膜外血肿主要是硬膜静脉断裂所致,个别病例查不到明显原因,血肿形成与颅内压增高不明显。额极部位的硬膜下及脑内血肿是脑挫裂伤后血管缺氧缺血破裂所形成的。亦有血管直接破裂引起者。前者多在伤后1~2d形成。后者伤后立即形成。缓慢的进行性高颅压是由于脑挫裂伤产生脑水肿的存在。另外,多源性血肿亦能出现一系列特殊表现,主要以伤势较重为特点。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意识障碍 额前方尤其颞极区的血肿不同于颅内其他部位的血肿,特点是早期进行性意识恶化而不伴明显的定位体征,不同解剖部位的血肿,其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①急性硬膜外血肿:一般脑损伤轻,意识障碍较轻,只有少数伤后持续昏迷,但仍具有中间清醒期的特点,但其清醒时间较长。②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均发生在不同程度脑损伤的基础上。伤后持续昏迷,硬膜下血肿占一半以上,脑内血肿占近一半。部分病例早期意识状态好转而2~3d后又加重,再经好转后出现躁动不安和定向力障碍。血肿增大或血肿吸收期可出现慢性脑疝。
2.瞳孔变化 见于部分病例的晚期,有一部分病例并无瞳孔变化。其特点是出现瞳孔变化前,有相当长的代偿期。出现失代偿症状后,生命体症也有相应变化,如未及时处理,病情突变,一侧瞳孔扩大后进展极快。个别病例双侧瞳孔散大致中心疝,表现为呼吸骤停,使伤情进一步恶化,即使及时抢救,预后仍欠佳。在脑疝之前可能出现瞳孔轻度缩小,也可以双侧不等大或大小多变,以后则迅速转为双侧瞳孔扩大。但瞳孔对光反应良好,双眼球运动尚好,可能系额叶皮质第八区的瞳孔及眼球活动中枢受到损害所致,应与脑疝相区别。
3.运动锥体束征损害表现 由于额极部位血肿进行性扩大,可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亦可出现单侧或双侧锥体束征,严重者可能表现为去脑干强直。
4.颅内压增高表现 颅脑损伤后出现头痛、呕吐并无特殊意义。但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及视盘水肿等不可完全归之于脑挫裂伤,而应注意额极部血肿之可能。此部位血肿早期腰穿检查压力增高,但有26.3%的病例虽有各部位血肿,但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必须正确评价腰穿检查结果,同时注意早期表现。
5.额叶精神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狂躁、多言且无序、思维紊乱、动作无目的、强握征甚至打骂等行为异常。患者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双眼可凝视。
根据临床表现与体征,同时注意此区为“哑区”,缺乏特殊定位症状与体征,以下几条为诊断依据:①前额或后枕部或前后均有暴力点伴有伤后意识状态进行性恶化;②伴有特征性躁动不安,神志尚清,言语无序,行为严重障碍,且进行性加重者;③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④辅助检查包括CT扫描及MRI检查。
【手术适应证】
前额部损伤主要指额极及额底的挫裂伤,常继发早期脑内血肿及迟发性血肿,其中额底面的挫裂伤较为危险,常突发枕骨大孔疝。手术适应证为:①前额区严重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②多发脑内血肿,伴较重脑挫裂伤,精神障碍显著;③神志清,不论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量在50ml以上,脑室额角受压变形;④不管血肿在何解剖位置,不论血量多少,进行性神志意识状态恶化,或已应用脱水剂后,CT复查血肿量及占位效应无明显改善者;⑤额骨或枕骨着力或有骨折,临床表现有血肿征象且伴有脑受压者。
【治疗与预后】
多采用额部或额颞部开颅,骨瓣成形术,其优点是暴露充分,血肿及液化组织清除彻底,多不遗留颅骨缺损。对颞叶挫裂伤并血肿,且脑水肿严重者,同时行颞极减压术。该部位血肿严密观察及早发现,早期处理,效果良好。
二、颞底且及脑桥小脑三角联合血肿
此类损伤过去无报道,临床较少见,近年来此类损伤并不少见。
【伤因与分型】
对冲冲击伤常发生于颞骨岩部骨折,同时伴有枕骨骨折,有时亦可见于盲管伤,可伴有脑脊液耳漏或枕下饱满的特征。
【病理生理】
