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另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也有患者表现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如果停止运动,室性心动过速会转为室性早搏,且逐渐恢复为窦性心律。在应激状态和情绪激动时,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呈多形性或双向性,与洋地黄中毒或晚期后除极触发活动诱发的心律失常相似,可进一步演变为心室颤动。

四、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一)概述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另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其特点是多发生于心电QT间期正常,静息时心电图正常,心脏无器质性病变的青少年,以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双向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or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导致晕厥和猝死为特征。1975年REID等首次报道了CPVT。目前,我国临床医学已有多例被诊断为CPVT的报道。1995年LEENHARD等报道了一个较大系列的病例研究,系统描述了该病的临床表现,并将具有这种临床特征的疾病命名为CPVT。CPVT属于一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较差。如未及时诊断和诊治,40岁以下的死亡率高达30%~50%。随年龄的增加,发生猝死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二)CPVT的分子遗传学与发病机制

CPVT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分别与编码心肌细胞肌浆网上Ca2+释放通道蛋白兰尼碱受体(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RyR2)和编码参与肌浆网中Ca2+的缓冲和储存的CASQ2蛋白基因(calsequestrin gene,CASQ2)突变有关。患者中约有50%存在RyR2基因突变,约有1%~2%存在CASQ2基因突变。50%~70%的CPVT患者存在一个RyR2或CASQ2的致病性突变基因,提示还有其他的CPVT基因。研究显示,锚定蛋白B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引起CPVT的原因。RyR2通道对胞浆游离Ca2+浓度的平衡调节发挥重要作用;CASQ2蛋白参与肌浆网中Ca2+的缓冲和储存。肌浆网释放Ca2+需要CASQ2与RyR2形成复合物。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突变的RyR2通道开放异常增加,导致舒张期Ca2+外漏,细胞内Ca2+超载,诱发延迟后除极。而突变的CASQ2蛋白可以使心肌细胞肌浆网储存和释放钙离子的能力降低,对其进行起搏电刺激或暴露于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时,出现了膜电位的剧烈振荡并伴有延迟后除极。

(三)CPVT的心电图改变

CPVT患者静息心电图的形态无明显异常,QT间期在正常范围内,QRS波群正常或轻度左偏;但心率普遍偏慢,可出现加速性房室交接区心律、交接区性逸搏和房性心动过速,在不同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发作时,特征性的心电图所见为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样,电轴左偏与电轴右偏交替出现。也有患者表现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在运动负荷试验中,当心率达到120~130次/min,开始出现室性早搏,之后二联律或三联律性室性早搏的次数逐渐增多,并呈多形性,最终导致双向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如果停止运动,室性心动过速会转为室性早搏,且逐渐恢复为窦性心律。试验过程中,可经常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如心房纤颤。在应激状态和情绪激动时,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呈多形性或双向性,与洋地黄中毒或晚期后除极触发活动诱发的心律失常相似,可进一步演变为心室颤动。

(四)CPVT的临床特点

多数患者在10~20岁出现症状,3岁以前发病者罕见。CPVT的典型症状是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晕厥,但成年患者发生晕厥者相对较少。发作时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全身无力,严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或伴有惊厥、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发作数秒钟或数分钟后患者意识可自行恢复。有些患者症状发作时即可发生猝死。CPVT患者中14%~33%有晕厥或猝死的家族史。RyR2基因突变携带者出现症状的年龄比无基因突变者小,男性患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更高。由于带有相同突变基因的患者数量较少,尚难以评价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联系,还不能通过基因型预测其表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