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九大问题述评

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九大问题述评

时间:2023-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总体上来看,学界有关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不均衡,没有形成有机的研究系统,这与我国正处于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初期的发展进程是相符的。
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九大问题述评_论文集

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九大问题述评

舒 干

(长江大学期刊社,荆州 434023)

摘 要: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在转企改制背景下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该文认为存在九大问题:一是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政策法规如何调整;二是科技期刊转企后赢利模式如何转变;三是科技期刊集团化如何发展;四是科技期刊转企后内部人员如何管理;五是科技期刊如何与大众媒体协同发展;六是科技期刊转企后运营效果如何评价;七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如何发展;八是科技期刊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九是高校科技期刊可否分类运营管理。科技期刊由于具有学术性和公益性强的特点,在面对出版体制改革的挑战时面临着许多矛盾。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

关键词:中国;科技期刊;转企改制;运营模式;发展战略;问题;述评

Title:Study on Nine Issues of Opera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tech Periodicals under Organizational System Reformation Background

Abstract:For the opera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sci-tech periodic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reformation,there are nine existing issues:First,how to consummat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f sci-tech periodicals;Second,how to alter profit mode of sci-tech periodicals after the reformation;Third,how to form collectivization development of sci-tech periodicals;Fourth,how to manage staff of sci-tech periodicals after organizational system reformation;Fifth,how to carry out co-development of sci-tech periodicals with media;Sixth,how to evaluate their operational effect;Seventh,how to digitalize their publishing system;Eighth,how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China’s sci-tech periodicals;Ninth,how to develop their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Because China’s sci-tech periodicals have academic nature and the property of public welfare,therefore they face many obstacles in their systematical reformation,the study of opera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tech periodicals is at the stage.

Key Words:China’s sci-tech periodicals;organizational system reformation;operation mode;development strategy;issues;study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和信息载体的重要媒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衡量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推动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年来,党的十七大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国新闻出版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各省加紧制定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为先头的改革时间表,有关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议题也提上日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界定了公益性出版事业和经营性出版产业的概念,科技期刊被排除出公益性范畴意味着科技期刊必须经历体制改革的挑战。然而学术性和公益性作为科技期刊的基本属性,要求科技期刊必须保持其独立的学术地位,承担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重任。所以,在出版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如何选择未来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成为学界和业界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源进行整理,笔者发现,除《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以外,有关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文章在其他编辑出版学专业期刊中所占比例很小。而在笔者整理出的与科技期刊有关的文献中,从题目上来看,只有少数论文在题目中明确了“转企改制”的研究背景,并着重阐述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式;从内容上看,即便是关于在改革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方式的研究,学者也多将眼光集中于科技期刊集团化、数字化等热点话题(研究文献所占比重分别为20.0%、28.9%),关于转企后政策法规的变化与完善、科技期刊赢利模式的选择、科技期刊经济效益评价等问题的探讨十分有限。总体上来看,学界有关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不均衡,没有形成有机的研究系统,这与我国正处于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初期的发展进程是相符的。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在转企改制背景下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存在九大问题,下面分别加以述评。

1 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政策法规如何调整

在笔者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中,学界关于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政策法规的完善研究力度有限,有关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的政策法规变化多见于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文件。

从制定政策法规方面来看,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报刊业“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指出,要建立完善法规体系,严格执行《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报刊评估退出实施办法》等,并根据报刊业发展管理的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

从完善扶持政策方面来看,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报刊业“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政府部门将继续执行“十一五”时期国家支持报刊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设立国家学术期刊发展专项资金,争取优惠税收政策,大力扶持学术期刊发展。

从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来看,新闻出版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报刊单位评估制度和准入退出机制,并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2]。同时,学界关于科技期刊的创办中审批制和登记制的矛盾也有深入的探究。例如赵文义和张积玉认为,学术期刊的创办应该采取登记制,并从学术期刊话语权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论证[3]

总之,现行的政策法规不完全适应科技期刊的转企改制,如何调整值得探索和研究。

2 科技期刊转企后赢利模式如何转变

虽然学者们已经认识到转企改制必然意味着科技期刊赢利模式的调整,但是学界关于科技期刊转企后赢利模式的探索还比较保守,除了可供参考的文献数量较少之外,关于科技期刊新赢利模式的创想也较为单一。刘振海[4]在《“三次售卖”理论在〈中医杂志〉营销中的实践》一文中指出,随着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进行,“以市场为中心开展的期刊经营已经成为科技期刊业的必然趋势。”传统的仅靠“卖内容”(发行)和“卖读者”(广告)的期刊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卖品牌”(经营)应当成为科技期刊市场化、产业化的新赢利模式。

