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创伤随着社会现代化、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车祸、坠落、爆炸、塌陷等意外事故的发生,不仅给患者躯体上造成痛苦和伤残,还会由于伤残对患者心理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形成很大的压力。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强调对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因此,护理人员对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一、创伤骨科患者心理特点
创伤患者由于意外事故而致肢体或躯体器官残缺、功能改变。面对这种毫无预兆、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在一瞬间可能改变生活状态,给家庭亲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在这种超强度应激原的作用下,患者几乎无法面对现实,在经过短暂的应激状态后其心理防御机制濒临“崩溃”,某些患者持续几天处于“情绪休克期”,表现为异常的平静与淡漠,表情木然,少言寡语,任由医护人员救治,对各种处理无动于衷。在此期间,患者最为关注的是自己生命的安危。
随着患者从“情绪休克期”逐渐复苏后,患者的心理创伤却有所加重。此时死亡的威胁离患者越来越远,然而对创伤所造成的终身残疾的担忧却显著增强。任何一个健康完好的人都难以承受“飞来横祸”所造成的躯体功能减退和肢体废用的打击。有的患者会突然变得性情怪癖、易激惹、好冲动,怨天尤人、无端发怒,有的甚至绝望沮丧、厌世轻生。
随着诊治的进行,患者逐渐进入创伤康复期。这段时间患者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与他们自身所遭受的残疾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创伤后无任何躯体功能残缺者,其心理失衡大多都会随着他们身体状态的复原得以纠正,而那些由意外创伤造成永久性严重残疾的患者,可能从心理上被彻底击垮。由意外创伤遗留下残疾的患者,虽然他们的伤残程度有轻重之分,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担心自己的日后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此间所伴随的心理活动直接对他们的康复产生影响。一些性情急躁的患者对伤残后功能的恢复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过度地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反而事与愿违;另一些患者迟迟不肯参与功能锻炼,害怕在锻炼过程中用力不当致残,以至于错过了康复的良好时机。
由于他人致伤、致残的患者,为了从肇事者处得到更多的补偿,“继发性获益”的心态不断强化,使创伤康复过程明显延长。还有个别患者能自主活动却始终不进行锻炼,长期卧床,事事依赖他人,最后发展为终生的“社会心理性残疾综合征”,给社会和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
二、心理护理的要求
护理人员作为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实施者,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掌握心理护理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理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高度的同情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面对身心备受煎熬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以减轻或消除痛苦,建立有利于其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适应障碍的原因,根据原因配合家属共同努力,促进患者角色的转化;其次要针对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开展多样的护理活动;另外,护士要注意加强生活方面的护理,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耐心劝导,以高尚的情操和精心的护理来感化患者。
(二)以高度的责任心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患者的心理需要包括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护理。患者就医都希望由医术高超的医师来诊治,由技术娴熟的护士来护理,同时,与同病房的患者相处融洽,对于这些共性需要应首先给予满足。另外,不同年龄、性别、病情的患者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个性需要,对于这样的需要,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鼓励患者表述,最大程度的给予满足。
(三)以高度的事业心为患者创造康复环境
医院和病房是患者治疗和修养的场所,病房的秩序、卫生、音响、空气、色调、设施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良好的就医环境要求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中,色调宜人,设施便利。所以,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事业心创造一个优美良好的环境,以利于患者心理护理和康复。
(四)以高度的信任感为患者保守秘密隐私
相互信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基础和前提。患者信任医务人员,故而把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向他们倾诉,甚至包括一些亲朋好友不知情的秘密、隐私。因此护理人员应为患者保守秘密,对于个别患者的不良心理和企图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使患者顺利度过治疗康复阶段。
三、不同年龄阶段创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创伤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任何时候、任何人群都有可能面临,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因为年龄特征、生活经历、社会角色、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问题,需要护理人员针对各自的特点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
(一)婴幼儿患者
患儿意识还未形成,还不具备产生心理活动的能力,他们不能向医护人员和家长诉说,所以对创伤、疾病的惟一反应即哭闹不止,表现出强烈的对母亲的依恋。此期可以采取轻拍、搂抱、抚摸、逗笑等护理措施,使其得到情感温暖和心理安慰。但是对于一直哭闹不止的患儿,应密切观察病情,排除因诊疗护理不当所引起的不适,避免严重后果。
(二)学龄期患者
学龄期儿童脑部思维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概念,逐渐开始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由于突然遭受伤害,加之创伤后的疼痛、陌生的医院环境,患儿极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抑郁、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使用和蔼的语言、亲切的爱抚来给患儿关爱,利用儿童的好胜心理,在同龄人之间树立榜样,鼓励其他患儿配合治疗。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依赖父母的心理较强,因此,应在合适的时机允许家长的陪护,提供适龄的图书玩具等,促进患儿的康复。
