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刊经历谈转变发展方式
张光威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071)
摘 要:科技期刊编辑学有着自己的规律,在期刊品牌建设中,登载论文的引文率的内涵以及对名刊的剖析与比较,都是科学分析和研究的重要途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的办刊历程,是贯彻新闻出版总署发展战略和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科技期刊走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期刊评价机制,制订分级管理、差异化发展战略,应是我国科技期刊转方式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编辑学;品牌建设;发展方式
Title:Talking about the Changes of Development Mode from Our Publishing Experiences
Abstract:Scientific journal editing has its rule on the brand construc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of journal analysis and study,including the citation rate of published academic papers and deep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the famous journals.The publishing experience of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microcosm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ways and requirement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GAPP),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is the only way for an academic journal to change its development mode by following the intensive path of development,building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making the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and seeking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editing;brand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mode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1年9月创刊,已过而立之年。可以说,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刊物已成为一份有重要科学价值、在我国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业学术期刊。回顾发展历程,尤其是自1995年作为主编投身办刊以来,“把办刊当事业做,把事业当学问做”,既有成绩和喜悦,也有迷茫与困惑。在当今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总结办刊经验,汲取国外先进理念,有助于深刻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有助于从思想和行动上顺应我国科技期刊业转型带来的、新的跨越式发展。
1 编辑为学
编辑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有的中国学者认为这是中国人的首创。回顾历史,胡愈之、钱学森、胡乔木对本学科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79年12月20日,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传达了胡愈之祝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出版工作同新闻工作一样,是一种专业”,“在大学里应该有出版专业”。
1983年10月,钱学森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是一种专业,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规律”,倡导成立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学术组织进行编辑学的研究。
1984年3月、6月、7月,在不长的时间里,胡乔木连续三次同出版部门和教育部门负责人谈话及写信指示“编辑之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要在大学设立编辑专业,要研究编辑学。
1985年,编辑专业首先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的中文系设立。
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筹备于1981年)成立。
1991年以来,又有一批高校创办了编辑专业。
1992年,中国编辑学会成立。
编辑学创立后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编辑学的学科建设也日趋完善。据业内学者研究,当今中国编辑学界可分为三大学派。
第一类为先锋学派,其特点是从编辑学科体系、基础理论、概念范畴出发,提出具有编辑学学科特色的理论,这些理论基本具有相对完善的概念范畴、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编辑学体系和基础理论建设提出比较抽象的、理论化的构想,着眼于编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创立。代表人物有王振铎的文化缔构编辑学理论、司锡明的信息智化编辑学理论、苏镇和吴石忠的系统编辑学理论、张如法的编辑主体选择编辑学理论、于洪飞和朱四光的文化载体编辑学理论。
第二类为稳健学派,其特点是从编辑实践出发,从中概括出一些编辑学科方面的理论,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不像先锋派那样,从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出发推导出一系列编辑理论,而是从编辑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有一定理论层次的编辑学理论,这些理论既对编辑学科建设大有裨益,同时对编辑实践又有一定指导作用。这类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刘光裕、邵益文、王华良、林穗芳、阙道隆、徐柏容等。
第三类为务实派,其特色是从编辑实践中去寻找应该属于编辑学的内容,不急于去研究编辑学框架或体系、基本理论等比较抽象的东西,而是从实实在在的编辑工作出发,发掘和总结一些编辑技术论、方法论,扎扎实实地为编辑学大厦添砖加瓦。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钱文霖、陈浩元、王立名等。
无论是先锋学派、稳健学派还是务实学派,他们都以各自的研究方式和学术视角,用一种非浮躁的心态来协同构筑编辑学的宏伟大厦。科技期刊编辑学归属编辑学范畴,但在科学实践中它既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又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编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因而它又是整个编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1]。
2 办刊历程
科技期刊编辑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必遵循着一定的运作规则,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总结出做学问的研究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对事物认知与认识—周密调查与研究—可行方法的实验与实践—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办刊的经历,同样也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目标确立与建设期、全面改版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2.1 目标确立与建设期(1995—1999年)