血肿主要来自岩静脉,中颅底的颞骨锥体部骨折及枕骨骨折是主要伤因,岩上窦或岩下窦的撕裂伤更为重要。有时有小脑幕附着处裂伤及脑挫裂伤等。这些部位的出血于颞底形成血肿。由于血肿较小,短时间内多不形成脑疝。由于天幕附着处的裂伤,出血混于脑脊液中自此部位流向脑桥小脑三角形成血肿,其中岩锥部骨折是主要因素。根据观察,枕骨骨折所致小脑挫裂伤或乙状窦的导血管损伤形成血肿,亦可导致其他神经结构损害。幕上的颞底后方并幕下的脑桥小脑三角空间均有占位病时,前者极易形成天幕切迹疝,后者直接压迫脑干。这种联合血肿形成的时间与血肿量的关系,是形成外伤性脑桥小脑三角综合征形成的基础。
【临床表现与诊断】
血肿发生在重要部位,伤后多有昏迷。颞后部的血肿形成而出现脑疝的临床表现。但神志尚清者可发现面神经及蜗神经的刺激症状,3~4d后可出现典型的面神经和蜗神经损伤症状,具体表现为贝尔面瘫,听力减退或消失。亦可累及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导致颧弓部位感觉减退。表现为脑桥侧方占位的症状和体症。此类伤极易累及中颅底,90%以上的病例伴有脑脊液或脑组织外溢,乳突周围出血斑。枕鳞部明显的肿胀,压痛显著。CT检查可对中颅底、颞底及颅后窝骨折明确定位,急性期见颞部及脑桥小脑三角部位高密度阴影。以下几条为诊断条件:①颞枕部外伤史,局部肿胀明显,多伴有清醒期,少数病人昏迷;②脑神经损伤(面神经和蜗神经常见)伴脑脊液耳漏;③可伴脑损伤症状与体征及颅后窝部分症状;④CT检查符合本病的诊断。
【手术适应证】
该部位的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临床表现较特殊,有时是跨颅窝的脑及颅底骨的损伤,其手术适应证为:①颞叶底面镰刀状血肿伴脑桥小脑三角楔状小血肿;②血肿虽较小,但后组脑神经受压症状明显者;③神志进行性恶化,而X线片或CT显示颅骨骨折,且有骨折片刺入脑实质,同时继发脑挫裂伤或血肿;④骨折伤及静脉窦(岩窦、乙状窦等),CT示有血肿。
【治疗与预后】
因血肿多位于颞后底面,同时累及脑桥小脑三角,可根据CT表现,采用幕上幕下联合切口,即颞下及枕下联合切口,术前先做脑室引流术,降低颅内压,同时充分备血,利于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乙状窦及岩上窦。发现静脉窦破裂者应尽量修补,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急症条件下手术操作,虽然手术可获成功,但因损伤复杂,故预后较差。
三、大脑纵裂内血肿
血肿位于大脑纵裂内,常见于重型颅脑伤及脑干损伤后,临床症状与体症并不典型。
【伤因与分型】
多发生于冲击伤,但在减速伤中亦可遇到,偶见于减速及加速伤。由于作用在前额的暴力沿脑实质传导,导致胼胝体牵拉伤时,发生出血导致血肿,而对冲性损伤由于脑组织的弹性牵拉作用,亦易产生挫裂伤及血肿。
根据血肿产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纵裂内血肿和慢性纵裂内血肿。但是应与侧脑室及透明隔出血相鉴别。
【病理生理】
脑纵裂内血肿的形成主要是大脑半球内侧的挫裂伤,致使胼周胼缘动脉的末梢损伤,亦可因胼胝体自身血管损伤所致。血肿形成后自然垂直下压,导致胼胝体连接双侧的大脑半球的通路受损害。侧脑室体部变形,血肿亦可破入脑室,同时伴脑内积血,严重者积血铸形产生梗阻形脑积水。
【临床表现与诊断】
局部表现为前额及颞底青紫、肿胀,亦可见枕部青紫区或皮下血肿,可伴前中颅底骨折的耳鼻肿痛,血肿可直接引起进行性意识障碍,出现半昏迷或昏迷。颅内压增高症状的程度因血肿量而有所不同,结合CT与MRI检查,诊断依据如下:①前额或枕部受伤史,局部青紫及皮下血肿,且伤后意识障碍明显,甚至昏迷;②颅内压增高伴头痛、呕吐;③有神经症状与典型体征;④X线片示颅骨骨折,CT或MRI示血肿的部位。
【手术适应证】
纵裂内血肿早期无明显定位症状与体征,同时血肿量较少,手术适应证较严格,但经临床仔细观察,出现以下情况为手术适应证:①大脑纵裂内血肿有占位效应;②血肿破入侧脑室,占脑室体积的2/3以上;③合并颅内其他部位血肿,且有明显占位效应。
【治疗与预后】
此类血肿位于中线部位,较深在,血肿量多在20~30ml,少则10ml,多行非手术治疗,严重者应行手术治疗。手术分前、中、后三个部位入路。术中防止损伤上矢状窦和中央回流静脉,血肿位于前1/3者方可结扎上矢状窦的前1/3,清除血肿,多数病例预后较好。若血肿位于中后1/3则不宜结扎上矢状窦,仅清除血肿,减轻轴向下压的力量,防止中心疝的形成。均可取得较好的预后。
四、丘脑血肿
外伤性丘脑血肿少于高血压性丘脑血肿。但丘脑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肿亦较常见。外伤性丘脑血肿虽不多见,但只要丘脑血肿存在,几乎100%累及丘脑下部,因而临床意义重大。
