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关节置换护理

人工关节置换护理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工关节以人工髋关节为先导,已经历了80余年历史,并推动了膝、肩、腕等关节假体的设计、改进和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初Charnley提出低摩擦关节置换概念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广泛开展,手术技术日趋完善,已成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病变的可靠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起步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晚10年。本章重点介绍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护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关节损伤的手术由传统手术延伸到了关节消融、关节镜技术和人工关节置换等临床新领域。人工关节以人工髋关节为先导,已经历了80余年历史,并推动了膝、肩、腕等关节假体的设计、改进和应用。这些关节的研制和应用,都远没有髋关节假体那么长的历史,而是依照髋关节假体的材料、设计和改进成果移植的,从而取得飞速的发展成果。

自20世纪60年代初Charnley提出低摩擦关节置换概念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广泛开展,手术技术日趋完善,已成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病变的可靠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起步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晚10年。20世纪70年代初,John Insall提出的全髁置换标志着现代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开展。其间人工膝关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随着人们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理念不断更新,手术技术日趋成熟,手术效果肯定。

近20年来,肘关节成形术有较大进展,特别是人工关节成形术已从简单的、单轴铰链发展到复杂的、无限制型或半限制型关节,使术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常见的手术指征为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骨关节炎也较多见,其手术指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基于肘关节运动丧失而致功能限制的状况。对功能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行全肘关节置换的效果优于其他术式。近年来,有学者对严重的复杂肱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对此类老年患者,首先采取全肘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因为老年人有明显的骨质疏松,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

人工肩关节经历了第1代整体型(monoblock)假体、第2代模型化型(modular)假体和第3代解剖型(anatomical)假体的发展过程,近年已开始从事改进的第4代人工肩关节假体设计,即“3D假体”。它在第3代假体解剖结构重建的基础上增加了假体个体适应性的特点。从第1代整体型假体到第3代解剖型假体、第4代三维型假体,发展趋势为尽可能地重建患者发病前或手术前的解剖结构,增加假体的个体适应性,最大限度地减轻疼痛和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髋、膝以外的其他关节置换技术方面尚存在较明显差距,如肩关节置换尽管已开展多年,但现阶段多数仍用于肱骨近端的“四部分”骨折,且对术后严格的功能康复重视不足。踝关节置换开展不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与传统的“金标准”——踝关节融合之间作出权衡选择,其他诸如肘关节、人工桡骨小头、手部小关节置换等,仍属比较陌生的课题。本章重点介绍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