1993年,本人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沉积研究室转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编辑部从事科技编辑工作(当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编辑部、《海洋地质动态》编辑部、以及研究所图书馆均隶属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室),1995年任期刊副主编,1998年始任主编,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2.1.1 明确定位与方向
刊物培育读者和形成特色,离不开办刊人对办刊宗旨始终如一的坚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以下简称“本刊”)定位于刊载海洋地质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及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具有前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并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和专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中国海区、大洋海洋地质及“三极”地区研究特色,注重海区与大陆、区域性与全球变化的对比研究。
2.1.2 提出“期期是精品”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本刊质量,1998年提出了“期期是精品”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主要采取以下三条措施。①编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组织编辑分期分批参加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举办的各种专业和岗位培训,统一认识,统一规范,严格执行国家标准。②在三校定稿后、印刷之前,组织全体编辑交叉审读,对于有争议、出差错的地方,经大家讨论后,统一认识,整理打印成册,以备今后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制度,最大限度地将差错消灭在刊物印刷之前。③精心策划每一期的刊载内容,优化选题,组织优秀稿件。
2.1.3 在科学分析中孕育改版
期刊的品位、期刊的层次、期刊的风格和优势,从期刊的特色栏目上体现出来;刊物不分栏目,栏目单一,栏目经常变换,都是难以形成特色的。如何正确设立栏目?对登载论文的引文率的内涵以及名刊进行剖析与比较,都是科学分析和研究的重要途径。
(1)引文率反映的学科分布。根据美国科学家普赖斯理论和国际上的统计结果,论文在发表后的2~3年达到最高的引文峰值。根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本刊排序最高年份的数据,1995年的高引文率应主要与1992—1993年发表的论文有关,故统计这两年发表论文(86篇)的各学科的分布情况,结果是:刊载论文以现代沉积的文章最多,其他依次为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年代地质、古海洋等;另外,从研究地域看,海洋地质研究区域多集中在中国沿海及近海,少量涉及太平洋区域,两年的论文总量中,海洋地质论文占70%,而陆地第四纪地质论文为30%;作者群则以研究所最多,生产单位次之,其他为中国科学院机构和高等院校[2]。
《科学引文索引》(SCI)除对收录的源期刊的论文做索引外,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也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内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检索数据,1992—1993年,本刊论文被引用的源期刊主要为以下英文版学术期刊:《中国科学B辑》、《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地质学报》,还有《古海洋、古气候、古生态》、《海洋地质》、《沉积地质学》、《孢粉与古植物论评》、《地质构造物理学》等;从被引用论文的学科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质的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古海洋和第四纪地质方面。这为栏目划分和优化选题,以及进一步提高刊物论文的引文率,均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2)名刊剖析与比较。通过对中外科技名刊(如《Nature》、《Science》、《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Marine Ge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的查阅与统计,可总结和归纳出名刊具有办刊特色化、编委作者国际化、发展自由化、渗透商业化和网络化五大特点,国内一般科技期刊(包括本刊在内)与名刊相比,存在着办刊方针多变与形式内容无特色、缺少名家主编和编委作者局域化、出版周期长与信息量小、经费来源单一和市场观念淡薄、发行渠道不畅与网络化待加强的差距,这为期刊的品牌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3]。
2.1.4 信息化与广告经营
1998年,在联系并开通青岛日报社青岛新闻网“海洋专题”栏目、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主页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出版刊物”中的本刊内容,包括本刊简介、当年论文的中英文摘要、下期题目预告、读者论坛等,申请了编辑部专有的电子邮箱使用至今,还先后首批加入了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1999年,经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批准,取得刊物登载广告的合法经营权,尝试以刊养刊,为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2.2 全面改版期(2000—2005年)
2000年始,本刊从封页、栏目、版式、开本等全面改版,2001年组建海洋地质杂志社,包含《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动态》两刊及研究所图书馆,行政上与研究所的研究处室并列。
2.2.1 栏目设置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涵盖海洋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体现海洋地质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学术性、学科分布、地域性和作者群等因素。在栏目的设置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凸现重点栏目。同时,从2000年第1期始,开辟的栏目主要有《院士论坛(不定期)》、《沉积与环境》、《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古海洋与年代地质》、《油气与矿产》、《第四纪地质》、《综述与评述》、《技术方法》、《ODP快讯》等。事实证明,新栏目为汇聚各分支学科的撰稿人提供了好的平台,是刊物形成鲜明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
好的栏目由优质稿件彰显。在征稿上,加强与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的联系,尤其加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密切合作。2001年始,先后开展了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古海洋》、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第四纪地质》、与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球化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在《地球物理》栏目的合作,加快并扩充了原创性、前沿性研究论文的刊载,从而增加了刊物的影响力。
2.2.2 审稿队伍建设
注重和加强审稿队伍的建设,是维持期刊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可靠保障,一个能驾驭本行业研究水平的编委会,是期刊品牌建设的基石。2001年11月,海洋地质杂志社成立并组建了第四届编辑委员会(35位),设立了以院士为核心,由资深学者组成的学术顾问委员会(14位),还组建了学术专家委员会(25位,称为第二梯队)。以编委为核心建立的、实力雄厚的审稿队伍,对期刊学术质量的控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2.3 市场营销