【伤因与分型】
多由摩托车运行中头部外伤所致,主要是丘脑撞击于鞍背部,伤及丘脑前部,此时因第三脑室的牵张作用,血肿易破入第三脑室。可分为急性和迟发性两型。
【病理生理】
丘脑的生理功能很重要,是自主神经的高级整合中枢,丘脑挫裂伤伴1~5ml血肿就会出现相应症状,如嗜睡、精神障碍等。血肿未完全压迫第三脑室时,意识障碍较轻。当血肿周围发生水肿时,会损害丘脑的神经核群。若破入第三脑室,可发生脑积水,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亦可发生尿崩症。使意识障碍加重。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有较典型的脑损害症状,昏迷,部分非昏迷患者表现为躁动不安,语无伦次,谵妄和各种感觉异常,可有舞蹈样动作。常发生高颅压综合征。亦可出现深昏迷,体温忽高忽低,甚至低于正常。上腹饱满,出现应激性胃肠道出血。CT检查可见高密度阴影。脑室造影及脑血管造影已不应用。以下几条为诊断依据:①有头部外伤史,暴力较大,意识障碍严重;②精神障碍;③体温变化;④感觉障碍;⑤应激性溃疡出血。
【手术适应证】
丘脑血肿较少见,血肿量较少,且症状明显,易导致脑积水。其手术适应证为:①血肿的存在严重影响内分泌功能,出现尿崩症等;②进行性意识障碍,可能发生昏迷;③高颅压综合征,且血肿量30ml以上;④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治疗与预后】
丘脑血肿多采取手术治疗,尤其是破入第三脑室者。只要早期治疗得当,预后较好。多选用侧脑室内入路,或额角钻孔引流术,引流时间宜长,对消除血肿极为重要。
五、横窦沟硬膜外血肿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发生率较低,其临床症状与体症不明显,具有相当的特异性。
【伤因与分型】
暴力以两种方式作用于枕部,一种是运动的头部撞击于硬物上,另一种是头静止而硬物撞于枕部。两种皆可造成骨折,且骨折线穿过横窦沟。临床上以第一种方式多见。根据硬膜外血肿形成的时间,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大类。
【病理生理】
伤者多有闭合性枕部损伤伴线形骨折或人字缝分离,骨折线过横窦沟,右侧较左侧多见,出血来源于窦壁挫裂伤处和骨折裂缝的板障静脉。伤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多在血肿吸收期更明显。
横窦沟的微型硬膜外血肿致成横窦静脉回流受阻,颅内压弥漫增高,并使视器结构发生改变,主要是视盘水肿。后期视力减退,严重者亦可发生脑疝。
横窦由硬脑膜在横窦沟处分为两层,包绕成腔。外层为横窦后壁,略成弧形贴在横窦沟内,壁薄而软,附着较松,易于剥离塌陷。内层于形成横窦腔后多向内陷入,成为小脑幕,具有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当暴力作用于枕部引起跨横窦沟的骨折时,横窦后壁即自骨沟分离。同时,在头部受伤的瞬间,患者常有呼吸暂停继而深吸气的反应,造成横窦内压力骤减,出血加重。亦根据Ford的研究,硬膜外血肿要将附着紧密的硬膜自颅骨内板上剥离下来,至少需要35G的力量。说明窦沟小血肿只能沿骨沟横向发展,推压横窦后壁使之塌陷,造成静脉窦回流受阻,颅内压亦随之升高,使出血自然停止。这就是微血肿迅速扩大的原因之一。但采取措施使颅内压降低,血肿照样增大。临床观察还发现横窦内侧端,靠近窦汇区的血肿体积,往往大于外侧份的血肿,这可能与窦汇区骨沟较宽较浅及枕内隆凸部导静脉较多有关。
横窦沟小血肿可导致高颅压已有许多报道。血肿的直接压迫是其主要原因,血肿清除后压力降低,表现为脑血管搏动良好。经DSA检查证实静脉窦栓塞者,颅内静脉回流的阻力比无栓塞的单纯静脉窦阻塞要高些。尤其以右侧为著。因为静脉窦阻塞是缓慢形成的,颅内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当然,急性阻塞是导致急进性高颅压的主要原因。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静脉窦回流受阻,处理方法亦不相同,预后亦不同。
【临床表现与诊断】
80%的横窦沟小型硬膜外血肿有原发昏迷,昏迷时间10~30min不等。20%无原发意识障碍,几乎所有病例都有头痛头晕;但伤后进行性头痛,伴恶心呕吐,视盘水肿是其主要特点。少数病例血肿进行性扩大,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频繁。重者出现严重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移位。局部检查可见枕区皮肤擦伤,头皮下血肿形成;乳突周围有青紫斑。可伴外耳道溢血。
