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女有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身来源于父母,既有男女性别之异,其生理特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故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养阴。
2.人生有序 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发育、生长、衰老和最终死亡这一过程。早在2000年前,古代医家就按年龄把人分成小、少、壮、老几个阶段。不同年龄,生理特点各异,故调养身体,理应有别。在婴、幼、儿童期,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药证直诀》)。鉴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以护养其“稚阴”“稚阳”为要,饮食用药忌用峻猛、慎用过于寒热之剂,药量宜轻而中病即成。壮年期,《灵枢·天年》篇谓人生“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素问·上古天真论》谓男子32岁左右则“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女子28岁左右则“筋骨劲强、身体盛壮”。故此期可耐药石,调摄当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女子49岁、男子56岁左右,便开始进行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的老年期。《素问·上古天真论》谓:“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因此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顺天时以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一年四季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时序,生物界顺其阴阳消长之机,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人亦当应之而护养阴阳。夏季,《黄帝内经》谓之“发陈”,春天为阳气升发之季,人也应与自然相应,因此春季宜外出春游踏青,以通畅气机,护养少阳春生之气;衣着要注意保暖,旨在护养春生之阳气;饮食调摄也应当以顾护阳气为重,切莫寒凉太甚。夏季,《黄帝内经》谓之“蕃秀”,故养生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生活宜养而有度,防暑伤阳;饮食宜顾护中州,振奋脾阳。秋季,《黄帝内经》谓之“荣平”,秋天天高气爽,是一派干燥之象,此时,人因之而奉收,阳气内敛,阴气渐长,养生贵在滋阴敛阳;饮食调理宜滋阴润燥;生活起居宜宁神敛阳。冬季,《黄帝内经》谓之“闭藏”,风寒冰冽,自然界阴盛阳衰,万物闭藏。此时养生宜精血内藏以养阴,去寒就温以养阳。
4.按月廓盈亏而补泻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中医经典学说认为人体阴阳、气血、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根据月亮的盈亏来判断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从而确定补泻方法,人们在养生与调整阴阳时,要考虑到月亮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之药。
5.随昼夜晨昏而调摄 人居自然界中,大自然中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昼夜节律的认识,主要是从昼夜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来阐发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盛衰节律。《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因此平旦至日中,阳气生而盛,宜顺之而养阳,应在黎明清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活动肢体,使气血调畅,有助阳气生发。日暮至夜半,阳敛而藏,人当安静凝敛,少劳作,干扰筋骨,以顾护精血而养阴。
6.按体质差别而补养 人的体质是有巨大差异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古代医家就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的体质进行划分。如《灵枢·寿夭刚柔》篇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就是禀赋不同而体质各有差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不同的食物可以造成体质的不同。同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都存在体质上的差异,但体质的差异概括起来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已。其摄养的原则,当辨体质之差异而补益阴阳。视个体之异,或以补阴为主,或以益阳为要。补阴而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
7.谨和五味而调饮食 中医学十分重视脾胃的调理。《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故中医学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凡养生者,无不以脾胃为本源,调摄之要,当健脾益胃。而饮食调摄又是健脾益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饮食调养是指人体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以补益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达到抗衰延年,调治疾病的目的。饮食调理时要注意“忌饥饱、莫寒热、宜清淡、避生冷、细咀嚼”这些比较容易操作的事项。中医学的特色在于谨和五味以滋五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血气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中医学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因此饮食养生须五味和调,方能滋养五脏之气,如果饮食过于偏嗜,则会导致营养不足,诱发多种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8.运行气血多运动 人之气血,贵在升降出入有常,运行不息。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息孤危。”故善养生者,必调和气血,使之周流不息。而运行气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运动。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人居天地之间,故其生命亦在于运动。中医运动养生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甚多,方法也多。如气功、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推拿、散步、慢跑、登山等。中医对运动养生锻炼讲求意、息、行动的和谐统一,即意守、调息、行动的协调统一。同时,强调运动养生也要讲究适量,不可过劳,否则会有害于健康,甚至丧命。
9.平性怡神善天年 人之情志活动,与气机密切相关。情志调畅,则气机平顺;情志不舒,则每致气机逆乱或郁闭。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养生旨在静神,静神意在全形:道法自然、怡情养神;少私寡欲、清心宁神;抑目静耳、逐扰安神;开朗乐观、怡情畅神;陶冶情志、平性怡神;保精益气、养心舍神。
10.上工治未病 中医经典的治未病有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一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前者的主要内容就是摄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正说明了摄生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摄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调摄精神形体,增强身体健康,提高防病功能;第二,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治未病的另一个意义是既病防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外邪侵入人体以后,如果不及时处理,病邪就有可能逐步深入,侵犯内脏,使病情加重。因此,治疗疾病时,应注意防止疾病的传变。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求其已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