此外,版面费作为科技期刊经营中的特殊现象,在转企改制背景下,学界对此有相关思考。刘英[5]认为,全面取缔版面费的提法过于武断,收取版面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有利于解决科技刊物的办刊经费,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科研经费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版面费这一“国际惯例”,现在要做的是使版面费收取合理透明化,敦促出版管理部门尽快制定有关论文版面费收取的标准和法规,为不同类型的刊物制订不同的标准。

现在的问题是,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科技期刊的经营面临内部艰难发展和外部限制发展的境地,转企改制后赢利模式如何调整,需要从合理合法上进行探索。

3 科技期刊集团化如何发展

科技期刊集团化是有关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笔者所收集的文献资源中,有关科技期刊集团化的研究文献占了20.0%。学者们从科技期刊集团化的必要性、结构整合方式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因体制、机制的弊端,难以适应这种大发展的需求,面临着经营的瓶颈。科技期刊大多依靠主办单位资助和收取版面费等单一办刊经营方式,可经营性十分有限,难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6,7];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指挥棒作用,导致大量优质稿源流失,加上数据库独家协议的威胁,潜在地制约了科技期刊科技知识信息的传播范围,导致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式微[8];科技期刊数量虽多,但是规模有限,同质化,以高校学报为主的科技期刊办刊方向分散,专业化力度有限[9]。以上问题使得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弱、小、散”的局面,迫切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创建集团化优势。

关于科技期刊集团化的方式,学者们也作出了许多设想。关于推进高校学报改革进程,冯民等学者从学报与高校的关系出发设想了多种高校学报的经营方式,并最终认为在不与高校脱离的前提下实行高校联合办刊是最有利的发展模式[10]而王士忠等则针对高校科技期刊不同的发展状况进行不同的集合指导[6]。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张品纯等学者则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为例来探讨如何培育学科期刊集群,主要从期刊主办、主管单位和出版单位的转变来进行期刊集群的建立[11]。刘冰通过借鉴国外科技出版集团的经验,主张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强化专业优势和期刊集群[12]。此外,还有学者提出“虚拟化集团”设想,以规避体制阻力,保持各层次交流的作用[13]

现在的问题是,今后科技期刊集团化到底如何发展?所谓科技期刊集团化,必须要有两家期刊以上,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条件集团化。如果期刊只有一家,比如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就只有一家,如何集团化?去和谁集团化?所以,科技期刊集团化不能一概而论,只能慢慢来;条件成熟的可以搞,而且一定要搞好。

4 科技期刊转企后内部人员如何管理

在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过程中,内部人员管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如何保证内部人员的和谐发展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从作者角度来看,陈翔认为作者队伍是构建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要坚持公平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自律性原则,并以突出人性化服务为重点来组建作者队伍[14]。但是,有学者则坚持编辑人才才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根本[9],而且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科技期刊还面临着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编辑人才的需求[15]

在转企改制的大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解决科技期刊内部利益分配问题则是进行期刊出版单位转企的基础。刘庆楚把“和谐”观念引入出版单位,认为“利益分配上的‘和谐’才是最根本的‘和谐’”,要坚持公平正义为核心,着力解决出版单位收入差距问题[16]

现在的问题是,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内部人员如何管理?首先,期刊转企改制后的效益如何,是是否留住人才的关键。其次,既然期刊转企了,编辑就可以“跳槽”。然而,从科技期刊的连续性出版物性质来看,它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编辑队伍来保障正常的编辑出版业务,否则难以运作。

5 科技期刊如何与大众媒体协同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同样作为信息知识传播的渠道,大众媒体必然在其信息传播时效、信息接收门槛上对科技期刊的生存产生威胁;从英杰芬格规则的制定开始,学界就开始探讨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的关系。然而随着报刊体制改革步伐的加紧,利用大众媒体的优势从外部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进行舆论助推再次回归学界讨论热点。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为了“推动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表研究成果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建设科学技术原创成果与传媒的沟通机制,提高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从2007年1月起建立了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定期(每月一次)组织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适时发布科技新闻[17]。与此同时,国际主流科技期刊在线发布、举办新闻发布会等一些成功的新闻政策也激励我国科技期刊加紧引进新闻发布机制[18]

