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畸形)

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畸形)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发现因发育异常致心电不稳和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在法医检案工作中并不罕见,是猝死的原因之一。1.CCS发育障碍已为成人阶段的人,但其CCS组织结构发育程度尚未达到正常成熟的结构者,称为“CCS发育障碍”。尸检证明为脑干损伤,并发现CCS全部移入中心纤维体内。又由于附加束的传导途径比正常传导通道短,可将SAN发出的冲动波过早地传导到心室肌,致一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除极,使心脏处于预激状态,易于诱发心律失常致死。

五、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畸形)

(一)概述

畸形(monstrosity)是超出生理变异范围的异常形态。由于某些组织结构的过度增长和(或)部分正常组织形成被抑制或缺如,也有组织分布的部位变动而重新组配造成的。目前发现因发育异常致心电不稳和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在法医检案工作中并不罕见,是猝死的原因之一。宋一璇等在120例心性猝死CCS观察到54例(占45.0%)死于CCS疾病,其中有8例(占14.8%)属于发育异常。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常在活动、兴奋中,特别是在运动中发病,突然无声息地昏厥倒地,出现四肢抽搐、口唇发绀、大小便失禁等征象,随后当即死亡或于20 min内死亡。死者临终前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或迟缓性心律失常,部分病人有发作性晕厥史。

(二)病理变化

按发生机制分为发育障碍和结构异常2类。

1.CCS发育障碍已为成人阶段的人,但其CCS组织结构发育程度尚未达到正常成熟的结构者,称为“CCS发育障碍”。按形态学分类有7种:①CCS的主质与间质比例(增龄性变化除外)、分布异常,呈弥漫性或局部多灶性;②移位,可有全部或部分组织移位,如AVN正常位于中心纤维体外,若全部位于中心纤维体内,或是HB内出现Pukinje细胞或移行细胞等;③体积过小,当CCS某一部分的体积不及正常值范围的1/2时,则属发育异常;④神经发育异常,如分布于SAN内的神经和(或)神经末梢突触小泡数量减少;⑤房室束房室结化,真正的解剖学AVN缺如,房室束变成一个类似AVN结构,在网状排列的移行细胞团内,一条酷似AVN动脉的血管穿行,并依傍在一薄层致密胶原纤维板上;⑥胎儿型AVN,成年人仍保留着胎儿时期的AVN结构,整个AVN位于中心纤维体内,结外中心纤维体还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细胞岛散布,伴细胞空泡变性及核固缩;⑦部分缺如,CCS组织经连续切片、间断取片,全部切片经镜检后,证实某一部分缺如时,方可确诊为“CCS部分缺如”。

案例7 男,16岁,跟人打架,额部被打了1拳,当即死亡。尸检证明为脑干损伤,并发现CCS全部移入中心纤维体内(图15-37,见彩插)。

2.CCS结构异常在正常状态下,SAN产生去极化波,通过传导通道,即SAN-INT-AVN-HB-LBB,RBB,把冲动传导至心房、心室,以激动各部分心肌。若于正常的传导通路外存在着其他异常传导途径,都是传导附加(肌)束,或称传导附加通道。附加束可见于婴儿,甚至儿童,但随着年龄增长到成年期应消失。如果成年人仍存在附加束者属于CCS结构异常,其中有的人可发病。

已知有5种附加束。①房室旁道(又称房-室附加束、房室肌肉附加束、Kent束):此附加束由普通心肌组织构成,从右或左心房跨过右侧或左侧房室沟,进入心室外膜下肌层,不经AVN,HB,直接连接心房肌与心室肌。②房束旁道(心房-希氏束):它是连接心房与HB或其分支部分的附加束。③房室结间通道(James纤维):它是连接SAN和AVN下部或HB的附加束。④结室旁道(结-室附加束、Mahaim纤维):此附加束从房室连接区的近端连到室间隔。⑤束室旁道(房室束-心室附加束、Mahaim纤维):常由普通心肌构成,连接房室束或束支至心室肌。

案例8 男,30岁,死于交通意外(图15-38,见彩插)。

(三)猝死机制

由于CCS存在着病理性结构,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如情绪激动、紧张、运动,特别是当心脏对血氧量需要大增时,易产生心律失常,此时则可发生猝死。又由于附加束的传导途径比正常传导通道短,可将SAN发出的冲动波过早地传导到心室肌,致一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除极,使心脏处于预激状态,易于诱发心律失常致死。

(宋一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