头颅X线光片(包括TOWN位)见枕骨骨折线通过横窦,人字缝亦可有分离,CT骨窗幕下低位层扫描显示枕骨骨折,可累及枕骨大孔。同时横窦部位见高密度阴影,示小血肿。超声检查极少发现脑结构移位。血肿扩大后中线可轻度移位。极个别病例脑血管造影发现窦后壁离开颅骨内板。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以下几条为诊断依据:①枕部有外伤史,局部肿胀,有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等高颅压症状;②多有原发昏迷史;③伴有脑疝症状与体征;④X线片及CT骨窗扫描均见枕骨骨折,伴高密度阴影。
【手术适应证】
横窦区血肿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时,要特别注意主诉症状,尤其是高颅压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其手术适应证为:①头痛进行性加重,伴项强;②血肿进行性扩大者;③CT扫描血肿3ml以上,位于横窦沟内;④经非手术治疗高颅压症状不能缓解者。
【治疗与预后】
该类血肿虽小,多主张手术治疗,防止长时间高颅压对脑组织的损害。可采取枕部骨瓣成形开颅术,手术探查发现血肿压迫横窦及窦汇,清除血肿,正确止血。若遇窦壁损伤,用明胶海绵压迫为宜。该血肿亦可非手术治疗。只要及时诊断,正确治疗,预后良好。
六、骑跨血肿
骑跨血肿是同时累及幕上幕下甚至损伤横窦等部位损伤,临床上少见。
【伤因及分型】
幕上幕下骑跨血肿的受伤机制有两种。其一,头部在运动中撞击地面或物体形成减速伤,着力点多位于顶枕部。该部位可有骨折线。枕乳缝或人字缝可有分离。有时骨折线延伸至颞骨及颅中窝。其二,头部静止状态下,暴力作用于枕部或顶枕部。颅骨由于受力变形而发生线状或凹陷骨折,亦可使人字缝哆开。可分为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病理生理】
血肿主要源自横窦,其次是乙状窦和窦汇,亦可由硬膜外中动脉后支断裂所致;有时板障出血和硬膜损伤亦是不可忽视的。出血后逐渐形成血肿,造成一定的占位,导致脑实质受压水肿。早期仅有神志改变,不会迅速形成脑疝。随着血肿的增大,易产生脑疝或继发脑干损伤。若血肿发生在硬膜下,更容易发生继发性脑干损伤。
【临床表现与诊断】
骑跨血肿发生部位不同,脑损伤的程度不同,出血来源不同,血肿量和形成的速度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可有原发昏迷—清醒—继发昏迷“三联征”,亦可为伤后持续昏迷。严重者发生天幕切迹疝或枕骨大孔疝,表现为脑干损伤症状;亚急性或慢性血肿患者幕上幕下的症状与体症多缓慢出现,且以高颅压和小脑症状为主要表现。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脑膜刺激症状较显著。该类血肿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条:①顶部损伤后头皮下血肿;②枕骨骨折或邻近骨折延及枕骨或骨缝哆开;③有伤后中间清醒期;④高颅压综合征,严重者发生脑疝;⑤典型偏瘫体征,或四肢肌力降低,肌张力升高,双侧锥体束征亦可出现,有时出现小脑症状;⑥CT或MRI显示血肿的大小及位置。
【手术适应证】
骑跨血肿的手术适应证为:①不管位于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量达20ml以上者;②血肿骑跨横窦或乙状窦,且血肿量较大,神志意识症状进行性加重;③合并天幕切迹疝或枕骨大孔疝。
【治疗与预后】
血肿在20ml以下,伤员无意识障碍者,可在监护下行非手术治疗。尤其硬膜下小血肿以非手术治疗为好。
手术原则和方法:幕上骨瓣成形开颅及幕下骨窗为宜,清除血肿同时减压,应尽量保护横窦及乙状窦,已破裂者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或修补,同时处理好其他出血部位。术后脱水,抗炎治疗,及时腰穿冲洗蛛网膜下隙的积血。合并天幕切迹疝者行幕上减压效果较可靠。发生枕骨大孔疝者应扩大枕下减压范围。临床观察认为,除非合并枕骨大孔疝或突然呼吸衰竭者,只要就诊早,及时治疗,多能取得良好效果。
七、急性脑干血肿
脑干血肿是临床较少见的危重症,严重影响皮质脊髓束及上行性激活系统的功能,血肿大者压迫中脑水管致脑积水,对生命体征影响较大,特重型伤员多在短期内死亡。
【伤因与分型】