现在的问题是,科技期刊同样作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路线上用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因特网、手持电子设备等诸多形式),如何开发或引进新闻发布机制,建立自己的新闻发布体系,为在转企改制背景下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服务。从目前的情况看,科技期刊实施了责任编辑证,但该证不具备新闻采访功能,跟新闻发布机制似乎没有关系。因此,科技期刊能否建立新闻发布机制还是个问题。

6 科技期刊转企后运营效果如何评价

科技期刊运营效果的评价体系一直是科技期刊研究中的主线之一。关于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期刊分类、学术不端检测等问题的研究文献在笔者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也占了不小的比重。

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的评价从结果上看主要存在两类:一类是将所有被评价的期刊进行分类,如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刊源与非刊源等;另一类是给出所有被评价期刊的评价数据并不进行分类,如各种年度引证报告等。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其评价结果更新时间较长,很难做到每年更新;其次是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公正性缺乏理性支持与监督。所以学界开始呼吁引入同行专家评价作为科技期刊的分类标准[3]

从科技期刊的定量评价指标方面来看,传统的影响因子等主要计量指标评价期刊质量过程中受期刊的出版周期和发表时滞、引用行为的不确定性、期刊载文量、两年数据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影响开始出现很多问题,人们一直考虑如何对其进行改进。因此有学者提出增加5年影响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和基于特征因子的测度指标——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这三个指标作为对影响因子的完善和补充[19],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增加权威引子和综合评价总分来推动更加科学的期刊综合评价体系[8]。此外,通过对科技期刊进行零被引文率的反向评价也可以弥补影响因子评价指标的不足[20]

同时,学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学术不端问题进行了研究。李靖波和厉亚从理论上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了分析,细致阐述了学术不端的内涵、类别、产生根源和治理方式[21],并且在学术不端问题的防范过程中也提出了对编辑职业素养的要求[22]。从实践来看,学者靖华则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使用效果中入手,指出清华大学研发的AMLC检测系统在检索语言、检索时效、数据库的引用、智力性因素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23]。还有学者从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比较出发,指出国内检测系统存在的缺陷[24]

现在的问题是,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运营效果如何评价?以上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前的评价指标、期刊分类、学术不端检测等评价体系是否适合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运营效果评价?笔者认为,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的运营效果,首先还是要看其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这里的社会效益讲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不是只为了作者提职称、读学位发稿;而经济效益讲求的是合理合法的经营,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两点很不容易,因为这不光是科技期刊本身的事,最主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期刊经营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对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后的运营效果进行评价。

7 科技期刊数字化如何发展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既是期刊业界转型的主要趋势,也是学界研究是重点之一。在笔者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中,涉及数字化、数字出版的研究文献就达到了13篇,约占28.9%。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研究可以分为数字平台建立和数字出版赢利模式、运营模式探索两个部分。

7.1 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建立

学界对于科技期刊数字平台的研究呈现出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即科技期刊自主建立网络平台和专业集群网站平台[25,26]。例如,刘德顺就认为学术出版推广平台可以分为自建平台、半自建平台和搭载平台[7]

而从期刊网络平台功能建设来看,期刊自主建设网络平台可以将传统科技期刊的信息服务进行拓展和延伸,开发新型的知识服务平台,通过知识路径、树形查找、知识拓扑、作者拓扑、新兴热点、作者检索等多个功能模块,为用户建立一个专业知识高效创新、传递与共享的学习型平台[28]。还有学者建议通过借鉴国外知名科技期刊全媒体的出版模式,如Nature模式、BMJ模式,来深度拓展我国科技期刊自主建设网络平台的功能[29]。何素清等学者还从网络期刊的论文提前发表、强大的检索功能、扩展与相关信息链接、重点论文跟踪与管理、编读互动、论文支撑信息利用、在线投稿与稿件跟踪、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讨论了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特殊服务与功能的发掘与利用[30]

科技期刊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所以与之相适应,如何建立专业集群网络平台也是学者们探讨的焦点。邓晓群等学者认为,走联合之路、建立专业化的“一专多能”科技期刊网络学术平台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实现在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期刊展示与传播、新闻和信息导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的诉求[31]。此外,陈新贵等学者还以材料类期刊为例,详细介绍了材料类期刊网的建设与实践,细致阐述了建设科技期刊专业集群网络平台的意义、可行性、网站的功能设置及实现[32]

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自建平台、半自建平台和搭载平台,还是专业集群网络平台,在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前就没有完全建好,有的甚至没有建立,那么转企改制后如何建设,涉及的专业问题、技术问题会更多。

