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用穿刺技术

常用穿刺技术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穿刺血管:常选用中路法,将抽取了肝素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上穿刺针,左手示指定点,右手持针,进针方向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平行,穿刺,针尖对准乳头。3.以右侧股静脉穿刺为例,操作者位于病人右侧,用左手示指、中指尖触及股动脉搏动,指示股动脉走向,右手持穿刺针靠近股动脉搏动的内侧进针穿刺股静脉。

一、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是应用特制静脉置管针(套管针)穿刺浅静脉,使塑料管进入静脉,供临床输液、输血及静脉采血用,其特点是置入静脉的塑料管可保留3~7d,既可减轻病人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可较长时间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更方便用药及抢救。

(一)适应证

1.各种疾病需要输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失调。

2.手术治疗需要建立输液、输血、给药通道。

3.外周静脉充盈度好,便于穿刺置管。

(二)用物准备

棉签、皮肤消毒剂(安尔碘)、套管针(不同型号)、输液贴膜、三通管、一次性输液器、止血带、液体。

(三)操作步骤

1.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按常规进行输液排气,连接好三通管。

2.选择血管及套管针型号。一般选择上肢浅静脉,常用20号套管针;也可根据静脉局部条件、输液的目的(手术大小)、病人年龄等需要,进行型号选择。

3.绑好止血带,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直径为6~8cm。

4.检查产品的有效日期及完整性,打开套管针包装,去除针套及输液贴包装。

5.旋转松动外套管,以避免套管与针芯的粘连,影响送管。

6.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拇指与示指握住套管针回血腔两侧(直型)稳定穿刺手势。

7.以15°~30°角进针,直刺静脉,进针速度要慢,以免刺破静脉后壁,同时注意观察回血情况。

8.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穿刺针顺静脉走行继续推进1~2mm,以保证外套管在静脉内。

9.送套管,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注意不要抽出针芯再送外套管,否则将导致置管失败)。

10.松止血带,以左手拇指压住套管和前端静脉,防止溢血;取出针芯,连接输液器。

11.用输液贴固定,调节滴速。

12.记录穿刺日期、开始时间及穿刺者姓名。

13.整理用物,注意针芯不可乱放,应置于硬质容器中做无害化处理。

(四)注意事项

1.操作者应戴手套,尤其是给患有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等)病人穿刺时,以防交叉感染。

2.应选择较柔软、富有弹性且走行较直的静脉,避免选择在上方有静脉瓣的静脉穿刺。

3.禁止在手术同侧肢体及患侧肢体穿刺静脉。

4.提高进针角度(<45°)直刺静脉,缓慢进针及送管,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5.遇静脉显露不明显(病人有肥胖、恶病质、长期输液、病情危重等),穿刺困难,需要触摸血管引导穿刺时,必须严格消毒触摸手指,避免感染。

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一)适应证

特别适用于小儿、外周静脉无法穿刺者。

(二)禁忌证

1.有心肺疾患、缺氧症状、病情危急及出血倾向者禁用。

2.惊厥、抽搐者慎用。

3.头、颈部手术者禁用。

(三)解剖特点

颈外静脉收集面部和耳周围静脉血流,在颈根部回流到锁骨下静脉,容易穿刺插管。

(四)用物准备

与“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相同。

(五)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垂头位,头转向穿刺对侧,选择颈外静脉暴露明显的一侧穿刺。

2.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将静脉隆起处皮肤绷紧,其余四指压迫颈根部,使颈外静脉充盈。

3.右手持套管针(小儿用22G)直刺充盈静脉,针与皮肤呈30°角,见回血后,退针芯,置入套管。

4.连接输液器,固定。

(六)注意事项

1.选择进针点应适当,可先用穿刺针测试角度,再穿刺,避免因进针角度难以调整,造成穿刺失败。

2.穿刺成功后勿拔出针芯,应采用针芯及套管一起送入静脉的方法。

3.连接输液器时,勿直接与三通管相连,以免影响病人头颈部活动;或因头重脚轻,套管被坠出。

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经体表穿刺至相应的静脉,插入各种导管至大血管腔内或心腔,利用其测定各种生理学参数,同时也可为各种治疗提供直接便利通路,是重症病房、大手术时抢救治疗危重病人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适应证

1.外周静脉穿刺困难。

2.需要长期输液治疗。

3.大量、快速扩容通道的建立。

4.危重病人抢救和大手术期行中心静脉压监测。

5.用有刺激性或毒性的药物治疗。

6.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治疗。

(二)禁忌证

1.有广泛上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2.穿刺局部有感染、损伤、肿瘤或血管炎等。

3.有凝血功能障碍。

4.躁动不安病人。

(三)解剖特点

颈内静脉从颅底颈静脉孔内穿出,颈内静脉、颈动脉与迷走神经包裹在颈动脉鞘内,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伴行。

