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1.打开萎陷的肺泡,保持肺泡复张,促进肺泡换气。
2.改善通气/血流灌注。
3.通过变化体位,最大限度地增加心肺功能。
4.清除痰液,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
5.治疗及预防肺部并发症。
(二)适用范围
1.肺部器质性病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2.应用辅助通气:人工气道或机械通气。
3.呼吸肌动力障碍:上腹部手术后、低蛋白血症。
4.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呼吸道分泌物产生增多。
5.中枢性的排痰障碍:因昏迷或瘫痪导致咳嗽反射减弱。
(三)操作步骤
1.准备物品:手套、听诊器、吸痰装置一套。
2.向清醒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配合。
3.结合X线胸片、肺部听诊、血气指标、气道力学指标、血氧饱和度等评估患者肺功能状况。
4.根据医嘱进行雾化吸入。
5.协助患者取适宜体位:90°侧卧位或15°~20°斜坡卧位等,充分暴露左(右)腋中线区。
6.开始手法振肺。
(1)肺部触诊:操作者戴手套,立于患者背侧,以双手掌触探肺内分泌物位置;判断患者肺内痰液的部位;评估肺内痰液情况,结合听诊可增加判断的准确性。
(2)振动部位:前后以患者腋前线、腋后线为界,上下以腋窝、肋弓边缘为界。叩击部位:脊柱两侧肺区。
(3)振动方法如下。
①摇振法:操作者用双手掌“握住”患者肺,在患者吸气末呼气初给予手法摇动4~5次。
②推压法:将双手掌放在患者肺部振动区域,在患者吸气末呼气初给予手法推压4~5次。与体位引流共同应用,振动法较叩击法风险性小。
③叩击方法:窝手掌呈碗状,依靠腕部的力量有节奏的叩拍15~20次,促进受压部位分泌物的活动,叩背的顺序是沿着脊柱两侧、由下到上向心性的叩击。与体位引流共同应用效果更好。
7.吸痰,帮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再次进行肺部触诊。
8.变换卧位,进行另一侧手法振肺。
(四)注意事项
1.患者如有下列情况,应禁止或慎用手法振肺。
(1)生命体征不平稳,严重心律失常。
(2)高颅压、严重癫、气胸、急性肺水肿、咯血,高危出血者、哮喘持续状态等。
(3)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未纠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肺脓肿患者要酌情考虑。
2.手法振肺操作时,对自主呼吸的患者要鼓励其深呼吸,对机械通气患者可提高潮气量50~100ml,以利于打开肺泡,增加通气/换气面积。
3.避免叩拍锁骨、前胸及脊椎部,叩击力度以患者无不适感觉为宜,避免损伤。
4.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和生命体征。
5.应注意手法振肺的时机选择,应在支气管镜检查前、气管插管拔管前、气管切开实施前应用,或在呼吸机参数调校前后1h应用,腹膜透析患者应在出水后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