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e家康复轮椅收费标准

e家康复轮椅收费标准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患者受伤到入院期间,是脊柱脊髓损伤急救的关键阶段。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第1年死亡人数中,90%死于现场转运途中,23%~26%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损伤明显加重。首先,要初步诊断有无脊柱脊髓损伤的可能,检查生命体征。在医院内抢救时,要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各种检查中仍要防止脊柱损伤加重。在病情允许下进行呼吸功能康复、ROM练习、肌力训练。

(一)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的关系

脊髓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有密切关系。目前国际上公认可以达到的预后目标(表11-3)。

表11-3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的预后目标

(二)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流程图表

见图表11-18。

(三)急救期康复护理

要树立从急救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护理的思想。因为对急救措施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脊柱患者的预后和终生的残废程度。从患者受伤到入院期间,是脊柱脊髓损伤急救的关键阶段。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第1年死亡人数中,90%死于现场转运途中,23%~26%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损伤明显加重。首先,要初步诊断有无脊柱脊髓损伤的可能,检查生命体征。然后先制动再移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二次损伤,继发脊髓损伤。搬运过程中保持受伤后的体位,动作要轻,稳,协调,怀疑颈椎受损者要安排专人托扶头部保持中立。运送过程中也要防止移位,可以把患者放置在平板上,用约束带固定头、颈、胸腹部,并用柔软物充填空隙。最后,尽快的把患者转到最近的能处理脊髓损伤的医院,因为伤后6~12h内,白质中的神经轴突尚无明显改变,及时的治疗能逆转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在医院内抢救时,要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各种检查中仍要防止脊柱损伤加重。

图11-18 SCI患者的医疗康复流程图
摘自缪鸿石主编.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

(四)早期康复护理

康复早期分急性不稳定期(卧床期)和急性稳定期(轮椅活动期),训练项目各有侧重(表11-4)。

表11-4 早期康复训练项目

1.卧床期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后2~4周之内,脊柱和病情的相对不稳定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患者需卧床和必要的制动。但此期也是开展早期康复的重要时期,可以为日后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此期特点,应进行床旁康复训练。训练每日1~2次,强度不宜过量。在病情允许下进行呼吸功能康复、ROM练习、肌力训练。近年来研究显示,卧床期进行呼吸功能康复明显提高了颈椎高位截瘫者的早期存活率。ROM练习在入院后首日进行,所有关节都要在关节活动度范围内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每个肢体从近端至远端关节的活动在10min以上,每天至少一遍,可以预防关节活动范围的受限,利于ADL训练。同时要注意:①脊柱不稳定时,对影响脊柱稳定的肩、髋关节应限制活动;②颈椎不稳定,肩关节外展不超过90°;胸腰椎不稳定,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③由于患者无感觉,避免过猛活动,防关节软组织过度牵张损伤;对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腕关节和手指被动运动时,禁止同时屈曲腕关节和手指,以免造成伸肌肌腱的损伤而导致其活动能力和功能的丧失(图11-19);对不全瘫患者训练其残存肌力,在保持脊柱稳定原则下,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当运动,多训练腹肌和腰背肌,为上肢支撑力和维持坐位正直姿势做准备。

2.卧床期过渡到轮椅活动期 训练时注意脊柱稳定性的确定和防止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临床体格检查和X线检查可确定脊柱的稳定性。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交感神经功能受损,变换体位后,血液流向下肢,交感神经不能调节血管张力和血压等反应。此外,长期卧床,静脉回流障碍,心输出量减少,也是加重其发生的原因,可以进行起立床站立训练,先从平卧位到15°斜卧位,再逐渐增强角度,直至90°,然后让患者进行投篮活动以进一步改善和增强平衡、协调能力,同时增强上肢肌力(图11-20)。

11-19 腕关节的背屈和手指伸展运动

图11-20 起立床站立投球训练

3.轮椅活动期 确定患者脊柱与病情均已稳定后才进入此期,大约为卧床期后的4~8周。在强化卧床期的相关训练基础上,增加坐起训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轮椅训练和ADL训练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每日训练时间总量在2h左右,训练过程注意监护心肺功能改变。

从卧床到使用轮椅过程中,根据病情进行基本活动功能的训练。

(1)床上活动:先学会翻身,再学会肘撑俯卧位,用设备由卧位变坐位,再到不用设备由卧位变坐位(图11-21),最后在坐位上的粗大活动和摆放下肢。

图11-21 坐起训练

(2)坐位训练:包括长坐位的平衡训练、支撑训练和移动训练。①平衡训练方法,首先患者一手支撑、另一手保持平衡,然后双手抬起保持平衡,在多次训练稳定性增加后,进行接球、投球训练,训练动态平衡。②支撑训练方法为患者双侧肘关节伸直,双肩下降,双手支撑床面,然后臀部抬起。③移动训练包括支撑向前方移动和支撑向侧方移动。支撑向前方移动方法为患者双下肢呈外旋位,膝关节放松,双手靠近身体,在髋关节稍前一点的位置支撑,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提起臀部,同时头、躯干向前屈曲,使臀部向前移动。支撑向侧方移动(向左移动)方法为右手紧靠臀部,左手放在与右手同一水平,离臀部约30cm的地方,肘伸展,前臂旋后或中立位,躯干前屈,提起臀部,同时头和肩向左侧移动。