1.上段位于颈内动脉后侧、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内侧。

2.中段位于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外侧,胸锁乳突肌两个头的后方。

3.下段位于颈总动脉前外方,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三角间隙内。

4.末端后方是锁骨下动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和胸膜顶,在该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汇合后右侧进入右头臂静脉,左侧进入左头臂静脉。

5.右胸膜圆顶较左侧低,右侧颈内静脉与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容易穿刺,而且右侧无胸导管,是优先选择的穿刺部位。

(四)用物准备

1.静脉穿刺包1个,内有套管针(成人16G,小儿18G)、穿刺针、扩张器、导引钢丝、深静脉导管1根(双腔或三腔)、消毒用海绵刷、注射器(5ml、10ml各1付)、洞巾、无菌手套、持针器、缝合针(三角)、4号丝线、无菌输液贴(透明)。

2.药品,包括消毒剂(安尔碘等)、生理盐水、肝素生理盐水(500ml生理盐水加肝素1支配制而成)、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

(五)穿刺路径的选择

1.前路法 于颈动脉三角处触及颈总动脉,在旁开0.5~1.0cm处进针,针干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针尖指向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即喉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后面进入颈内静脉。

2.中路法 于距锁骨上缘2~3横指颈总动脉前外侧进针,针干与皮肤冠状面呈30°,紧靠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直指同侧乳头进入颈内静脉。

3.后路法 于距锁骨上缘2~3横指处进针,针干置水平位,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柄上窝,进入颈内静脉。

(六)操作步骤

1.病人去枕、平卧、头后仰,头转向穿刺对侧,必要时肩背部垫高,头呈低位15°~30°。

2.常规消毒,铺洞巾。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为20cm。

3.穿刺点用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4.试穿,用套管针穿刺探明位置、方向和深度,确定进针方法。

5.穿刺血管:常选用中路法,将抽取了肝素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上穿刺针,左手示指定点,右手持针,进针方向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平行,穿刺,针尖对准乳头。

6.边进针边抽回血,进入静脉有突破感,回血通畅,呈暗红色,固定好穿刺针位置,不可移动。

7.旋转取下注射器及穿刺针针芯,压迫穿刺点,防止血液由穿刺针流出。

8.将导引钢丝插入套管针至静脉,退出套管针外套管。

9.插入静脉扩张器扩张皮下或静脉。

10.将导管套在导引钢丝外面,送入静脉后,边退钢丝,边插导管,直到右心房开口处(一般成人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右心房开口处约10cm),退出钢丝。

11.再次回抽血液,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后,连接中心静脉测压装置及输液管道。

12.固定导管,用4号丝线做皮下缝合、固定,再用输液贴覆盖。

(七)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要求,操作者必须戴无菌手套。

2.正确掌握进针深度,进针深度与颈部长短和病人胖瘦有关,一般1.5~3.0cm,肥胖者2~4cm。以针尖不超出锁骨为度,太深易损伤胸膜或穿破其他血管。

3.插入导引钢丝时不能遇到阻力,若有阻力应调整穿刺针位置,包括角度、针尖斜面的方向和深浅等;或再接上注射器回抽血液直至通畅为止。

4.送入导管,注意导管尖端接近穿刺点时,导引钢丝必须伸出导管尾端,用手拿住,右手将导管与钢丝一同部分插入,待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后,再边退钢丝,边插导管。

5.准确掌握置管的长度,一般男性插入13~15cm;女性插入12~14cm;小儿插入5~8cm;若置管过深,易发生心脏压塞。

6.操作中,始终用手指堵住针尾,避免空气进入血管造成空气栓塞,尤其是深吸气进针时,中心静脉压低,很容易造成空气栓塞。

7.有回血,送导管困难,不要急于拔管,可考虑顶于对侧血管壁,调整方向后再进。

8.注意病人体位和局部解剖标志,避免一种进路反复多次穿刺。

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一)适应证

1.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相同。

2.颈内静脉穿刺困难者。

(二)禁忌证

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相同。

(三)解剖特点

1.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骨外侧缘,于前斜角肌的前方跨过第1肋骨,成人长3~4cm,直径1~2cm。

2.静脉在锁骨下内1/3及第1肋骨上走行,在前斜角肌内缘与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分别形成左、右头臂静脉。

3.锁骨下静脉的后侧有胸膜顶。

4.锁骨下静脉正位时最高点在锁骨中点偏内,侧位时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前下方,其间有前斜角肌分隔,成人厚达1.0~1.5cm。

(四)用物准备

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相同。

(五)穿刺路径的选择

1.锁骨下径路 在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1cm处进针。针尖向内偏向头端,针干与平面呈25°~30°,进针3~5cm。

2.锁骨上径路 在胸锁乳突肌和锁骨头外侧缘,锁骨上约1.0cm处进针,针尖与锁骨或矢状切面呈45°,在冠状面针干呈水平或略前偏15°,朝向胸锁关节,进针1.5~2.0cm。