科技期刊除具有科学价值外,还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无论学术类期刊还是技术类期刊,都应努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一般科技期刊而言,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收取一定的发表费,而登载广告最突出体现了名刊的商业化行为[3]。2000年,本刊开始经营广告,根据专业面窄、读者群覆盖作者群的特点,开展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科研仪器厂商为重点的广告业务,历经探索,艰苦努力,登载的广告既起到了对客户的宣传作用,又与期刊内容相映生辉,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2.4 集团化发展
国外科技期刊常归属大型出版集团,运作方式完全企业化,以争取最大的利润为经营目的。除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出版社外,国外非赢利性的大学出版社、政府和社团出版机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则更多地考虑学术、文化积累和为政府部门、所属社团提供出版服务。出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科技期刊多各自为政,规模小、实力单薄,质量好的稿件分散刊载,刊物的学术水平难以提高。要根本改变现状,就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走集团化、集约化的道路[4]。根据对国内大型出版社调研的基础上,本刊2000年加入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中心,获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冠名权,期刊出版中心负责年终审读、刊物网站和书展的宣传及部分发行任务,在对外扩大宣传、汲取先进办刊经验上获得不少裨益。
2.2.5 取得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2001年始,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1000),影响因子也在上升:2004年最高为0.773,2005年以来,稳定在0.6左右,5年影响因子2007年达到1.076。本刊被国内外近20家文摘、数据库检索和收录(如《中国地质文摘》、《海洋文摘》、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英国《地质文摘》、美国《地质文献目录及索引》等文摘,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数据库,世界约60家海洋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图书馆),并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地质学核心期刊、中国海洋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等。本刊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6年、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连续五届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
2.3 发展期(2006—今)
2006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机构调整,所图书馆归并信息室,海洋地质杂志社(两刊)仍为独立处室,但与信息室一起归为科研支撑部门。
期刊的质量很大程度上由登载论文的数量决定的。本刊以季刊形式出版,已远远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对信息量的需求,2006年开始改为双月刊,2008年所用纸张由80g双胶改为115g铜版纸彩色印刷,现每期刊载论文19篇,150页,发行1000册。另外,2008年,刊物加入CrossRef在中国的注册代理机构——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中心的数字对象标识符(DOI)系统。2010年始,编辑部启用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设计制作的“中国知网”科技期刊采编平台。
3 谋求新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时期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报刊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应推进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国非时政类报刊事业法人单位转制为企业;到‘十二五’末,整合教育、科技等优秀期刊组建3~5家大型专业出版集团,建设20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学术期刊;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减少5000家。”这些文件为科技期刊新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和具体的路线图,同时对大部分科技期刊来言,已到了必须改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挑战与机遇并存。结合上述办刊实践,对科技期刊发展方式的转变论述如下。
3.1 集团化运作
近年来,我国各出版集团的相继成立,这是集成资源和资本,应对国外出版集团激烈竞争的重要举措。2002年4月9日,中国出版集团在北京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进行集团化改革政策在出版业的具体实施。我国也同样涌现出以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拥有一批精品期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期刊经营团体。我们应借鉴国外优秀期刊的营运经验,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达到规模和资本经营。在“十二五”时期组建3~5家大型科技期刊专业出版集团,这有利于改变学科间或同一学科各自为政办刊,规模小,实力单薄,刊物的学术水平难以提高的现状。
(1)科技期刊集团化的运作应彻底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给予在刊号申请、相关期刊合并等的自主权。根据国外经验,大型出版集团的赢利除不断推出新刊外,以相近内容期刊的整合来扩大发行量,也是很见成效的做法之一。哈特出版公司(Hart Publication)的《石油工程》(《Hart’s E & P》)就是由《国际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 International》)、《石油和天然气世界》(《Hart’s Oil and Gas World》)和《欧洲石油》(《Euroil》)这三种杂志整合而来。
(2)给予科技期刊与大型出版集团之间双向选择的权力,鼓励研究所、企业(包括大学与医学相关专业期刊)主办的科技期刊加入出版集团,并在行政管理上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使期刊逐步向人事、工资待遇完全归属出版集团过渡,改变目前形式上组合的现状。
(3)支持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立足国内,将中文科技期刊做强做大,并开拓海外市场,通过独资、合资、兼并、建立分部等多种形式发展,并争取在10~15年内有几家科技期刊出版集团进入世界大型出版集团之列。
3.2 评价机制保障