7.2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和运营模式

科技期刊数字化研究的发展推动着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的探索,学界关于科技期刊如何在数字平台上完善赢利模式,开拓数字平台运营方式已有许多论述。

程维红等学者对数字出版进行了深入阐述,认为数字出版产业链是实现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并明确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成。面对数字出版与传播快速发展的形式下,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增值的中心将向数字内容提供商倾斜;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也要在内容赢利和广告赢利等传统赢利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数据库平台与自建网站等服务赢利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3]。还有学者提出许多数字出版赢利创新策略:建立网络发行渠道,联手打造图书期刊发行网;产业链定位和提升;不断地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出版利润;按照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实现读者价值最大化;开展培训服务;创新管理模式;打造高水平的产业人才队伍[34]。陈丹等学者还提出了内容产品主导的创新模式、知识增值服务主导的创新模式、版权运营主导的创新模式、设备生产商主导的“内容+终端”创新模式等创新产业模式[35]

在笔者收集的文献资料中,还有许多文献着眼于研究优先数字出版这一新型科技期刊数字运营模式。陈世华和韩翠丽在《优先数字出版形态浅析》一文中对优先数字出版的概念、表现形态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分析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集成平台、学术期刊自助优先数字出版这两种形态[36]]。张春军和董凯则在《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中解析了优先数字出版对科技期刊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快出版速度,缩短时滞;形成作者与科技期刊社共赢的良性循环;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促进科技期刊快速转型[37]]。

其实,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的期刊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和运营模式相当好。现在的问题是,国内这三大数字出版集团的赢利模式和运营模式是否适合单个转企改制后的科技期刊。事实上,科技期刊的转企改制,目的就是为了赢利,当然首先是要将期刊数字化出版运营好。因此,还需要加快探索适合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和运营模式。

8 科技期刊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国际影响力、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期刊界同仁的共识。在转企改制背景下,学界也逐渐意识到科技期刊需要面向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丁左奇等学者认为,国内期刊提高国际化程度的策略和途径主要有:出版语言国际化、作者国际化、编委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读者国际化、国际合作、采用国际公认的稿件处理系统(Scholar One Manuscript)[38]。王维朗等学者认为除以上途径外,还要加强期刊文献的推送服务,积极承办参加国际重要会议,创造条件建立独立网站及实现开放存取,更新编辑的国际化思维等[39]。除了从科技期刊内容质量角度进行国际化,还有学者从期刊编排、版权关系、出版发行等期刊发展外部因素上进行国际化[40]

现在的问题是,科技期刊提高国际竞争力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比如出版语言国际化、作者国际化、编委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读者国际化、国际合作、采用国际公认的稿件处理系统,哪一项都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首先,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国际化水平,才能有条件、有资格开展上述工作。因此,不是所有科技期刊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有些科技期刊首先要提高国内竞争力,只有那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才有能力去提高国际竞争力。

9 高校科技期刊可否分类运营管理

虽然学界不乏有关转企改制后科技期刊运营管理的研究文献,但是多是从宏观角度上对科技期刊进行的研究;从科技期刊分类角度出发,对五类期刊各自分类运营管理的研究文献在笔者的文献检索范围内十分有限,主要集中于高校科技期刊类别。

面对出版体制改革的大发展背景,高校科技期刊如何转型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许多学者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受制于高校学科分类过于分散的影响,导致其缺少特定专业的受众,所以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需要向“集中专业,分科出版”的方向发展。还有学者针对高校科技期刊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高校主办期刊转型要在不脱离高校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办刊,建立“刊群”是最好的选择[41]。但是,翁贞林则对高校科技期刊集团化持反对态度,他认为高校科技期刊不仅具备一般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还具有学术展示、学术研究引导、学术规范示范、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学术新人培训、学术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所以高校科技期刊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对其进行专业化改革的观点值得商榷,“集团化、集约化、市场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也不是学术期刊的最佳选择[42]

现在的问题是,高校科技期刊分类运营管理确实困难。因为现在的高校科技期刊绝大部分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对这些期刊没有办法进行分类运营管理。只有对高校科技期刊进行转企改制,并且将综合性学术期刊转换为专业性学术期刊,那么才能进行分类运营管理。