(3)转移训练:进行该训练时,注意先把脚放在地板上,让脚与地面垂直,转移中可以尽量让脚负重(图11-22)。

图11-22 转移训练

(4)轮椅使用训练:①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轮椅,用前检查各部位功能。患者坐姿要正确,必要时系安全带。②患者离开轮椅前先制动椅闸,推坐轮椅患者下坡时应倒行。③长期坐轮椅防止压疮,每30min抬臀1次,每次3~5s。④驱动轮椅时,为了达到有效的驱动,患者每次驱动幅度尽可能大,开始时手掌尽量向后放,驱动时尽量向前推(图11-23)。⑤轮椅和床间的转移,基本是在同一平面,见转移训练。⑥轮椅和地之间的转移时,先把轮椅摆好,并刹住车闸,然后从侧面、前面完成此动作(图11-24,11-25)。⑦上斜坡和不平台阶的训练时,护士把患者放平衡位,然后向前驱动时,轮椅后倾,让患者反复体会掌握平衡要领(图11-26)。⑧坐轮椅安全跌倒的训练时,有些轮椅活动中有翻倒的危险,患者移过了重心,轮椅会向后翻倒,所以需要练习安全摔倒。简单做法就是扭转头部,抓住轮子,当轮椅倒地时,不是患者头部和背部,而是推把着地,这样患者就不易受伤了。

图11-23 手轮圈驱动轮椅

图11-24 地←→轮椅侧方转移法

图11-25 地←→轮椅前方转移法

图11-26 指导患者用后轮保持平衡

(五)中后期康复护理

1.训练项目 大约伤后8周以后,在巩固加强早期康复训练效果基础上,对可能恢复

步行的患者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对不能恢复步行的患者进行残存肌力和全身的耐力训练(表11-5)。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如:穿脱衣动作、穿脱套头衫、穿脱前开襟衣服、穿脱裤子、进餐动作、个人卫生等。

表11-5 中后期康复训练项目

KAFO;大腿矫形器;AFO:踝足矫形器

2.不同损伤水平的患者活动功能目标 颈2~4损伤:起立床站立;颈5~7损伤:平行杠内站立;颈6至胸5损伤:平行杠内步行;胸6~9损伤:用拐杖步行;胸10及以下损伤:具有功能性步行能力。

3.训练方法 此期训练主要包括从轮椅上站立训练、步态训练和上下平台训练。训练过程中应防止患者滑倒。

(1)从轮椅上站立训练:见图11-27。

图11-27 平衡杠内的站立训练

(2)步态训练(图11-28):包括迈至步、四点步、迈越步。迈至步为双拐前置,伸肘,压低肩胛骨及低头提起骨盆和双下肢,双脚不迈过双拐的着地点。四点步为一侧拐向前,提髋提起下肢,向前摆动,着地后平衡,两侧腿依次进行。迈越步为双拐前置,伸肘,压低肩胛骨及低头提起骨盆和双下肢,足跟迈过双拐着地点

图11-28 步态训练

(3)上下平台训练:见图11-29。

图11-29 上下台阶训练

(六)康复过程中注意事项

患者的功能康复要有家属的介入,教会家属掌握基本康复知识和技能,说明训练重要性,防止并发症发生,为日后患者回归家庭做好准备,还要让家属将患者所住房间做一定调整,如患者应住有电梯的楼内或一楼,尽量增加住房面积,满足轮椅活动及训练需要,不设门槛,门宽和过道大于120cm,用品悬挂在其伸手可拿到的地方等;心理护理贯穿康复全过程,是康复护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强大的心理支持能发掘患者的潜力,提高训练成效;康复过程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从替代护理到自我护理。

(张雅坤 朱建英)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赵 杰.实用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6—82

2 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科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59—788

3 贾连顺,李家顺.脊柱创伤外科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241—287

4 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35-256

5 初同伟,吴梅英.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病理改变.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8):750

6 李亦标.2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综合治疗.海南医学,2006;17(4):37

7 郝定均.脊髓损伤患者后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5):267

8 朱建英,任丹丹.截瘫患者泌尿系的管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29

9 朱建英.脊髓损伤患者排便功能障碍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29

10 姚梅芳.实用外科疾病护理.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270—276

1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03—930

12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448—1 506

13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肢体残疾系统康复训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73—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