2001年11月,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了“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1月,中宣部、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第2届国家期刊奖的获奖名单;体现了国家政策扶持和导向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国家采取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支持这些期刊做大做强。同时,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6项加大调控力度和优惠扶持政策中,第4项明确提出要考虑设立权威期刊质量认证机构。根据国外的一些名刊大刊的发展经验来看,它们需要权威机构的质量认证;获得这种认证,期刊才具有权威性。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已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而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基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研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较有代表性,它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结构合理的客观评价功能,其优点为采用了“德尔菲调查”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该领域有影响的专家进行德菲尔调查,利用计算机将专家们的意见进行集中分析、统计处理,计算出各级权重和合成权重,对每种期刊的各项指标的隶属度加权求和,即得到该期刊的总得分。应该说,这对期刊的评价有了一种定量的科学标准。
(1)选择定量指标,实行动态评价机制。引文量、影响因子和即时性最能反映期刊质量与期刊存在受到读者关注的程度,这是在1972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加菲尔德最早提出。据对国家科技部(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期刊工程)2008年评价期刊的指标调查结果,科技期刊编辑对学术质量评价指标的认可程度较高的依次为:总被引频次(74.6%)、影响因子(70.4%)、他引总引比(47.9%)、基金论文比(45.1%);国际竞争力指标认可程度略低,仅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认可度过半数(70.4%);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认可度过半指标较多:期刊品牌影响力(69.0%)、主创人员开拓能力(67.6%)、编辑出版质量(59.2%)[5]。这些指标均可作为期刊质量评价的筛选依据。期刊的评定应采取动态管理模式,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定,形成能上能下机制,淘汰不合格期刊。
(2)加大专家评审权重,引入同行评议。期刊的评价除权威机构的质量认证外,专家的评审应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行业专家对期刊整体刊载文章的学术水平、创新性和科学性最有甄别力。《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建立的专家评审网站,参加评审的专家队伍已增加到近2000人,为各学科期刊的准确与公平评审值得借鉴。同时,引入科技期刊编辑介入期刊的同行评议,有助于对编辑出版质量、选题策划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内容等更为专业的评定。
3.3 分级管理 渐进发展
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虽有物化的形态,使用价值却来自其精神产品的质量,即所包含的智力水平组成了使用价值的基础,它必须与其他社会活动相互作用才能显现自身的价值。科技期刊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达不到相应规模,还不能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现阶段国家应作为主要投资者直接经营科技期刊业,因为科技期刊业的发展无疑会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促进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提高。
(1)期刊经过学术质量评价指标、专家评审和同行审议后,建议分为三级进行管理:一级为精品期刊,二级为优秀期刊,三级为合格期刊。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例,在排名本学科前1/5期刊中遴选出20种作为精品期刊,这些期刊代表国家最高学术水平,必须走向国际,应走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道路。优秀期刊在排名本学科前3/5期刊中遴选,这类期刊数量众多,代表了我国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鼓励加入大型出版集团,鼓励走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道路,允许科研机构、学会、高校进行政策和经费的扶持。合格期刊为前两种期刊之外、那些少量(约占总量的1/5)且学术水平低的期刊,应全部纳入经营性文化产业,转企改制,走市场化的道路。
(2)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科技期刊除有赖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外,必须不断地满足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读者在媒体门类、品种、功能、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增长的要求,因此其产业经济、技术支持、产品结构和人才队伍结构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势在必行。在分级评价和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应对各级别科技学术期刊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发展战略,进行差异化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发达国家许多大型出版公司下属的分公司起初都不过是一个编辑部门而已,它们的发展壮大乃至最后独立为子公司的同时也促进了公司的飞跃。我们应借鉴国际出版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结合国情在产业的组织与功能建构方面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在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中,登载论文的引文率的内涵以及名刊的剖析与比较,都是科学分析和研究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的发展经历了目标确立与建设期、全面改版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它是社会发展和贯彻新闻出版总署发展战略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总结本刊办刊实践,面对当今文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科技期刊走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期刊评价机制,结合国情制订分级管理、差异化发展战略,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应该是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2]张光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论文分支学科分布的统计及几点启迪[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1):116-122.
[3]张光威.名刊剖析与思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1):113-115.
[4]张光威.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策[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关卫屏,游苏宁,石朝云,等.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分级评价及管理机制探讨[J].编辑学报,2012,24(2):103-107.
作者简介
张光威(1957—),男,硕士,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杂志社,编审,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学与海洋地质学研究。通信地址:青岛市福州南路62号(邮编:266071)。电话:0532-85755823。电子邮箱:hydz77@sohu.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