10 九大问题述评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之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已经逐步完成了体制改革的重任,将改革的大旗交给了报刊出版单位。科技期刊由于具有学术性和公益性强的特点,使其在面对出版体制改革的挑战时面临着许多矛盾。从笔者所进行的文献整理来看,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研究着力点不平衡是最大的研究缺陷,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学界关于科技期刊转企后赢利模式转变的研究相对单一,缺少多维思考。一方面,没有将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赢利模式结合起来,多数学者的研究前提还是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另一方面,缺少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资本运营的创见。转企改制的目的就是使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转企之后科技期刊必然要进行直接的资本运作。但是对此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在笔者收集的文献资源中只有《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一文提出借鉴国际科技出版集团的资本运作的经验,进行并购,扩大集团优势。

(2)通过笔者的分析整理可以看出,学界关于科技期刊运营状况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多是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缺乏从经济效益角度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这与我国科技期刊经营能力有限的现状相适应,但是在转企改制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学界迫切需要加紧制定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规范、激励、引导科技期刊转企后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

(3)从科技期刊转企后内部管理的研究来看,笔者整理的相关文献资料数量较少,且多集中在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等问题上,关于转企后人员安置、资源分配、薪酬待遇等基础性问题缺少研究力度。

(4)虽然科技期刊集团化、数字化是研究的热点,学界已有许多关于集团化、数字化发展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发展模式的研究,但是在笔者收集的文献资料中,缺少根据不同科技期刊类别进行的相应发展规划。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转企改制是报刊体制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如何平稳实现科技期刊转型,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强化科技期刊市场经营能力是学界和业界共同面对的课题。体制改革形势的强劲必然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课题的研究队伍之中。

参考文献

[1]赵茜.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分析[J].中国出版,2011(6下).

[2]柳斌杰.认真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全面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J].中国出版,2011(8上).

[3]赵文义,张积玉.学术期刊的创办和退出机制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8).

[4]刘振海.“三次售卖”理论在《中医杂志》营销中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5]刘英.学术期刊乱象治理的瓶颈与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1(8).

[6]隅人.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散点观察[J].编辑学报,2011(1).

[7]王士忠,等.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及其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8]刘冰,等.理性看待评价指标,优质发展科技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9]赵茜.提高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11(8下).

[10]冯民,等.推进高校学报改革首推应为联合办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11]张品纯,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创新探索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12]刘冰,等.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13]袁泽轶,等.组建海洋科技期刊虚拟集团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1(8).

[14]陈翔.科技期刊构建核心竞争力中作者队伍的组建原则与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15]严晨.从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看数字媒体教育导向[J].科技与出版,2011(7).

[16]刘庆楚.出版企业和谐建设之我见[J].科技与出版,2011(7).

[17]张品纯,等.“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18]孔朝霞,等.国际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及引入我国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19]陈振英.JCR在TOP期刊评价中的实证分析[J].中国出版,2011(7下).

[20]刘雪力,等.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率及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21]李靖波,等.学术不端:内涵、类别、根源与治理[J].科技与出版,2011(8).

[22]谢燕,等.从防范学术不端论文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23]靖华.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使用中的体会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1(7).

[24]张旻浩,等.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25]沈元勤.传统科技出版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J].出版参考,2011(Z1).

[26]赵集中.集约化运营要靠平台[J].出版发行研究,2011(8).

[27]刘德顺.学术出版推广平台的开发[J].出版参考,2011(Z1).

[28]任艳青.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系统——以《自动化学报》知识服务平台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29]江琪琪,等.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例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实行全媒体出版的可能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30]何素清.科技期刊网络出版特殊功能服务的发掘与利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31]邓晓群,等.搭建“一专多能”科技期刊网络学术平台的设想[J].出版发行研究,2011(8).

[32]陈新贵.材料类期刊集群网络出版平台——材料期刊网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33]程维红.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专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究,2011,22(4).

[34]徐新华.数字出版视角下的出版单位赢利创新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2011,22(4).

[35]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创新模式分析与展望[J].中国出版,2011(7上).

[36]陈世华.优先数字出版形态浅析[J].中国出版,2011(8下).

[37]张春军.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1(8).

[38]丁左奇,等.基于Web of Science引证数据分析中国药学期刊的国际化前景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39]王维朗.提升科技期刊国际显示度的途径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40]杜晓宁.《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国际化办刊理念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41]冯民等.推进高校学报改革首推应为联合办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42]翁贞林.高校学报多功能特征与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

作者简介

舒干(1961—),男,长江大学期刊社,副编审,从事期刊编辑出版工作24年。通信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邮编:434023)。电话:0716-8060971,13972151391。电子邮箱:shugan@yangtzeu.ed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