(六)操作步骤

1.选择锁骨下径路穿刺,病人上肢垂于体侧并略外展,头位高15°,肩部垫小枕即可。

2.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铺巾,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3.锁骨下法最常用。右手持连接注射器之穿刺针,保持针与额面平行,左手示指放在胸骨上凹处定位,穿刺针指向内侧稍上方,紧贴在锁骨后,对准胸骨柄上切迹进针,一般进针3~5cm即可抽到回血。

4.抽到回血后,旋转针头,斜面朝向尾侧,固定外套管。

5.拔除针芯,插入导引钢丝及导管等,以后的操作步骤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七)注意事项

1.因解剖学的缘故,操作时易穿破胸膜,更应准确掌握进针位置及角度。

2.因本法并发症较多,出血和血肿不易压迫止血,建议尽量少选用此方法穿刺置管,在其他静脉穿刺困难时选用。

五、股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一)适应证

1.基本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相同。

2.颈部、胸部手术者。

(二)禁忌证

1.下肢、腹部、会阴部手术者。

2.穿刺局部有感染、损伤者。

(三)解剖特点

1.股静脉为下肢最大的静脉,是髂外静脉的延续,在大腿根部腹股沟韧带下方与股动脉同行于股血管鞘内,位于动脉的内侧,外侧为股神经。

2.在腹股沟韧带下1.5~2.0cm处有大隐静脉汇入,即使是在股动脉搏动微弱或摸不到的情况下,也易穿刺成功。

(四)用物准备

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相同。

(五)穿刺路径的选择

1.以腹股沟韧带下方3~4cm,股动脉搏动的内侧作为穿刺点,穿刺针干与腿纵轴平行,与皮肤夹角为30°~45°,针尖指向剑突,进针2~4cm。

2.在休克、心搏呼吸骤停等情况下,股动脉搏动扪不清,可将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的连线分为3等份,股动脉位于中、内1/3段交界处,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1.0~1.5cm处,可在此点下方3cm处进针试穿。

(六)穿刺步骤

1.病人平卧,穿刺侧大腿外展、外旋30°~45°,自然屈膝或不屈膝,不能平卧者可取半卧位。

2.常规消毒、铺巾及做局部麻醉。

3.以右侧股静脉穿刺为例,操作者位于病人右侧,用左手示指、中指尖触及股动脉搏动,指示股动脉走向,右手持穿刺针靠近股动脉搏动的内侧进针穿刺股静脉。

4.抽到回血,固定外套管,退出针芯。

5.插入导引钢丝及导管等,以后步骤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七)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清洁会阴部、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2.穿刺点用透气性无菌薄膜敷贴密封,接头处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裹。

3.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避免污染。

4.留置导管时间不宜太长,建议不要超过72h。

六、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

(一)适应证

1.各类大手术,需要监测动脉压及血气分析者。

2.严重创伤和危重病人手术、救治时。

3.低温麻醉和控制性降压。

(二)解剖特点

腕部桡动脉位于桡侧屈腕肌腱和桡骨下端之间的纵沟内。桡动脉构成掌深弓、尺动脉构成掌浅弓。两弓之间存在侧支循环,掌浅弓的血液99%来自尺动脉。

(三)用物准备

1.动脉穿刺针(套管针),成人用20G,小儿用22G;测压装置1套(包括压力换能器的圆盖、三通开关、延长管及输液器和加压袋或输液泵)。

2.50ml注射器或输液袋,内配有肝素生理盐水(肝素1~2U/ml),常规消毒皮肤用物、常规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物等。

3.托手板及垫高手腕部用的垫子、绷带、输液贴。

(四)操作步骤

1.病人平卧,上臂外展(常选左手),固定于托手板上,腕下放垫子,背屈或抬高60°。

2.操作者左手中指摸及桡动脉搏动,示指在其远端轻轻牵拉,确定穿刺点(在搏动最明显处的远端约0.5cm)。

3.常规消毒,铺巾及做局部麻醉,操作者戴无菌手套。

4.穿刺桡动脉,套管针与皮肤呈30°,对准中指摸到的桡动脉搏动方向,直刺入动脉,观察回血。

5.抽出针芯,如有血喷出,可顺势推进套管,如血外流通畅表示穿刺置管成功。

6.如无血流出,可将套管压低呈15°,并后退套管,直至尾端有血畅流为止,然后再将导管沿动脉平行方向推进。

7.连接测压系统,用输液贴固定。

8.取出腕下垫子,用肝素盐水冲洗1次,即可测压。

(五)注意事项

1.穿刺成功后,固定要牢固,以防套管滑出。

2.若穿刺失败,须换另一侧再做,必须将腕部进行加压包扎,以防溢血而引起皮下血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