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古代文献记载,最初出现的未病概念主要指身体健康无病的状态,而与之相对应的治未病就相当于现代的保健卫生、预防疾病的意思。“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书中首先提出了未病的各种含义及相应的治未病原则,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研究和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健康促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养生观点的大意是说,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懂得在人体没有患病之前就应该进行防治,在国家没有动乱之前就应该进行治理。如果等有了疾病再进行治疗,国家发生了动乱再进行治理,就好比口渴了才想到挖井,战争已经开始了才想到铸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黄帝内经》中的这个养生观点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治病不如防病”的道理,也就是我们这本书中提到的“治未病”思想。

卫生部长陈竺曾在他的讲话中指出:卫生事业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健康促进”。其中“健康促进”的实质就是要预防疾病,要不生病,从而促进健康。促进健康是现代医学的名词,它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在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的。

据古代文献记载,最初出现的未病概念主要指身体健康无病的状态,而与之相对应的治未病就相当于现代的保健卫生、预防疾病的意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治未病的实践活动大约可追溯至远古,即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类就已经有了治未病的活动。“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书中首先提出了未病的各种含义及相应的治未病原则,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示范性地将其未病理论应用于防治疾病的临床实践之中,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黄帝内经》中用“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容病成后药、乱成后治的仓促和被动,告诫人们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居福思祸,及早预防。从而提示,健康未病态治未病的基本大法是:养元避邪,居福思祸。

《黄帝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既强调了精神内守,固护正气,又阐明了扶助正气,及早预防的意义。此篇还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养元的同时,还应注意避邪。《黄帝内经》中这些未病理论的价值在现代临床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对现代预防医学来说,分级预防是其重要的预防原则,即病因预防、临床前预防、临床预防。因此《黄帝内经》的未病理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及治未病的实践。研究和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健康促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