(三)青春期患者
青春期少年处于逐步向成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和沟通,他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有强烈的自尊心,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心理活动错综复杂,容易发生变化。由于创伤所致的伤病会令患者产生明显的自卑感,他们害怕因为身体的残缺受到歧视。在此期的患者正处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阶段,特别怕羞,对接触异性存在很大顾忌,对于裸露身体等行为非常反感,因此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尊重他们,在执行各项操作之前经过他们的允许。只要护理人员取得他们的信任,给予正确的指导,就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青年患者
青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求学、就业、恋爱、成家的重要时期,因此青年患者对身体的任何变化都异常敏感。一旦面临突然而至的创伤,他们显得格外紧张和恐惧,常常翻阅各类医学相关书籍,向医务人员咨询疾病的预后转归等情况,害怕伤病影响他们的学业、工作、爱情以及今后的生活。部分青年由于创伤后与患病前的生活差距巨大,可能本来是优秀的人才,突然变成事事依赖别人的残疾人,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对于这样的患者更要注意观察其思想的波动,主动沟通,正确引导,帮助其度过痛苦的心理阶段。
(五)中年患者
中年患者思想比较成熟,遇到意外事故,多数能够正确面对现实。但是该年龄阶段的患者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是家庭的生活支柱,因此,他们受伤后牵挂和顾虑较多。那些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人,常常陷入“要事业还是要健康”的激烈的心理冲突中;子女尚小的患者既有为了孩子求生的强烈愿望,又有担心发生意外而子女无人照顾的恐惧;对于经济不富裕的患者,他们既有为根治病痛不惜代价的想法,又害怕“人才两空”的情况发生;更年期患者病后容易产生一些偏执、猜忌的心理,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他们既想了解有关疾病的预后,又对听到的一些解释抱有怀疑。此外,夫妻关系如何,家庭和睦与否,事业有无成就,都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对于中年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单位和家属沟通,妥善处理患者所牵挂的事件,解除其后顾之忧。
(六)老年患者
老年阶段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他们觉得基本完成了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义务,通常可以比较平静地对待病情,没有太多的遗憾和牵挂;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晚年健康、安享天伦的美好愿望,希望尽可能的恢复健康而不对子女造成拖累。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延长生命,而是更重视生命的质量。老年人患病后,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希望从子女处得到比平时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有些患者则性格变得脆弱、易怒,对护士和家人的照顾不周而生气,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能力自信不足。针对老年患者的上述特点,护理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心,耐心细致,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其子女经常沟通,与家属配合共同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本章最后附“老年抑郁量表”GDS(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表4-1)供大家参考。
因为创伤的程度不同和部位各异,创伤的预后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脊柱损伤高位截瘫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骨盆骨折患者损伤较重,对生活方式改变很大;四肢骨折损伤相对较轻,但也有造成肢体废用或残缺的可能。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做好心理护理。
表4-1 老年抑郁量表(GDS)
指导语:选择最切合您最近1周来的感受的答案
评定方法:
其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包含以下症状: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对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消极评价。每个条目都是一句问话,要求受试者回答“是”或“否”。30个条目中的10条用反向计分(回答“否”表示抑郁存在),20条用正向计分(回答“是”表示抑郁存在)。每项表示抑郁的回答得1分。
Brink建议按不同的研究目的(要求灵敏度还是特异性)用9~14分作为存在抑郁的界限分。一般地讲,在最高分30分中,得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
(杜 萍)
参考文献
1 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35—37
2 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83
3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1—123
4 徐 斌.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7
5 张 晨.护理伦理学教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56—57
6 徐 英.骨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2;3(3):248
7 孟庆婷.颈椎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现代护理,2002;8(8):453
8 王伟红,赵春玲.心理护理在小儿骨科中的应用.河南外科学杂志,2002;8(4):97
9 陈 宁,赵 方,田艾华.骨科外伤病人的心理护理.临床医学,2003;23(1):64
10 司 玫,孟爱华.骨科致残障患者的心理护理.淮海医药,2003;21(1):65
11 谢思斯,吴佩雁,邹翘璇,等.骨科老年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心理护理,2003;9(6):462
12 王彩琴,崔 快.儿骨科患儿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护理.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11(3):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