CT与MRI的广泛应用,使外伤性脑干血肿检出率明显增高,颅内血肿的34%由于击伤及旋转性损伤所致;暴力作用于顶枕部时产生剪切力,使头颈部发生瞬间极度屈曲旋转。另一种情况是枕下损伤,使脑干直接受到撞击而发生血肿。按照血肿的发生部位可分为中脑型、脑桥型、延髓型、中脑脑桥混合型四种。按照发生时间的分型同硬膜下血肿。按照血肿与中轴线的关系分为中轴型及偏轴侧型。前者位置深,破坏性严重;后者浅在,损伤相对轻些。
【病理生理】
许多学者认为脑干血肿尤其脑桥血肿多系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形成,高血压性出血亦很多见。极少数病例有外伤史,主要是脑桥和中脑损伤引起。血肿并不大,多为1ml,个别达3ml左右,但易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不良后果。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不同部位的脑干血肿,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以中脑出血为主者多出现动眼神经交叉瘫,血肿引起动眼神经瘫与对侧传导束损害,同时伴有梗阻性脑积水性高颅压。有时发生上视困难综合征。
以脑桥血肿为主者,早期出现高热,有时见面神经交叉瘫,即病变对侧周围性面瘫伴有对侧肢体瘫。累及展神经核时,可出现展面神经交叉瘫(Foillesy chlryme)。病变侵及面神经核、展神经核及锥体束时,出现病侧周围性面瘫及内斜视,对侧肢体瘫,但有时不像脑桥肿瘤那样典型。
以延髓血肿为主者,主要损害舌咽神经核、迷走神经核以及副神经核,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即舌运动障碍、恶心、呕吐、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也可影响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稳定。此部位血肿虽然少见,一旦出现,伤势严重。脑干部位的血肿多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是主要的早期临床表现。
以下几条为诊断依据:①有明显的外伤史,且伤后即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②中枢性高热,且伴有急性脑积水的表现;③四肢肌张力增高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④可出现脑神经交叉瘫。
【手术适应证】
根据中脑及脑桥的解剖特点,其出血量并不多,但造成极大危害,其手术适应证为:①中脑及脑桥血肿,血肿量2~5ml或更多;②延髓血肿2ml以上,且有动态变化的脑脊液循环障碍;③全脑干出血致脑脊液通路梗阻或脑干某部位出血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④幕上血肿或脑挫裂伤较严重,合并脑干血肿者。
【治疗与预后】
脑干血肿目前倾向于以手术治疗为主。中脑血肿采用经小脑幕入路清除血肿,脑桥及延髓血肿经后方入路。急性期手术是千方百计救治伤员的一种方法,预后较差。
【疗效评价】
不同解剖部位的血肿,治疗效果不一;应予以分述。
1.额颞极血肿 首先出现精神障碍及躁动不安,或以行为障碍为主,意识障碍有缓慢加重的趋势,如无明显的其他定位体征应考虑血肿存在,及时行CT检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疗效满意;
2.颞底及脑桥小脑三角联合血肿 发病急,累及部位重要,急症手术操作必须准确,及时处理出血,防止误伤其他结构,可取得一般性疗效。合并脑疝者疗效差。
3.大脑纵裂内血肿 根据血肿量决定手术治疗,由于血肿位置深在,累及中线,或破入侧脑室,部分病例疗效欠佳。
4.丘脑血肿 此类血肿病死率很高。
5.横窦沟硬膜外血肿 此类血肿及时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对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6.急性脑干血肿 此类血肿位置重要,偏侧型效果良好,中轴型疗效欠佳,致残率高,病死率亦较高。
7.幕上幕下骑跨血肿 若血肿大,极易发生脑疝;若血肿量少者,神志较清,但症状明显,具备手术适应证者必须及早手术。手术时注意保护乙状窦与横窦,防止大出血,成活率高,预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