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浸染状血迹(渗血)

浸染状血迹(渗血)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浸染状血迹是指血液在有吸附性的物体上所形成的血迹,通常也称为渗血。典型的浸染状血迹是人体创口出血浸染相应部位的衣着所致。浸染状血迹以隐蔽和潜在的方式广泛存在于现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的作案人对现场血迹进行清理,尤其是当杀人现场位于作案人家中时,他们将尸体分尸、抛尸后,对室内的血迹加以大范围“彻底”清理。在这一过程中,尽管采用多种方法,作案人仍不太可能将浸染状血迹彻底清洗干净。

九、浸染状血迹(渗血)

浸染状血迹是指血液在有吸附性的物体(如纺织品、纸张、土等)上所形成的血迹,通常也称为渗血。典型的浸染状血迹是人体创口出血浸染相应部位的衣着所致。浸染状血迹呈均匀扩散状并有一定的面积,因受出血量、体位以及被浸染物质地等因素的影响而无固定形态。

(一)浸染状血迹的形成

浸染状血迹的形成过程是:血液流经或黏附于承受客体后,会逐渐向客体的内部及四周扩展渗透,呈边扩散边渗透的过程。如果客体吸水性能强,血液的渗透要快于扩散,渗透就显得深厚,如在松软的泥土地面,沙石地面,血液很快渗入其中,这时,尽管血量很多,血液还是很快地被泥土等吸收。对于渗血来说,承受客体的性状不同,形成渗血的情况会有很大差异:如油漆的家具表面、地砖、瓷砖、光滑的水泥地面、坚硬的木板、金属表面等,血液都不易渗入,因而在这些客体上难形成渗透;但对泥土或沙石地面、粗糙的水泥地面、衣服、床单、被子、纸张等,血液一旦流入或黏附在这些物体上,就很快渗入其中,形成了典型的浸染状血迹。

(二)浸染状血迹的分布

在勘查现场血迹时,首先要观察现场客体表面的各种血迹形态、分布,血迹与血迹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再来观察该客体有无浸染状血迹的可能,必要时可拆卸、打开该物体,仔细观察内层的浸染状血迹。

浸染状血迹必定以客体表面可见血迹的存在为前提,客体表面有血迹才有可能渗透到客体的内部。同时,在观察浸染状血迹的分布时,特别要注意客体缝隙中以及各种柔软物品中的浸染状血迹,因为这些部位中的浸染状血迹的意义更大。

(三)研究浸染状血迹的意义

有利于获取犯罪证据。浸染状血迹以隐蔽和潜在的方式广泛存在于现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的作案人对现场血迹进行清理,尤其是当杀人现场位于作案人家中时,他们将尸体分尸、抛尸后,对室内的血迹加以大范围“彻底”清理。在这一过程中,尽管采用多种方法,作案人仍不太可能将浸染状血迹彻底清洗干净。因此,对于这类现场勘查,应重点勘查各部位可能存在的浸染状血迹,尤其是在客体的缝隙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