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赛洛特paroxetine,seroraT),是目前最强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SRIs)之一,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与目前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疗效相当,而不良反应则明显比阿米替林轻而少见。鉴于帕罗西汀引起嗜睡和失眠,根据国内不少文献报道,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比较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为进一步评价这些结果的差异,对此作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文献检索:从《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通过期刊类别和论文题目关键词收集的研究资料,同时还查阅了相关的专著。
(2)文献入选标准:研究按以下标准①国内医学公开发表的专业期刊;②年限为1997年1月到2002年12月;③研究设计是关于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的成组对比研究;④临床情况入选患者年龄为18-75岁,性别不限,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Ⅱ)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1项版本前17项,总分≥18分,均排除有严重或慢性躯体疾病及癫等器质性疾病史者,两药均口服有效剂量,疗程6周,药物疗效均以量表反映,并有不良反应发生率或具体例数报告,治疗前治疗后资料包括HAMD量表,不良反应量表(TESS)等。
(3)方法:按Peto法的固定效应模型,设有k个具有相同研究目的的研究结果,第i个研究(i=1,2,…k),有Ni个研究对象,试验组人数为ni,总事件发生数为di,试验组事件发生数为Oi,试验组期望发生数(理论数)为Ei,Ei=(ni/NI)*d;(Oi-EI)的方差为Vi,Vi=Ei*[(Ni-ni)/Ni]*[(Ni-D)/(Ni-1)]。
两组综合比较时的总体显著性检验则为X2=[∑(Oi-Ei)]2/∑Vi,k个研究合并OR的计算公式OR=exp[∑(Oi-Ei)/∑Vi],它是反映效应大小的测量指标,其意义同病因学中的比值比。
2.结果
(1)检索结果:根据文献的入选标准,收集《临床精神病学》《四川精神卫生》《中国临床药理学》《医药导报》等杂志,共收集论文10篇。具体情况及原始资料见表11-17。
表11-17 10项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致失眠或嗜睡的对照比较研究资料
(1)Par=Paroxetine(帕罗西汀);(2)Ami=Amitriptyline(阿米替林)
考虑表11-17两组中许多的分子为零,先合并分子为零或理论数小于5的研究,将原序列1、2、3、4、5合并为第1项,原序列6、7、8、9合并为第2项,原序列的第10项单列为第3项(表11-18)。
表11-18 10项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致失眠或嗜睡的对照比较研究合并后资料
(1)Par=Paroxetine(帕罗西汀);(2)Ami=Amitriptyline(阿米替林)
(2)统计结果:齐性检验。(致嗜睡研究)Q=∑[(Oi-Ei)2/V i]-[∑(Oi-Ei)]2/∑V i=33.47-21.332/13.85=0.62;df=4,因X2(0.05,4)=9.49,故Q<X2(0.05,4),P>0.05;(致失眠研究)Q=∑[(Oi-Ei)2/V i]-[∑(Oi-Ei)]2/∑V i=3.62-4.082/6.4=1.02;df=4,同理,P>0.05。
表明10项研究合并成3项后,齐性一致,可合并计算。
合并后各组的d、Ei、Oi-Ei及Vi值(表11-19;表11-20)。
表11-19 10项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致嗜睡研究合并后的Meta分析结果
表11-20 10项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致失眠研究合并后的Meta分析结果
致嗜睡研究:X2=[∑(Oi-Ei)]2/∑Vi=21.332/13.85=32.85,df=1,因X2(0.005,1)=7.88,故X2>X2(0.005,1),P<0.005,表明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致嗜睡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OR=exp[∑(Oi-Ei)/∑Vi]=exp(-21.33/13.85)=1/4.66,表明帕罗西汀致嗜睡的几率是阿米替林的1/4.66倍。
致失眠研究:X2=[∑(Oi-Ei)]2/∑Vi=4.082/6.40=2.60,df=1,因X2(0.05,1)=3.84,故X2<X2(0.05,1),P>0.05,表明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致失眠的差异无显著性。
OR=exp[∑(Oi-Ei)/∑Vi]=exp(4.08/6.4)=1.89,表明帕罗西汀致失眠的几率是阿米替林的1.89倍。但X2值<3.84,所以该OR值1.89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抑郁症的发病人数呈逐渐上升的态势,患者睡眠异常,既是抑郁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症状,又是抗抑郁药物的一个常见不良反应,如何鉴别是临床医生诊断的一个关键。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是目前临床治疗抑郁症有效而常用的药物,但对睡眠均有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报道明显不一致。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这些资料进行Meta分析,以便正确认识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对睡眠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
本文通过Peto模型的研究发现: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引起嗜睡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32.85,P<0.005),阿米替林引起嗜睡的几率是帕罗西汀的4.66倍。这一结果有一定理由说明阿米替林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引起嗜睡是可靠的、明显的,与专著的叙述一致,可纠正个别报道的偏差。同时,帕罗西汀引起失眠与阿米替林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2.60,P>0.05),尽管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多,为阿米替林的1.89倍,但无统计学意义。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是收集的文献均是已发表的国内正式期刊的医学论文,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对被排除的试验没有记录等,研究的局限性是显然的。但本文研究的可靠性则是主要的:①不仅通过网上的文献检索,还查阅相关的专著,请教有关专家,详细列出要进行分析的试验,对分子为零或理论数小于5的研究先进行合并处理;②有严格的纳入标准,包括患者的特征,诊断和治疗概况,内容均为成组对比研究,可避免选择偏倚;③使用公认的合并方法。
阿米替林在临床常规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引起的嗜睡在服药后何时表现最明显,值得进一步观察;帕罗西汀确实也有嗜睡或失眠的现象,且可减少总REM睡眠,是否在缩短睡眠时间的同时,出现深睡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Alberti KG,MM Zimmet.PZ for the WHO consutation.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 licationpart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M].Diabetic Medicine,1998,539-553
[2]金卫东,赵汉清.氯氮平的安全性:再论白细胞监控方案.四川精神卫生,2001,14(2):122-123
[3]金卫东,施建安,苏宗荣,等.氯氮平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对照研究国内文献Meta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9(2):65-68
[4]金卫东,纪菊英,苏宗荣,等.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的Meta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30-32
[5]金卫东,钱敏才,胡纪明,等.文拉法辛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副作用的循证医学研究.循证医学,2003,3(4):215-218
[6]金卫东,徐乐平,苏宗荣,等.维思通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研究的Mata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1,14(2):78-81
[7]陈正昕,王鹤秋,金卫东.米氮平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抑郁症引起性功能障碍国内文献Meta分析.中华男科学杂志,2008,14(10):896-899
[8]沈莹,邢葆平,金卫东.米氮平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引起性功能障碍Meta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8,21(2):95-97
[9]俞朝阳.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致嗜睡和失眠的Meta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6):304-3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